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解码西游记PDF电子版 > 27人民的名义佛道相争下的凡人(第2页)

27人民的名义佛道相争下的凡人(第2页)

其实封建社会交通、通讯不发达,皇帝很容易被蒙蔽一就算有了玉帝的千里眼、顺风耳也一样,奸臣自会制造很多假相来蒙蔽昏君。不说别人,嘉靖老儿整天藏在西苑炼丹,外界信息来源仅限于那帮西苑私臣,而这帮人又精于制造假相,把颠倒黑白、混淆忠奸当作历史任务。之前八十七回,作者对玉帝的正面描写不多,虽然从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他扶植佛教来平衡道教这个大的龌龊做法,但从细节上还不能断言他是明是昏。不过就在凤仙郡这短短一回,我们无疑可以将他明确定性为一个昏君、暴君,而且气量狭小,望之不似人君一对了,他本来就不是人君而是神君。

就在孙悟空一筹莫展之际,四大天师笑哈哈地说出了解决之道,只需孙悟空去劝善即可。这话说得比较含蓄,孙悟空是和尚,他劝善自然是劝人皈依佛教。孙悟空回凤仙郡将前后事体说明,上官郡侯恍然大悟,诚心悔改,如唐太宗一般大办佛会,请唐僧念经。“一壁厢又出飞报,教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人等,都要烧香念佛。”

孙悟空再上天宫,在天门便“早见直符使者,捧定了道家文书,僧家关牒,到天门外传递。”护国天王告诉孙悟空都不用觐见了,直接到九天应元府去请雷神开始筹备降雨。其实这位雷神天尊才是道教四帝之一的南极长生大帝,主管雷府(九天应元府),不是寿星老儿。天尊虽未得玉帝旨意,但也同意派出雷将随孙悟空去准备布雷,可见他也知道条件己经具备,玉旨即刻就到。凤仙郡人民见到久违的雷电,更加勤奋念佛。那壁厢玉帝也得了直符使者和凤仙郡土地的奏报,赦令降雨三尺零四十二点。稍微有点不好意思地指出,这个雨量不叫洪涝,这叫海啸,石鹿公表达人民苦盼逢甘霖的心情过于澎湃了点。

为何一拜佛玉帝就下雨?如果认为《西游记》的设定是玉帝统领道教,如来统领佛教,佛道相争的话,就根本无法理解。但根据我们的解析,佛、道都只是玉帝治下的派系,这就很好理解了,玉帝就是明确要这个地方皈依佛门,才给下雨。民间都知道祈雨是道士的本行,凤仙郡估计也请了不少高明道士,只是不见效。原因很清楚,道士走的是正规流程,向雷府投递请示文书,雷府呈报给玉帝,玉帝批准,风雨雷电各部门就开始下雨,但这次玉帝不批了,所以正规流程走不通。那他怎么才肯批呢?凤仙郡这一回玉帝亲自给出了答案一道教报给朕不批的事,找佛教帮你运作。

走政府的正规流程,皇帝卡着不批,找太监私下说和,他就给批了。

这样一来,大家就知道正规流程只是个表面过场,决定性因素还是找太监运作,于是政府的权威下降,太监的实权上升。玉帝(嘉靖帝)一直搞的就是这么场戏,只不过凤仙郡这一场做得最露骨,皇帝用性命逼着老百姓投向阉党阵营,到底算什么级别的昏君呢?明朝后期,兴起了一股为当权太监建生祠的风潮,形成有问题不找政府,而到生祠求诉太监的行情。皇帝知不知情?嘉靖、万历、天启这些皇帝老儿清楚得很,但他们恰恰乐见此情此景,因为太监才是他的私奴,找太监才是找他私人。所以魏忠贤狂建生祠,甚至扬言要加九锡、从祀孔庙,没有皇帝在背后搞凤仙郡这类小动作,怎么可能流行得开。

有意思的是那位上官郡侯,孙悟空一开始装作不认识的这个姓氏,其实也有所讽。宋太宗(赵光义)有一句著名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刻在所有地方政府门口,诫勉地方官不要认为下民好欺负,上天(朝廷)可不好欺骗哟!但上官郡侯倒不是有心虐民,却是得罪了上天,现在上天要虐下民,怎么办?上官郡侯一口一个“下官”,暗讽所谓的朝廷命官根本代表不了朝廷(上天),反而要因为他个人的一个小失误,为下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灾难的源头却是人民寄予了最后希望的上天。

单纯的人民总爱说:“管你是佛是道,能为老百姓谋福利的我就支持。”但玉帝这种统治者很容易诱拐人民。凤仙郡人民请了那么多道士祈雨屁用没有,一拜佛雨就来了,这也是摆在眼前的事实,那当然只有感恩戴德地走向陈家庄、小儿国的发展路径了。

