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解码西游记txt百度 > 23天上九头鸟倭寇的大航海时代(第2页)

23天上九头鸟倭寇的大航海时代(第2页)

九头虫负痛往北海逃去。为什么要强调他逃北海而不是另外三海?这当然暗示他和北海龙王敖顺有勾结呗。我知道,这四个敖某您不是很分得清楚,但细看就会发现,这个敖顺的戏份特别多,西海、北海的龙王换着当,这其中自然大有玄机。容我先卖个关子,后文再详述。

猪八戒还要追,这次却换孙悟空阻止,说穷寇勿追,他变作九头驸马模样,让猪八戒赶着他进去,骗取万圣公主交出宝贝。这个计策本身是不错的,但也没必要就此放了九头虫,先去追杀他,再回来骗宝又有何难?或者分头行动,二郎神带兵去追,孙悟空下海去骗宝也很合适。但孙悟空宁愿让二郎神在岸边闲着,也不让他去追杀,所以二郎神和梅山六圣都惋惜道:“不赶他,倒也罢了,只是遗这种类在世,必为后人之害。”

万圣公主倒是上当,将舍利子和九叶灵芝都交给变作九头驸马的孙悟空。孙悟空还没来得及对大美女动粗,却被猪八戒从猴子背后跃出一钯打死。猪八戒又扯住万圣老龙的老婆,正待一钯打死,孙悟空连忙出手阻止,说留个活口。孙、猪送走二郎神一行,回祭赛国复命。孙悟空用灵芝将舍利子温养在塔顶,再放光芒,并建议将龙婆锁在塔顶,将金光寺改名伏龙寺。祭赛国也千恩万谢,画下师徒四人的图形,供奉起来。这看似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尤其是猪八戒,在受到孙悟空成佛的激励下,奋起神威,相当积极,完美闯过一关。但事实上,不仅是猪八戒,很多人的态度颇令人玩味,对比孙悟空和猪八戒在真假美猴王一回之后的作战态度变化。

若说牛魔王一战,猪八戒确实是大受激励,一味奋勇,但碧波潭一战,搞起他的老本行——水战,他的态度反而暧昧起来。尤其是好几次关键时刻逗挠不前,令人生疑。对比孙、猪二人,步调很不一致,用数值模拟方法量化表示二人作战积极指数所示。

二人的作战积极指数在关键时期发生了剧烈振**,尤其是初期两人的积极性差异还不算很大,关键后期却如量子纠缠夸克禁闭隐性传态,呈泡利不相容关系,你有多高我就有多低,这是极不正常的。其实猪八戒与龙族交战的行为规律也好掌握:

1)尽量充当急先锋冲头阵,掌控战局主动;

2)并不把敌巢当虎穴,孤胆深入毫无惧色;

3)一旦抓到俘虏总想打死,不留活口;

4)真正有机会全歼龙宫时,反而开始逗挠;

5)强援二郎神到来,立即返回急先锋状态,也就是1)。

其实这才是猪八戒多次态度转折的原因,他和龙族早己勾结。所谓兵匪一家。长城九镇的陆军和草原陆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海军和海盗也是同理。御马监、皇帝外甥都是外人,他们要剿海盗了,咱自然是要勤紧一番,不能由着他们开炮呀!

23。4倭寇的大航海时代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非常高,既是民族的图腾,又是帝王的象征。但在《西游记》的祌仙视角看来,龙完全是天庭的统治对象,甚至在安天大会上把“龙肝凤髓”当菜品。《西游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龙族体系,正暗喻了明代高速崛起的一个新阶层一海商,或者用一个更时髦的名字一资产阶级。

天下分四大部洲,又分四大海洋,敖广、敖钦、敖闰、敖顺四兄弟分任东南西北四海龙王,另有大量子侄散布在江河渎海。有人认为龙王是天庭派驻管理水域和降雨工作的官员,甚至认为也属道教,这是错误的。四海龙王确实承担着天庭指派的降雨工作,但好比银行也承担着很多政府财政支付工作,但银行显然是企业而非政府部门。在古典小说中,“雨露”“甘霖”都用于形容君主给亿万生民的恩泽,实际都是以钱的形式。《西游记》中,天庭对凡间的资源控制主要体现为降雨,比如凤仙郡求雨一回,便是凤仙郡的凡人得罪了玉帝,玉帝停他三年雨,相当于哪个州县得罪了嘉靖老儿,三年不拨款,饿死人都不管。

