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道德情操论经典语录 > 第一篇 论行为的合宜性(第2页)

第一篇 论行为的合宜性(第2页)

理智与感情的不一致也会出现在别的场合之中。当我们在大街上和一个面带忧伤之色的人擦肩而过,然后又被告知他的父亲刚刚去世的噩耗。我们必然能理解他的悲伤。虽然我们不是什么冷血动物,但是我们此时却很难切身地去体会到他的悲痛之情,而且不能对他表示一点点的关心。这也许是因为我们与他和他的父亲素不相识,也许我们正在赶去某地的路上,让我们无法有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在对他的遭遇的想象上。我们只是根据人生的经验来告诉自己:他此时一定是痛不欲生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此时无事,必然能够多方面地去体会、去想象他的遭遇,然后表示自己能够做到最大限度的同情。我们意识到这种感情的出现是要有一定条件的,即使有些时候我们实际上并未产生同情,我们也会也会如此。因为日常的生活经验和天生美感让我们懂得在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种规则能够修正我们暂时的不合事宜的一些情绪。

人的行为是由内心的情感引起的,并且决定了行为产生的结果与善恶是非。我们在研究一个行为的时候是从两个方面出发的:一个方面是其产生的原因和动机,另一个方面是其目的和所产生的结果。激发一种行为的感情动机决定了其是彬彬有礼还是粗野鄙俗。感情意图的善恶偏向决定了其后果是否有益,或赏或罚。

近些年来,哲学家们把目光主要放在了人类感情所应对的目的上,很少有留意感情产生的原因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判断人的感情与其行为的时候,往往不会离开以上两个标准。当我们责备一个人对我们的爱恨缺乏控制,我们所考虑的不仅仅是其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其实还有造成内心激动的微妙因素。我们有可能会觉得,他不至于那么激动,他所欣赏喜欢的人物并没有那么杰出,他的遭遇并没有那么悲惨。但是,如果他的行为不算过于不适宜当下的场景与情况,我们还是可以迁就容忍的。

我们判断一种感情是否适宜,其实只有我们自身对他人的感情认同感这一条可依据的标准。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去体察对方感情之后,发现我们自身的感情与之非常合拍,我们就很自然地觉得它是恰如其分的;如果我们觉得这种感情太为过激,就会表示不赞同。

人们总是以自身的各种感官去转换成感觉,然后用这种感觉去衡量别人的感觉。也就是说,用我的视觉去衡量你的视觉,用我的听觉去衡量你的听觉,用我的理性去衡量你的理性,用我的爱去衡量你的爱。除了这个之外,我们找不到什么更好的办法。

第四节续前章

我们通过自己是否对别人的感情产生认同,来判断这种感情是否合适。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激发感情的客观事物与我们自身和判断对象都没有特殊的关系;二是它们对我们当中的某个人有着特殊影响。

一、当激发感情的客观事物与我们自身和判断对象都没有特殊的关系时,如果对方的感觉与我们经常吻合,我们就会很自然地觉得对方是一个品味高雅,颇有鉴赏能力的人。雄壮的山河、华丽的建筑、绘画的表达、他人的行为、科学的精妙、宇宙的神奇,这些东西都是与我们没有什么特殊关系的客观事物。我们会以相同的角度去观察探讨它们,并且没有什么必要要对它们报以同情,因为我们和观察探讨的对象之间不需要感情上的和谐一致。但是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不一,会让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关注点产生不同;同时人与人的意识上的敏感程度不一也会使我们对同样的事物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

当我们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的时候,如果朋友如我们的感觉一致,但却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的时候,我们虽然会赞同,但却不会有什么敬佩感。但是,如果他在观察中发现了我所忽视的大量细节,使得他们所得到的感受与观点不仅仅能与我们产生共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指引启示我们,这个时候我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因为说出人人皆知的大道理根本不算什么,人们都知道倾城佳人美过丑陋残废,二加二等于四,但是只有真正有品味的大师才能够于毫发之间鉴别美丑之高下,只有那些精明的数学家才能解决那些繁杂的难题,他们都具有敏感精确的欣赏力和鉴别力,他们才配受到我们的尊敬。因为他们引导着我们,他们广博的学识与卓越的才华令我们折服。

人们往往认为,赞赏一些事情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们对我们有用,它会被注入新的价值。但事实上,我们在一开始肯定别人的见解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考虑它更多的实际作用,只是觉得它是正确的、合适的,因为表示赞同。其实我们认为别人有眼光只是因为他们的看法正和我意罢了。同样的,我们最初对别人的品味和才能表示赞同,也并不是出于它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利益这样的想法。这些都是事后才有可能会去想的。