27。4寇员外被地藏耍了

地藏王菩萨是佛教著名善人,尤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样的豪迈誓词深得中国人民赞颂。但《西游记》不是弘佛故事,而是充满谎言的官场小说,这一次地藏也一展巨骗风采。其实佛教欺骗寇员外的手法和当初骗唐太宗如出一辙,只不过执行人上次是观音,这次是地藏,恰是最负盛名的两位菩萨,讽刺意味更浓。

取经团在灵山前仅八百里的铜台府地灵县遭了一难,这里有一位寇洪员外立誓要斋满万僧,目前己斋了9996位,正缺取经团这四位,套路和灭法国一样。

那此地是否佛法兴盛?其实也不是。唐僧在城里化斋时,市民告诉他:“寇员外家,他门前有个万僧不阻之牌。似你这远方僧,尽着受用。去!去!去!莫打断我们的话头。’很不礼貌,可见佛教氛围很差。寇员外更是把取经团当宝一样供起来,这一方面是他正好缺了四个数,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斋僧二十四年才斋够9996名,就连四个和尚也很宝贵啊!灵山脚下斋个僧都这么难?没错,这就是佛教统治的现状,连眼前的人民都不信,还号称要普度中华。这也是嘉靖朝狠刹内臣干政风气下司礼监的窘境,不过他们正面临触底反弹。

取经团在寇家好吃好喝了几天,圆满了寇员外的功德,启程告别,才走了四五十里,就遇到夜雨,只好在一座破庙住下。灵山脚下七百五十里处还有破庙?真可怜呐!另一边祸事便发了,一伙强盗跑到寇家行劫,一脚踢死了寇员外。只有寇夫人目睹了盗贼踢死丈夫的场景,但她却污蔑是取经团所为,向铜台府刺史报了案,刺史当即差人来缉拿唐僧。巧的是取经团一早赶路,居然在西路上遇到了正在分赃的那伙盗贼!盗贼们也认得唐僧,又来抢他们。

孙悟空己经在灭法国放过了一伙凡人盗匪,这次呢?当然又放过咯!他用定身法将他们定住,又变出三十条绳索捆住他们,结果居然连官府都不送,直接又放走了。唐僧却傻乎乎地带着强盗抢的寇家金银往回走,结果遇到官兵,这下人赃并获,扔进牢房。孙悟空一直用旁白解释这是因为唐僧该有这一夜牢狱之灾,所以也不争辩,就让唐僧关进了地灵县监狱,然后自己变作小虫出去执行真正的任务。

孙悟空装神弄鬼,先后骗了寇夫人、刺史、县官,让他们重新核证,雪了唐僧的冤屈,然后他号称要当着所有人的面,让寇员外活过来。他设想的办法本不复杂,去地府找到寇员外还魂即可,然而他到了阴间却得到两个截然不同的答复。阎王说寇员外阳寿未尽,冥府并没有派过鬼使去勾他,不过同时也透露寇员外自己去见地藏了。孙悟空去翠云宫找地藏,地藏却说寇员外阳寿己尽,但看大圣的面子,我再给他延寿一纪(十二年),并让悟空将寇员外魂魄带回阳世。

寇员外到底是不是生死簿上阳寿己尽,所以一命归阴?阎王和地藏的说法是矛盾的,他们谁在撒谎?我认为显然是地藏。

首先,阎王没必要撒这种谎,生死簿在他们手上,需要的时候改就是了。相反,地藏有给人延寿的权力吗?他只是佛教派驻在地府的代表,相当于内宫派驻在监狱的代表,可以监督狱官,所以容易和狱官私下勾结,有很多间接权力,但毕竟没有改刑期的直接权力。就算有直接权力的阎王,要改刑期也得经过一套程序,哪有地藏这样一句话就延寿一纪的道理?或许地藏一句话就可以让阎王启动这套程序,那也得启动啊!他这样直接把魂魄交给孙悟空带走,只能说明寇员外本来就还有一纪阳寿,所以地府没有用正当程序去勾魂,只是被地藏非法拘禁了而己。至于那些踢死寇员外的强盗,其实就是监视取经的揭谛、伽蓝,所以孙悟空根本不找他们的麻烦。

地藏策划这场戏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就和观音欺骗唐太宗一样嘛,也是为了欺骗寇员外,其实是通过他演一场戏欺骗铜台府的所有凡人,促使他们信佛。

事实上,这个寇员外二十四年前就己经是佛教在当地打造的信仰示范户,只是效果一直不佳,当地依然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佛教信仰,所以这次才借取经团路过的机会再来一场大戏。细究这寇氏发家史,其父寇铭本来经营不善,“不上千亩田地,放些租帐,也讨不起。”请注意,寇铭的主业是放账,也就是所谓高利贷,这在古代是合法但受人鄙视的营生。但可悲的是寇家连放高利贷都收不回,可谓倒霉到家。寇洪二十岁继承了家业,娶了一个旺夫的老婆,“种田又收,放帐又起;买着的有利,做着的赚钱,被他如今挣了有十万家私。”四十岁时寇洪诚心向佛,立下了斋满万僧的弘誓,二十四年来至今。

