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国富论电子版 > 第十一章地租002(第3页)

第十一章地租002(第3页)

不论各位学者对于在第一阶段银子价值的增长的意见有多么不同,然而对于第二阶段的看法则是完全一致的。

在从1570年左右到1640年左右大约70年的时期里,白银价值和谷物价值之间的比例,按完全相反的方向变动。这期间,银子的真实价值下降了,或者说能够交换的劳动量相较于从前减少了;而谷物的名义价格上涨了,不是从前通常出售的1夸脱2盎司白银,约合现今货币10先令,而是1夸脱6盎司白银,约合现今货币三四十先令。

富饶的美洲矿山的发现,似乎是这时期银对谷物的比价减低的唯一原因。对于此种变动,大家都是同样的估计,关于银的比价下降这一事实及其原因,从未有过任何争论。在这一时期,欧洲大部分地区在工业和土地改良上是大步前进了,因而对于银子的需求也必然相应地增加。但是,显然供应的增加大大超过了需求,因而银子的价值也大幅度地下降了。应当注意,美洲银矿的发现,直至1570年对英格兰的物价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影响,甚至20多年前波托西银矿的发现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发现了丰富的美洲银矿。

根据伊顿公学的记录,从1595年到1620年,包括1595年和1620年在内,温莎市场上,上等小麦1夸脱(或9蒲式耳)的平均价格为2镑1先令6又913便士,从这金额略去零数,再减去全额的19,即减去4先令7又13便士,那么1夸脱(或8蒲式耳)的价格为1镑16先令10又23便士。从这个金额同样略去零数,再由余下的金额,减除19即4先令1又19便士,即上等小麦与中等小麦这二者价格之差,那么中等小麦价格,约为1镑12先令8又39便士,约合白银6又13盎司。

又根据同一记录,从1621年到1636年,包括1621年和1636年两年在内,在同一市场上同等数量的上等小麦的平均价格是2镑10先令。从这个金额按上述扣除,那么1夸脱或8蒲式耳中等小麦的平均价格为1镑19先令6便士,约合白银7又13盎司。

第三期

在1630年和1640年之间,即约在1636年,受美洲金矿发现的影响,白银的价值似乎已经跌到了最低点,白银价值与谷物价值的比价似乎也跌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在本世纪的这段时间里它似乎还略有上涨,甚至在上个世纪末可能就开始了这种上涨的势头。

第一个事件是内战。它阻碍了耕作,中断了商业,导致谷物价格的上涨大大超过了当时收成情况所造成的程度。它对不列颠的各个不同市场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需要从极远的地方得到供应的伦敦附近的市场。据上述记录,1648年温莎市场上的上等小麦的价格一直是4镑5先令,而在1649年是1夸脱(或9蒲式耳)4镑。这两年谷物价格在2镑10先令(1637年前16年的平均价格)的基础上上涨了3镑5先令。要是把它在上一世纪最后的64年中平分,那就很能够说明当时谷价为什么稍稍上涨。不过,它们虽然是最高的谷物价格,但内战所引起的高价,很显然并不只有这些。

第二个事件,是1688年颁布的关于谷物出口的奖励法令。许多人通常都认为,由于奖励金可以促进耕作,那么在长时期内可能会导致谷物较大的富足,从而使国内市场上的谷物价格趋于便宜。至于奖励金究竟能在什么程度上对谷物生产和价格产生影响,我会在后面进行探讨。现在所要说的,只是1688年到1700年间它还未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这么一个短短的时间里,奖励金的唯一效果是,通过鼓励出口每年的剩余产品,以致前一年的丰产不能补偿后一年的匮乏,从而提高了国内市场的价格。从1693年到1699年间(包括这两年在内),英格兰普遍谷物匮乏,虽然气候不好是其主要原因,并因此使粮食匮乏扩展到欧洲相当大一部分地区,但我们应当知道,奖励金的颁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谷物的缺乏。所以,在1699年,有9个月时间禁止谷物出口。谷物出口奖金。