二、当它们对我们当中的某个人有着特殊影响时,我们往往很难平心静气地对它做出判断。我们的朋友也当然不会完全从我们的角度去想我们所遭受的伤害。这不是去欣赏什么诗歌或者是画卷,因为我受的影响更为直接。也就是说,朋友不会和我因为一首诗歌的见解不同而大吵起来,因为从常理上来讲我们都会认为双方都没必要对此太过在意。因为这些客观事物与我们都无关紧要,所以即使我们的看法针锋相对,我们也不会因此伤了和气。对于个人的兴趣或者思想上的不同,我们也都会以各自最大限度去接受。如果这时大家的心情不错,还可以兴致勃勃地探讨这些话题。但问题是,如果这件事情与你我都有着直接或者特殊的关系,那就不一样了。比如说,当我遭受着不幸的时候,你作为朋友没有报以同情之感,也没有为我分担忧愁;在我遭受冤枉为之愤懑的时候,你没有与我同感,更别提为我挺身而出了,那我们之间就没什么必要相互忍让了。我们会互相指责对方,也许你会说我太过激动、爱走极端,我或许会说你毫无人性、冷漠无情,进而一系列对彼此有过或者没有过的不满,存在的或幻想的坏毛病,全部都会在此时爆发,最后两人很可能就这么成为了仇人。

其实即使是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之间还是可以达到心灵上的沟通的。只要旁观的人真诚地尽可能去体谅对方的处境,从细节上开始思考是可能与对方实现沟通的。

但是,就算双方做出了这么大的努力之后,可旁观者的感受还是与受苦者的差距很大。其实,虽然人类有着善良的本性,但是却不会因为他人的悲痛让自己陷入忧愁。设身处地去思考、去想象虽说能够产生同情,但是这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在旁观者的内心深处,他们总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并不会遭受感情的折磨。虽说旁观者会在对受难者进行观察想象的同时感受到一些与受难者相似的感觉,但是不会有他那么真切。这时遭受着苦难的人其实心里也明白这些道理,但是他们因为饱受着折磨,迫切地需要别人对他进行更深切的体谅与关心,分担自身的心理压力。在矛盾与纠结和内心的挣扎当中,如果看到别人能明白自己的心意,这对这个人来说很可能就是最大的安慰。但是,他必须要控制住自己此时不安烦躁的情绪,让旁观的人可以接受认可你的这种悲伤才行。其实在旁观者的心里,总是会认为他对受难者遭遇的体会只是一种臆想,这降低了他对别人遭遇而引发的**,也使这种同情产生变异。因此,别人对你的理解和你自己的忧伤本来就不是一码事,两者本质上就存在着差异。

旁观者与当事人互相之间都会出于本性去努力地沟通,去体谅对方的处境。旁观者尽可能去体谅受难者或悲愤或哀伤的情绪,受难者也会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遭遇。旁观的人会设想自己落得如此下场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处境,而受难者也会冷静看待自己的遭遇和命运。同情会让我们从对方的角度来看我们自己的问题。在旁观者那里,受难者会因为有旁人公正地对待自己的遭遇而欣慰,他内心因不平而产生的愤怒与激动会被抚平很多。

有着朋友的陪伴会让我们的心情恢复不少平静,当我们得遇一位知己,他会让我们的灵魂得到一种特殊的安慰。同情的效果会瞬间发生,我们一旦想到他在关心我们的处境,就会立刻用相同的角度去观察自己的处境。我们并不能指望在一个只有泛泛之交的人那里得到至交一样的同情感,他会耐心地听我们那些有时看来很惹人厌烦的唠叨,这会让我们更为镇静,会努力简要地叙述着他所注意的东西。我们更不可能指望一群陌生人会对我们多加关心,因此,我们会更加镇静,尽力将自己的感情降低到这种特殊人群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其实这也不仅仅是装腔作势,因为只要我们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及行为,一伙陌生人的认可要比一个熟人的点头效果来的更好。

因此,无论何时,如果自己的心情失去了掌控,那么去参加交际活动和聊天无疑是调整心情的好办法,这能让我们的心情恢复平静,从而产生一种自乐的快感。那些独居的,喜欢自己独自一人闷在屋子里思考的人,会时常为自己的伤心事闷闷不乐,虽然他们慷慨、仁慈、有荣誉感,但是却很难享受世人所常有的平静心态。

第五节论可亲可敬的美德

旁观者努力去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当事人也努力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在旁人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正是这两种不同的努力确立了两种不同的美德。前一种努力成就了温柔有礼、和蔼可亲、宽厚公允和仁爱谦逊的品质;而后一种努力则带来了沉稳庄重、隐忍自持的秉性——将我们与生俱来的**与冲动通过自我克制而使之流入自尊心与荣誉感所搭建的恰当的行为中。

如果旁观者能用宽厚仁慈的心去将心比心地体谅身边的人们,为他人遇到的不幸感到悲伤,为他人遭到的伤害表示不平,为他人拥有的好运感到快乐,那么,在我们看来,他会是何等和蔼可亲啊!让我们假设自己处在他朋友的处境,我们也一样会对他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并从这样一个真挚的朋友真心的体谅与关切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安慰。然而,与此相反,那些只知道关心自己,自私自利,对他人冷漠无情,对别人经历的幸福或苦难无动于衷的人,是多么地令人憎恶啊!于是,我们便能清楚地了解他为身边的人带来的痛苦,特别是那些最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与可怜人。

