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李春兰上午休息了一会,中午吃完饭就去买年礼了。
因为坐火车的原因,太多的东西带不了,所以他们回来带的几样北京特色,其他的李春兰都在江市买了带回去。
两辆车一前一后行驶在回县城的公路上,车窗外是熟悉的南方冬日景象,略显萧瑟,却因年关将近,多了些热闹的人烟气息。
苏晓坐在李大哥的车里,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和村庄,端着过年的热闹和美食,嘴角就不自觉的上扬。
李大哥一边开车,一边跟苏晓聊着天:“晓晓现在可是有出息!你妈说你们在搞什么实验室?真厉害!”
苏晓笑着嘴上不好意思的谦虚了几句。
李大哥看小孩脸皮薄也没有继续说,就跟李春兰聊起了别的。
到达县城时,已是晌午,车子直接开到了李大哥家楼下。
听到车声,李大嫂和弟媳带着两个弟弟都迎了出来,一时间,院子里里充满了久别重逢的喧闹和欢声笑语。
“大姑!姑父!晓晓姐!”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帮着拿行李。
“哎哟,可算到了!路上累坏了吧?快进屋暖和暖和!”李小弟媳妇热情地拉着李春兰和苏晓的手。
屋里,饭菜的香味已经飘了出来。大圆桌上摆得满满当当,都是地道的家乡菜:
腊肉炒藜蒿、粉蒸肉、狮子头,烧鳝鱼,鸡汤、红烧鱼……瞬间勾起了苏晓记忆深处的味蕾。
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话题自然离不开这一年的变化。
李大哥和李小弟意气风发地讲着买车的过程和打算,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他们也问起苏建国和李春兰在京市的情况,听到他们果断买下两套房子,都竖起了大拇指。
“还是大姐和姐夫有魄力!京市的房子,买了准没错!”李大哥由衷地说。
“咱们这拆迁,真是改变了好几家子的命运啊。”李小弟感慨道,众人纷纷点头。
李春兰看着兄嫂弟妹们日子都过得比以前红火,脸上一直带着欣慰的笑容。
她悄悄碰了碰苏建国,低声说:“看大家这样,真好。”苏建国默默握了握她的手。
饭后,女人们收拾碗筷,男人们喝茶聊天,孩子们则跑出去放鞭炮,年味一下子就浓了起来。
苏晓被弟弟妹妹拉着,问大学里的趣事,问京市的风光,也问她们那个“神奇的实验室”。
苏晓耐心地回答着,看着亲戚们好奇又羡慕的眼神,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知识和眼界,真的可以带来尊重和更广阔的世界。
下午,李春兰和苏建国带着苏晓,提着年礼,去拜访了几位关系亲近的长辈。
过完年他们打算带李父李母出去旅游,估计是没时间来送年礼了,干脆提前都送了。
走在熟悉的巷弄里,听着乡音,看着有些老屋依旧,有些地方却已变了模样,苏晓心中感慨万千。
傍晚,一大家子人又聚在一起包饺子,准备年夜饭。
和面、调馅、擀皮、包饺子……分工明确,笑语不断。
苏晓虽然手法生疏,但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着这份传统家庭仪式带来的温暖和凝聚力。
窗外,偶尔传来零星的鞭炮声,夜幕渐渐降临,家家户户都亮起了温暖的灯光。
晚上吃饭的时候,李春兰说了过完年初二或者初三打算带爸妈出去旅游,然后再去北京呆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