为何寇夫人如此旺夫,寇洪又将人生的转折归功于佛?其实很简单,这位寇夫人是佛教派来旺夫传教的。佛教没本事保佑你走正途发财,也就只能操作下高利贷之流的不仁之财了。寇夫人旺了夫就劝夫信佛,并大搞斋僧行动,这种推广活动有一定效果,但看来还不够。现在孙悟空来了,佛教策划一场大戏,由揭谛、伽蓝假扮盗匪让寇员外提前十二年横死,地藏直接收容魂魄,寇夫人制造唐僧冤案,闹得满城皆知,孙悟空再当着满城凡人的面将寇员外复活,更是轰动全城。这一次佛教的宣传效果,总算上了一个台阶。

27。5通关文牒上的天竺国印呢?

凤仙郡、铜台府地灵县,以及玉华州、金平府(此二地问题较大,后文单独章节讲)都是天竺国郡县,佛法并不兴盛,所以佛教用了很多推广手段。那天竺国最高层呢?很遗憾,也不太好。为此,如来亲自动了手脚。

唐太宗要求唐僧每到一国都要倒换通关文牒,盖上该国印玺,证明确实走过。这也是取经的正统手续,有些妖怪就想抢夺通关文牒,自己拿着去取经。最终唐僧取经归来,将文牒呈报太宗御览,“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牒上有狮驼国印,却没有天竺国印。狮驼国不是都被大鹏吃光了吗?就算大鹏自立为狮驼国王,还保管着印玺,但当时大鹏被如来头顶变化的鲜肉吸引,被困佛祖金光中,随即带回灵山,并没有腾出手来帮取经团盖这个印。

通关盖印,是取经的要事,每一次作者都非常郑重地描写了盖印的细节,没有写盖印的场景,那就说明确实没有盖。天竺国盖印的场景写得还挺别致,第九十三回,玉兔变的假公主想取唐僧元阳,孙悟空用“倚婚降怪”之计,让唐僧假装同意,骗得天竺国给他们盖了通关文牒,之后才戳穿公主是妖邪假变,可见对这个印的高度重视。唐僧委身做了驸马,到了十二曰会喜(入赘女婿在丈人家住十二日,女子出闺来相见的婚俗),国王确信唐僧愿留,才让三位徒弟呈上文牒给他们盖印,“行者称谢,遂教沙僧取出关文递上。国王看了,即用了印,押了花字,又取黄金十锭,白金二十锭,聊达亲礼。八戒原来财色心重,即去接了。行者朝上唱个喏道:‘聒噪聒噪!’便转身要走。”

一路上给取经团送钱的倒也不少,唐僧一律不收,要收只收衣物、干粮。这次绕开了他办的这道手续,徒弟们高高兴兴地收了一笔大钱,爽!作者故意用这么别致的方式,让读者对天竺国这次独特的盖印手续留下深刻印象一然而最终通关文牒上却偏偏没有。

这当然不是作者写错了,他就是想表达通关文牒被人做了手脚。谁呢?只能是如来。唐僧见到如来,“将通关文牒奉上,如来——看了,还递与三藏。”就是这次细看之间,做了点手脚,抹去天竺国印,加上了狮驼国印。

他这样做无非仍是在推广佛教信仰,狮驼早己灭国,就算重建也是由佛教主导,所以要向大唐宣传一下这个佛国。至于天竺国,历史上是佛教的发源地,但在《西游记》的设定中却很不信佛。首先,天竺国王强纳一个和尚为婿,说明他并不尊重教规。其次,天竺国王纳了唐僧为驸马,却礼数不周。驸马在宫中呆够了十二日会喜,孙悟空来见时,“见他那师父在旁侍立,忍不住大叫一声道:‘陛下轻人重己!既招我师为驸马,如何教他侍立?世间称女夫谓之贵人,岂有贵人不坐之理!’国王听说,大惊失色,欲退殿,恐失了观瞻,只得硬着胆,教近侍的取绣墩来,请唐僧坐了。”显得异常失礼,完全不同一路小国对高僧的礼遇。灵山大雷音寺在天竺地界,想必也很为天竺国这种态度头疼。

天竺是个大国,佛教很难一口吃下,只能慢慢蚕食其郡县。但在搞定天竺之前,至少不能让唐太宗知道灵山所在的这个大国尚且不信佛,不然大唐难免产生怀疑。所以佛教抹掉了天竺国印,却机警地盖上了被佛教搞定的几个天竺郡县印,最后唐太宗也认可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