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渔夫与蛇的故事管理启示 > 第九章 道德的格式化问题(第3页)

第九章 道德的格式化问题(第3页)

我们知道,社会科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学问。这门科学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这种说法也对,但它会让我们的目光远离自然,远离老子、庄子、孔子,以及孔子的学生们当年所说的“道”。虽然社会科学也谈到道德,但这种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建立的“格”式化道德并不具有道德本来应该具有的自由、快乐和爱,恰恰相反,它让人感到刻板、莫名其妙和压抑。花儿是不可能按照这种道德来成长的,人也不可能。一百多年前,人们之所以颠覆中国传统文化,便是因为朱熹的这种“格”式化道德。

朱熹的“格”式化道德是“存天理,灭人欲”,达尔文主义的“格”式化道德却是“人欲即天理”。一种“格”式化道德打败了另一种“格”式化道德,却让孔子和洋溢着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背了黑锅。

天理即真理也,即“道”也。从表面上看,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观与王阳明的悟道并无不同,其实大有区别。朱熹的哲学是推理出来的,王阳明的“道”是感悟出来的。在朱熹看来,天理与人欲无法并立,只有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在王阳明看来,虽然天理只有通过“格去物欲,方能致知”,但凡是符合天理的人欲无疑都是正当的。

所谓符合天理的人欲,其实是为了满足生命成长的需要。你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困了就睡,它们是应该被满足的。

需要是符合天理的,所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本身就违背了天理。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朱熹的“格”式化道德为什么会弄得天怒人怨。

需要是符合天理的,但欲望不是,“人欲即天理”的理论混淆了需要与欲望之间的区别。欲望是一种病态的需要,是一种发了疯的需要。你饿了,需要一碗米饭,这理所当然。但欲望却是不可理喻的,你想要一万元钱,某一天你得到了,可就在你得到的那一刻,欲望会让你想要更多的钱。于是你想要十万元、一百万元、一千万元……永无止境,直到你彻底崩溃。

欲望甚至会剥夺你的需要。你需要吃饭,可欲望剥夺了你吃饭的权利,为了身材苗条它迫使你拼命节食。你需要睡觉,可欲望剥夺了你睡觉的权利,为了追求成功它迫使你拼命工作。你需要轻松,可欲望剥夺了你轻松的权利,为了占有它迫使你绞尽脑汁地巧取豪夺。

需要是一种健康的生理反应,欲望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应。需要是容易满足的,欲望却不容易满足。需要是为了满足生命的成长,欲望却在伤害生命的成长。但奇怪的是,人们总是为了满足欲望而剥夺自己的需要,结果就常常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的境地。

朱熹的道德成功论在用道德的名义剥夺你的需要,现代心理学的自我成功论在用欲望的名义剥夺你的需要。事实上,孔子很早就警告过人类,他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不为自己的需要着想,就会让生命遭受到天诛地灭的厄运。

需要是美丽的,欲望是丑陋的。通过这样的“格物致知”,你就能够像王阳明那样,辨别出需要与欲望之间的差异。你只是需要,像花儿需要阳光那样需要,像树苗需要土壤那样需要。你体验着生命此时此地的存在,你满足着生命此时此地的需要。你吃饭不是为了将来,你活着也不是为了将来,而是为了现在。

现在是真实的。你真实地活着,不再受到欲望的驱使。你自自然然地生,自自然然地死,自自然然地需要,自自然然地享受这个世界,一切都变得那样美好。从你悟道开始,直到你的肉体老去,你都将是明确的、自由的、快乐和充满了爱意的。你与生命已经合二为一。

明嘉靖七年(1528年),王阳明病故。临终之前,他的家人、好友和学生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微笑着说:“我享受了我的生命,我的心灵充满光明,你们还要我说什么呢?”

王阳明是一个真正理解了孔子的学者,他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令人欢欣鼓舞的转变。从表面上看,王阳明似乎去世了,但他的生命并没有消失,而是用另一种形式存在着。尽管现在的科学家还无法解释这种神奇的生命现象,但未来的科学一定会发现其中的真相。

按照“能量守恒定律”的说法,能量是不生不灭的,只能从一种能量转换成另一种能量。生命意识也是一种能量,当一个人去世之后,他的生命意识转换成了什么呢?