在同一时期还发生了第三件事。这件事虽不会引起谷物的缺乏,也不会增多通常对谷物所实际支付的白银数量,但必然要引起名义金额上的某些增加。这个事件就是由于削减和磨损所造成的银币贬值。这件坏事始于查理二世时代,而后一直持续到1695年。据劳恩迪斯所述:当时通用银币的价值,比其标准价值平均约低25%。但是,代表所有商品市场价格的名义金额,与其说受标准银币应有含银量的支配,不如说是受银币实际含银量的支配。所以,这个名义金额在银币因削减和磨损而价值降低的情况下,必须高于当银币接近其标准价值时的金额。

在本世纪,银币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比现在更低于其标准重量了。不过虽然贬值得很厉害,其价值却由它可以与之兑换的金币价值支撑了下来。在上次金币改铸以前,金币虽磨损了不少,却没有银币磨损那么厉害。反之,在1695年,银币的价值却没有得到金币的支撑;金币1基尼当时通常可兑换削减和磨损的银币30先令。在上次金币改铸以前,银块价格每盎司很少能值5先令7便士以上,这价格只比铸币厂价格高5便士。但1695年,银块平均价格却为每盎司6先令5便士,即超过铸币厂价格15便士。所以,就是在上次金币改铸以前,金银两种铸币和银块比较,其低于标准价值的程度,最多不超过8%。反之,在1695年,据推测几乎要低于那个标准价值的25%。但是在本世纪初,也就是在威廉王进行大改铸之后,大部分通用银币,仍然比现今银币更接近其标准重量。本世纪中,没有发生像内战一样阻碍耕作中断商业的大灾难。而且本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都实行奖励金,必然总是会把谷物的价格抬到略高于按照当时实际耕种情况所应有的价格。在本世纪,奖励金有充分的时间产生通常它所应有的好的效果,促进耕作,从而增加谷物在国内市场的数量。所以,根据我将阐明和检验的一系列原则,可以设想它在一方面虽然在提高谷物价格上起了作用,同时在另一方面却也不见得不会产生稍稍减低物价的效果。许多人还认为,减低的效果比提高的效果更大。所以,根据伊顿公学的记录,在本世纪最初64年间,温莎市场上1夸脱(即9蒲式耳)上等小麦的平均价格为2镑6又1932便士。这价格比上世纪最后64年间的平均价格约低10先令8便士,即25%以上;比1636年以前16年间(那时美洲富饶矿山的发现可以认为已经充分发挥效果)的平均价格,约低9先令6便士;比1620年以前26年间(那时美洲富饶矿山的发现尚未充分发挥效果)的平均价格,约低1先令。据上所述,在本世纪初的64年间中等小麦的平均价格约为32先令1夸脱(8蒲式耳)。

1687年,在温莎市场上,1夸脱(9蒲式耳)上等小麦的价格为1镑5先令2便士。这是自1595年以来的最低价格。

格里戈里·金是一位通晓此类事情的著名学者。1688年,他推算认为在一般的丰收年份,小麦的生产者的平均价格为每蒲式耳3先令6便士,即每夸脱28先令。据我所知,所谓的生产者价格,有时又称为契约价格,即农场主签订契约,规定在一定年限内供给商人一定数量谷物时的价格。由于这种契约节省了农场主把谷物送到市场上去的费用和麻烦,因而契约价格通常低于所设想的平均市场价格。格里戈里·金判定当时一般丰收年份的普通契约价格为28先令1夸脱。据我所知,在上次连年天时不佳、谷物缺乏的时期以前,这个价格确实是所有正常年间的普通契约价格。

1688年,议会通过了对谷物出口设置奖励金。当时乡绅在立法机关所占席数较现今为多,他们感到谷物的货币价格在逐渐下降。奖励金是把谷物价格人为地抬高到查理一世及查理二世在位时代那种程度的权宜之计。所以,在谷物价格每夸脱涨到48先令以前,都要采取这个所谓的权宜之计。这个价格与格里戈里·金在同年推算的一般丰收年份的生产者价格相比要高20先令,即约高57。如果他的估算得到了十分普遍的赞许的话,那也是完全应该的。除了在极度歉收的年度,1夸脱48先令的价格就只有借助于奖励金的那类人为手段,否则绝无实现可能。不过,当时威廉王政府的实力还没有完全巩固,正在恳求乡绅制定年度土地税。政府方面既然有求于乡绅,也就没有理由拒绝乡绅的任何建议。