天庭命令龙王降雨,应该理解成政府通过企业外包进行市场经济调控领域的公共管理,龙族则是承包降雨(拨款)业务的企业。企业除了外包支付业务外,还有不少自有资金也可以投向市场。但市场经济不等于财团自由随意,投向公开市场的资金必须受到政府监管。当然,政府管理能力有限,全面计划经济是不现实的,必须搞清楚哪些领域应该由政府直营,哪些应该推向市场。比如电网、城市供水、供燃气、公共交通这样的行业就必须由国家直接掌控,相应的运营公司必须严格按国家计划调拨资源。像泾河龙王,承包了长安这样的重点城市自来水运营,却不按照天庭计划配额供水,必遭监管部门(人曹官魏征)重罚。而一些开放性竞争行业则应该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主体,允许市场竞争。比如孙悟空被红孩儿的火烧了,求龙王喷点水浇一浇,倒也不必向天庭申请配额,这就属于企业的自由裁量权了。政府和企业的界线是门大学问,很多人厘不清也可以理解,李春芳将龙族这个体系构建得非常完善,体现了极高的宏观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水平。

其实最能说明龙宫并非天庭下属机构的证据恰恰是一没有佛教派驻人员,也就是没有皇帝直派的私臣来监军。

比如地府暗喻司法系统,其行政长官阎王是天庭命官,但又有一位佛教的地藏王菩萨,这就相当于皇帝在天牢派驻了镇守太监一样。但龙宫显然是很“干净”的,绝无任何佛教派驻人员。没太监的地方,是政府机构吗?更重要的是,龙宫还养了很多虾兵蟹将,这更说明他们既不是政府,也不是国军。因为我们在讲御马监的真相时说得很清楚,明军的每个角落都有御马监派出的坐营内臣、监枪内臣。至于海军,呵呵,如果您没听说过王景弘公公,至少也该听过郑和公公吧?虾兵蟹将里没有任何佛教派驻人员,恰恰说明这不是天庭正规军,而是私人武装。而这种海上私人武装其实有一个更著名的称呼——倭寇。

所谓“倭寇”,其实就是海盗。既然是海盗,就是无国籍的,所以跟倭奴国甚至现代意义上的日本国(Japan)关系不大,这种蔑称只是明政府的一种宣传策略,不小心和后来的日本鬼子产生了交集,让中国人民闻之色变,其实也没那么邪乎。

宋代以来航海技术日趋成熟,跨越大洲的航海运输变得便利,而陆上丝绸之路却被西夏、奥斯曼土耳其等游牧帝国阻断,所以欧亚大陆的贸易重心开始转向海路,印度洋航线成为一条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伟大的大航海时代。

大航海时代,是光荣与梦想的时代,多少人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踏上了追逐梦想直到海天尽头的帆船。然而,浩瀚的大洋是赌场,一旦驶入这万顷碧波,才发现人类这种陆生动物将要面对多少新问题,比如海盗。

既然这条航线不光泛起海水,还流淌着金银,自然会孳生无尽的海盗。国家不可能每次都从御马监、海军和锦衣卫抽个徒弟护送您的船队来回十万八千里,所以海商必须配备适当武装自卫。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您的舰队武装足以对抗海盗,那当您在烟波浩渺的大洋深处遇到一支不知哪国的商船队时,您抢不抢?不抢白不抢!其实就算是中国的船队,抢完把船员全扔海里喂鱼就不怕他游回县衙告你啦。所以,那个时代海商和海盗是没有严格界线的。国内官员并非不了解这个情况,但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如果严禁船队配备武装,那没人敢出海了。反之,既然他开着炮舰出海,如果在波斯湾海域抢劫了一支挂荷兰国旗的商船队,我就不信你河南按察使还管得着。至于在海上抢的货要回国来销也容易,我说这是我在里斯本、鹿特丹、斯德哥尔摩分别进的货,随便填个交货单,不怕你广州市舶司去验真伪。