人的原生态

科学研究常常用到逻辑推理,但真正的科学家在逻辑推理的过程中会时刻保持警醒,这样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然而,伪科学不是这样。虚伪的科学家总是先确定一个观点,然后用证据和逻辑来证明这个观点是对的。这样,他们就能够把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论证得天经地义。

达尔文曾经谈到他的祖父伊拉司马斯·达尔文的一件往事。当时,伊拉司马斯·达尔文还是一个16岁的少年,他姐姐写信要他在斋期节制饮食,但他不以为然。他给姐姐回信说,他并不打算停止食用牛肉、羊肉和鹅肉,因为“无论哪一种肉都是草本植物”。

因为牛羊鹅鸭都是吃草本植物长大的,所以无论哪一种肉都是草本植物。这是一个很巧妙的逻辑推理,伊拉司马斯·达尔文为自己在斋期吃肉找到了理由。然而,如果他吃的是狗肉呢?狗是吃屎长大的,根据同样的逻辑推理,他会承认自己吃的是屎吗?

牛羊鹅鸭的确是草本植物的另一种生命存在形式,伊拉司马斯·达尔文差一点儿就注意到了生命存在形式的转换现象。如果他当时能够警醒一些,就会顺着这个思路探索下去,通过生命存在形式的转换现象去发现生命的真相。

可惜,伊拉司马斯·达尔文只是在为自己诡辩,他错过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否则,他就不会提出进化论,他的孙子查理·达尔文也不会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历史就不会是我们经过的那个样子。

查理·达尔文用《物种起源》证明了祖父的进化论,而进化论也从此被奉为真理,这真是一件荒唐透顶的事。事实上,进化论只是一个假说,《物种起源》也无法证明什么。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不需要什么证明。达尔文祖孙俩证明的,只是他们的自我而已。

真理的存在不需要逻辑推理来证明,它需要你感悟。王阳明说得很对:“格去物欲,方能致知。”只有格去物欲,才能在宁静中感悟到真理的存在。

你感悟到它的存在,于是你就能够用诚实的态度来面对你的人生。你真实地活着,自我消失了,欲望消失了。你不再是一个虚假的妄想,而是一个真实的被称为“人”的生命,你重新回到了“人”的原生态之中。你不再用逻辑推理来设计你的生活,而是用心来感受你的生活。你自自然然地活着,自自然然地需要着。你活得那样真实、那样快乐、那样容光焕发,充满了盎然的生机。

格去物欲,方能致知

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诚意,诚意而后正心,正心而后修身。这样,你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管理意味着爱。通过格物致知,你找到了真实的生命,你爱着它,像农夫一样呵护着它。在人类的历史上,农夫一直是最优秀的管理者之一,他们的管理能力能够帮助庄稼成长,帮助果树丰收。如今你也是这样,你的生命以一种植物的形式成长着,你在管理它,为它施肥、灌溉,除去害虫和杂草。看,你的生命成长得那样枝繁叶茂。

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当你成为一家之长,那就意味着你不仅要爱自己,还要爱更多的人。你和你的家人分享你的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各自管理好自己,这样就能够营造出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推而广之,你也能够帮助全国的每一个公民管理好自己,营造出一个国富民安的社会环境。这时,天下就仿佛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果园,太平盛世在每一棵果树身上得以实现。

《大学》中说:“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活都过得乱七八糟,他是不可能懂得什么管理之道的。

如果他是一位家长,他的家庭不可能和谐美满。如果他是一位国王,他的人民不可能幸福安宁。他也许能够在短期内聚敛很多财富,但那些财富又有什么用呢?管理之道,追根究底就在于格物致知——格去物欲,方能致知。

格去物欲,方能致知。放下自我,立地成佛。所以,理解管理之道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也是很容易的事。你格去了物欲,你放下了自我,你不再是一个虚假的妄想,而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你看到了真实的自己,也看到了真实的他人。现在你是对的,世界也是对的。

你爱着,无论穷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