由此可见,在上世纪末期,银子价值和谷物价值的比例有所上升。到了本世纪,这种上升趋势,虽然由于奖励金的必然作用不能按照当时的实际耕作情形而更显著,但银价大体上仍继续上升。

在丰收的年份里通过偶然一次意外的出口,奖励金必然会把谷物价格提高到没有奖励金的那些年份的价格之上。通过继续保持谷物在最富足的年份里的价格以鼓励耕作是那个制度公开宣布的目的。除了扩大耕作的效果以外,奖励金在丰年和歉年均提高了谷价。

诚然,在谷物极端缺乏的年份奖励金制度一般就停止了。但是,那些年份里的谷价仍不免受奖励金制度的影响。丰年谷物,既然由于奖励金引起了异常的出口,那么必然会常常阻碍用一年的富足补偿另一年的匮乏。

因而奖励金不论在丰收年份还是在匮乏年份,都会把谷价抬高,超过按照实际耕作情况所本来会有的价格。因此,本世纪最初64年间的谷物平均价格,比上世纪最后64年间的谷物平均价格低。在同一耕作状态下,如果没有奖励金的作用,谷物价格必然会低得多了。

但法国在1764年以前,曾以法律禁止谷物输出。因此我们很难设想,几乎相同于发生在一个禁止谷物输出国家的价格下降现象,在另一个国家却归因于奖励谷物出口。

也许,把谷物的平均货币价格中的这个变化视作银子在欧洲市场的真实价值的某些逐步上涨,比视作谷物的真实平均价值的任何下跌还更合适一些。前面已经提到过,谷物相较于银子或任何其他商品,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一个更为准确的价值尺度。美洲富饶矿山的发现,导致谷物的货币价格上涨了3到4倍,这个变化通常都被归因于银子真实价值的下降,而非谷物真实价值的上涨。所以,本世纪最初64年间的谷物平均价格,如果比上世纪大部分年度的谷物平均价格低廉,我们应该同样把它归因于银子真实价值的上涨,而非谷物真实价值的下降。变化应当看做是由于白银价值上升,而不是由于谷物价值下落。

过去10年或12年谷物价格的昂贵,曾使人怀疑欧洲市场上白银的真实价值仍然在继续下跌。但是这个谷物价格的昂贵显然是由于天气不利造成的,因此我们可把它视为一个偶发事件,而并不是一个长期事件。在最近10或12年间,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都很不好,加上波兰的内乱(这些国家通常都是依靠波兰市场的供应),于是谷物的匮乏情况更加严重。像这样长时期的气候不好,虽然不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但也绝不是个别现象。而且只要是对过去谷价做过深入研究的人,都不难举出几个相似的例子。此外,异常歉收的十年相较于异常丰收的十年,并没有更多让人奇怪的地方。从1741年到1750年的谷价低廉,与最近8年乃至10年间的谷价高昂正好是一个对照。据伊顿公学的记录,1741年到1750年间,温莎市场上,1夸脱(9蒲式耳)上等小麦的价格仅为1镑13先令9又45便士。这比本世纪最初64年间的平均价格,将近低了6先令3便士。依此推断,在这10年间,1夸脱(8蒲式耳)中等小麦,平均价格就仅为1镑6先令8便士了。最近谷物价格的高昂是由于天气不良。

但是,1741年与1750年间的谷物价格,肯定是由于有奖励金的缘故,才没有在国内市场上按自然的趋势下落。据海关统计,这十年间所出口的各种谷物的数量,竟达到8029156夸脱1蒲式耳。为此而支付的奖励金达到1514962镑17先令4便士半。1749年,首相佩兰在下院陈述说,在之前三年作为谷物出口的奖励金支出了一个巨大的金额。他这样说是有很充分的理由的,而且在来年可能还有更充分的理由。因为单是那一年支出的奖励金就达到324176镑10先令6便士。这种强制的出口必然使国内市场上的谷价上涨,至于上涨多少则不需要再说了。