所以说,大航海时代,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超越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时代,尤其是明中后期,政府自身开始走向腐化堕落,海商(海盗)的力量却开始野蛮生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双方的力量对比己近失控。

明初是海盗的一个巅峰,一些海盗如陈祖义、施进卿等舰队实力大到可以操控南洋诸国,不过都被永乐大帝派出超级舰队次第剿平,即所谓“郑和下西洋”,海洋秩序一度大好。永乐帝驾崩后,郑和对新继位的洪熙帝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体现了大明王朝也是中华帝国一以贯之的这种朝廷不惜巨资维持海洋秩序的传统战略思想。

然而百余年过去,嘉靖朝海盗似乎恢复了元气,王直、徐海这两位来自安徽徽州歙县的内陆人士,却是新时代成为海贼王的男人。当年陈祖义还只是盘踞大洋,抢抢过往船只,所谓操控小国也是以一些群岛为基地,岛上小国予以配合而己。王直、徐海却分别以日本、越南两个大国的良港为基地,让当地政府唯其马首是瞻。他们甚至对这两国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传奇人物,现在两国还塑有他们的雕像,每年举行纪念活动。

明朝将海盗宣传成“倭寇”,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时值日本战国,大量武士在乱世中失去家主,成为浪人,正好被海盗作为人力资源揽入阵中,所以海盗中日本人比较多,但其实主要几个海盗集团老板仍是中国人。另一个原因则是当时最大的海盗集团王直将基地设在了日本。不过当时的日本分裂成无数极小的封建藩国,以王直的实力,日本列岛没有任何一个藩主敢和他作对,相反还需要从他那里购买许多战略物资才能在激烈的战国硝烟中生存。

嘉靖初,朝廷对海商(海盗)的限制还不严,王直可以合法地到城里来做贸易。当时只有王老板的船队最安全,商人都愿意走他的船队送货。百姓争相送子女到王直的船队工作,这就是考不上进士,能去龙宫当当龟丞相、鳖太尉也不错。不过随着摊子越来越大,王直集团的不法行径也愈发显露,尤其是王直属下诸多分舰队互相火并,杀人越货,进一步发展到公然在近海海域抢劫合法商船。随着各个分舰队越来越壮大,很多头目势力尾大不掉,王直也逐渐约束不住。其实第二大海盗集团徐海最初也是王直手下的分舰队头目,翅膀硬了独立出去的。这些海盗后来发展到上岸抢人,很多邻近国家包括日本的封建藩主也暗中参与,一时海盗猖獗,朝廷花在南方的军费其实比北方边境应付游牧部族的更多。

面对这种局势,嘉靖末年启动了明朝历史上最严厉的“海禁”政策。首先是将海盗宣传为“倭寇”,上升到国家仇、民族恨,严禁国人通倭。就像美国普通民众分不清格鲁吉亚和佐治亚(英文都是Geia),一听到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就义愤填膺地以为侵略了他们的佐治亚州一样,当时的中国人民很多也就真把倭寇当日本侵略者了,洗脑效果不错。其次是要求海军严厉搜查任何进出中国海域的船队,一旦配备武装就被疑为倭寇,接受调查。这一搞就完了,正当生意也没法做了,本质上起到了海禁甚至闭关锁国的效果。

面对海禁,王直纠集多国海盗组成大型联合舰队,公然向海防进攻,劫掠官船甚至人口为质,“要挟官府,开港通市”。

这。。。。。。不是晚清西方侵略者的要求么?

没错,海禁导致海盗招不到人,销不了赃,甚至都没船出海了,他抢谁去啊?所以海禁确实是扼杀海盗的一个正确战略,只是不能因噎废食,把海禁当作常态。趁海禁削弱海盗的时机,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迅速行动,经过多场海陆大战,擒王直、杀徐海,各路海盗或杀或降,海洋秩序重归宁静。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