然而在另一方面,那些在任何处境中都维护尊严,尽力自制——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在他人能够体谅的范围内的人所具有的高贵得体的修养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深刻的影响。那些只会自怨自艾,哭天抢地,大肆宣扬自己的悲痛想要换来同情的人,往往会令我们厌恶。但是,面对那些沉默而庄重的悲痛,那些只有在红肿的双眼、颤抖的嘴唇以及在看似淡然却撼动人心的举止中隐约透露出的痛苦,我们会与之一同沉默,并且不禁产生由衷的敬意。而为了对此表示敬意,我们怀抱着忐忑的心情检查着自己的一切行为——唯恐不恰当的举止会扰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换来的和谐与宁静。

同样,当我们听任自己狂暴猛烈的怒火毫无节制地发作时,那蛮横无礼的暴躁是最令人厌恶的。但是那些身处愤恨中却能表现出宽宏大量的人,其高尚的气度却让旁观者肃然起敬。即使面对最大的伤害,他们从不越过最公正的旁观者心中自然引起的义愤,从不纵容内心的怒火无节制地渲泄,这种高尚的义愤决不允许言语、举止超出合乎情理的程度,即便只是在在思想上,也决不去图谋进行任何更大的报复与更严重的惩罚。

因此,尽善尽美的人性正是由这种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感情与正直无私和宽厚博爱的情怀所构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唯有这样才能达到和谐交流与沟通,人们的行为举止唯有这样才能显得适度与得体。如同基督教重要教义所规定的那样,我们要像爱自己那样爱我们的邻居,而我们爱自己也就不能超过自己对邻居的爱,换句话说,我们仅能像邻居能爱我们那样爱自己,这也成为了一条神圣的戒律。

如同我们总是对超群的鉴赏力和广博的见识大加赞赏、深感钦佩,那必定是因为这种细腻的感受力与敏锐的观察力并不常能遇到一样。在人们眼中,那些情感敏锐和自我控制的美德也往往被认为是非同寻常的品质,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能够拥有,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仁爱之心使人和蔼可亲,但这的确需要拥有比那些凡夫俗子更丰富细腻的情感。宽宏大量使人高尚,而这毫无疑问需要做出比常人更加严格的自我控制。一如凡人的小聪明并不能成就伟大的天才,仅仅符合日常的伦理道德也并不能成就真正的美德。美德是卓越优异的,远高于世俗的非同寻常的品质。细腻温柔的感情让人感到和蔼可亲,其高雅的态度和亲切的关怀令人惊叹。恰如其分的自控力令人尊敬钦佩,其对于人类本能中难以把握的**准确的控制力使人惊异。

在这方面,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在那些应该受到尊敬和赞颂的美德和那些只是能得到认可的品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很多情况下,那些完美合宜的行为,只需要达到大多数平凡人所能做到的敏感与自制的普通水平即可,有时甚至连这种程度都无需达到。拿一个非常粗俗的例子来说,在一般情况下,饥饿的时候吃东西自然是无可厚非,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然而如果这就是美德,那可真是荒唐可笑。

与此相反,在有些场合人们需要竭尽全力来进行自我克制,要做到尽善尽美困难至极,在这些情况下,人的行为只要在人们预期之上,即使其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最合适的行为,也仍是可贵的美德。当脆弱的人性遭遇剧烈的刺激时,由于人性生来的不完善,即使能做出最大程度的自我控制,仍不能完全抑制由软弱人性中冲出的叫声,也不能把强烈的**降低到旁观者完全能够容忍体谅的程度。所以在此时,受难者的行为虽非全然恰当得体,但仍然值得人们称赞,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被称作有修养的行为。即使并不完善,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这种克制的隐忍也非常人所能做到,相较于在相同场合中更加常见的毫无克制的行为,更显得难能可贵。

此刻——在我们要对某一行为进行赞扬或是责备时——往往会采用两个不同的标准。是否尽善尽美,恰当得体是我们首先关注的。而在那些极度困难的处境中,人们的行为从不曾、也不可能达到如此高度,与那些高不可攀的要求相比,总会有不得当之处存在。于是,我们往往退而求其次,虽不能完美无缺,但只要更加接近——这是大多数人的行为所能达到的标准。任何行为,只要超过了这个标准,不管它距离完美有多远,似乎都应该受到称赞;而与之相反,任何行为,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理应受到责备。

同样,在评判那些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作品时,我们也采用这样的方法。当一个评论家研究那些大师们的诗歌与绘画作品时,采用从不曾达到过的尽善尽美的要求作为标准,那么,除了缺点和瑕疵之外他不可能看到任何东西。但是,如果他将这些大师的作品与其它性质相同的作品来比较,那么他就必然要采取另一种标准——与这一类型艺术中一般能够达到的程度相比,而当他真的采用这种新的标准来进行衡量时,只要他们比其他同类作品距离完美的标准更加接近,那么他们理应受到最大程度的褒奖。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