在美洲发现以后的一段时期中,白银在欧洲市场上依旧是以原来的价格或略低于原来的价格出售。因而这一期间矿业开采的利润很大,大大超过其自然率。但此后不久,把银子进口到欧洲的人就发现全年的进口量不可能都以这种高价出售。银子能交换的商品数量越来越少,价格也不断降低,直至跌落到其自然价格,或者说跌到仅够按照自然率支付其上市所需支付的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了。秘鲁大部分银矿向西班牙国王所交纳的税高达毛产的110。根据已有的观察,它几乎占去了全部地租的份额。这个赋税最初为总产额的一半,不久即减低至13,接着又减至15,最后为110,一直持续到现在。在秘鲁大部分银矿中,这似乎就是偿还开矿者的资本及支付其平均利润后所剩下的全部了。曾经很高的利润现在已低到只够维持继续开采的程度。这也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了。

1504年,即1545年发现波托西银矿前41年,西班牙国王所收的税已降低到登记白银的15。在1636年以前的90年间,这些对西班牙国王纳税的美洲最丰饶矿山,有足够时间发挥影响,使欧洲市场上的银价,降低到不能再低的价格。90年是一个足够长的时间,使任何非垄断商品的价格,降低到其自然价格,即纳税的同时仍能长期出售的最低价格。

欧洲市场上的银价,本有可能进一步跌落,不仅使税率降低到1736年的110,而且还必须像金税一样,减低至120,否则应使现今仍继续开采的大部分美洲矿山停止开采。这些情况之所以没有发生,是由于银的需求在逐渐增加,美洲银矿出产物的市场亦在逐渐扩大,这不仅维持住了欧洲市场上的银价,而且还把银价抬高了,使它多少高于上世纪中叶的水平。为市场的逐渐扩大所阻止。

自美洲被发现以来,其银矿出产物的市场一直在逐渐扩大。

第一,欧洲市场逐渐变得越来越大。美洲被发现后,欧洲大部分都有很大进步。英格兰、荷兰、法兰西、德意志、瑞典、丹麦,甚至俄罗斯,在农业及制造业上都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意大利似乎也不曾退步。意大利的没落是在秘鲁被征服以前,此后则恢复了一点元气。西班牙及葡萄牙,确实是退步了,可是,葡萄牙只占欧洲的极小一部分;西班牙的衰退,也没有达到一般想象的程度。在16世纪初叶,西班牙即使与法国比较,也是一个极贫穷的国家。而自那以后,法国已有很大改进。所以,常常巡游这两国的查理五世,曾说过一句名言:在法国是所有富足,在西班牙是所有匮乏。欧洲农业和制造业的增产必然需要增加其流通所需的银币量,而富翁的增加也必然要求银制器皿和银制饰物的增加。

第三,东印度为美洲银矿产物的另一个市场。自这些矿山被开采以来,该市场所吸收的银量持续增加。打那时起,由亚卡普科船队而进行的美洲和东印度间的直接贸易,不断扩大,而同时经由欧洲的间接交易更是以更大的比例在扩大。在16世纪,与东印度进行正规贸易的欧洲国家,只有葡萄牙。但同世纪末,荷兰人开始打破这个垄断。不到几年,他们就把葡萄牙人赶走,使他们不能再在印度的主要殖民地上立足。在上世纪的大部分时间,这两个国家瓜分了绝大部分东印度贸易。葡萄牙人的贸易日见衰退,而荷兰人的贸易继续以更大的比例不断增长。英国人和法国人在上世纪与印度进行过交易,到这一世纪才有大幅增长。瑞典人及丹麦人与东印度的贸易,则开始于本世纪。俄罗斯人,最近也组织所谓商队,穿过西伯利亚及鞑靼到达北京,与中国进行正规的交易。总之,除法国与东方的贸易因最近的战争而被毁灭了以外,其余各国对东方的贸易,几乎都在持续扩大。欧洲所消费的东印度货物日益增多,使得东印度的各行各业逐渐发展。例如,在16世纪中叶,茶叶是欧洲很少用的一种商品。然而现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为本国国民当作饮料而输入的茶叶,每年就超过一百五十万磅,而且这还不够满足需求,还有更多的茶叶从荷兰各港和瑞典的哥登堡,长期走私进入英国。在法国东印度公司繁荣时期,又常由法国海岸走私进入。此外,中国的瓷器,马六甲的香料,孟加拉的布匹,以及其他无数货物,欧洲的消费额以相近的比例增加。所以,就用在东印度贸易上的船舶来说,前世纪任何时候全欧洲所用的船舶的吨位,比最近航运锐减,以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一家所用的船舶的吨位,怕多不了多少。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