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裁员
“韦伯规律”经常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
◎用于谈判
从一开始就提出令人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等谈判基本结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细节并使对方接受的“诱敌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韦伯规律”为基础的。
对方被一开始的优厚条件所**,对后来才知道的不好的部分也就会较轻易地接受了。
◎用于发奖金
A公司年中决定奖励工作敬业、业绩突出的销售员小张。总经理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今年你的业绩是公司最好的,这5万元是奖励你的!”
小张道谢后转身要走,总经理突然道:“我问你,今年你有几天在陪你妻子?”
小张想想回答说:“两个月不到吧。”总经理拿出1万元说:“这是奖给你妻子的,她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女性。”
“你儿子多大,你今年陪了他几天?”总经理又问道,小张说:“5岁,我觉得很愧疚,从来没好好陪过他。”总经理又拿出1万元说:“这是奖给你儿子的,告诉他,他的爸爸是一个优秀的人。”
此时的小张已经是满眼泪水,不知说什么。总经理又问道:“今年见过几次父母?”小张说:“还没回去过呢,没时间啊,只是打电话。”总经理感慨地说:“你是一个忠诚的员工,告诉他们,他们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儿子,我决定给你一个月的带薪假期,回去好好尽孝道。
关心员工身边的人更容易让他们的感动,忙碌的工作让人们难以注意到自己的存在,面对纯粹的金钱奖励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想唤醒一颗“冰冷之心”
唯有亲情、爱情最为有效。精神的奖励的影响要比物质奖励更为深远。
6。压力适中最合适(成就动机实验)“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使他们发挥出巨大的潜力,高效实现自己的目标。但管理者也应该充分重视:并不是压力越大,动力或绩效就越大。压力变成动力,需要一个转化的条件,那就是压力的承受者要有承受压力的能力。这一点是符合阿特金森的动机实验结果的。
阿特金森的动机实验
动机实验是阿特金森做过的经典实验之一,他将80名大学生分成了4组,每组20人,给他们一项同样的任务。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120)能得到奖励;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5名(14)将会得到奖励;对第三组学生说,成绩前10名者(12)可以得到奖励;对第四组学生说,成绩前15名者(34)都能得到奖励。
实验结果显示,成功可能性适中的两个组成绩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时成绩下降。最佳的成功概率是50%左右。
阿特金森解释说,人具有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需要,这种需要可称为成就需要。具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人追求的是个人成就而不是报酬本身,他们极想把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好、更有效,他们喜欢设置有中等挑战性的目标,也不喜欢成功的概率过大。
所以,我们对待下属应该如同克莱斯勒原总裁艾克卡所说的那样“在下级扬扬自得时,可以多加批评;当他意志消沉时,万勿过于苛刻。下级有时会对自己的失败心烦意乱,这时如果再去挫伤他的自尊心,那无疑是把他改进工作的积极性给打掉了。”也就是说,我们要给员工点儿压力,但不要把员工压垮。
【借鉴案例】
赵经理是一名深谙激励之道的企业经理人。在他管理的门市店中,为了提高店员的销售业绩,他制定了各种奖惩制度,如“包干销售”制度:给门市店每个柜组限定基础销量,以此作为考核店员的重要依据,对没有完成任务的柜组予以重罚。每天,店员都在重压之下工作,一刻都不敢放松,谨小慎微,以至于到了“谈业绩色变”的地步。此外,为了激励店员主动加班,赵经理还实行“全勤奖”政策,即当月员工如果出满勤(公休日不休息),就可以拿到300~500元的考勤奖励。为了得到这份奖励,很多店员选择了节假日加班,甚至连续几个月都不休假。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身心疲惫:一边是不断增加的销售压力,一边是缺少休假带来的生活压力。赵经理严格的工作要求和严厉的处罚措施,更是压得店员喘不过气来。一年过后,有几位主力店员因为“不堪重负”,最终提交了辞呈,令其感到手足无措……给员工施加压力的原则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良性的压力会驱使人们工作得更加卖力,把事情做得更好。为了保证员工能够带着压力工作,又不至于压力过大,管理者需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适度原则
不能为了追求销量和工作进度而盲目增加员工的工作压力,只有当管理者给员工适当的压力时,他们才能将压力转化成动力。
◎适岗原则
不同岗位的工作压力及指标各不相同,职务或岗位越高、工作内容越多、要求越严格,承担的工作压力就越大。因此,员工的压力管理必须做好岗位和职务的区分,遵循“适岗原则”。
◎疏导原则
当员工感觉压力越来越大时,管理者应该想方设法减轻其压力,降低压力的负面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例如,调整任务目标、改善工作环境、安排休假等。
如何帮助员工降低工作压力
一台电脑、一个铺盖卷,吃住在单位——长期以来,这是“勤劳员工”的最佳范本。然而,这种方式带来的“过劳死”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世界上很多大公司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出台了各种措施,其中有几项很值得我们学习:
◎实行弹性工作制
美国公司给员工减压的最“终极”办法就是弹性工作制度。这种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很多公司,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公司为了让员工既能完成工作又能安排好生活,在保证每天8小时或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的前提下,让他们自己确定上班时间。
在惠氏公司下属的一家药品研发机构,有的员工为避开交通高峰时间,每天从早晨7点干到下午4点;有的员工因为每周的某天下午要带孩子上学习班,其他日子就多工作一会儿;一位叫苏珊的员工因为离公司比较远,可以一周工作4天,每天多干两小时。还有一些公司更进一步,连上班总时间也不规定。
从耶鲁大学毕业的杰西在一家大公司任金融分析师,工作量很大,但老板只需要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对上班时间没有严格要求,很多工作可以在家完成,这让杰西很满意。2004年的统计显示,全美有28。1%的男性和26。7%的女性员工享有弹性工作待遇。美国著名保险公司丘博集团董事长兼CEO芬尼根认为,弹性工作制度不仅是福利,也是增进生产力的有效工具。
◎心理减压法
在英国电信集团,员工有心理困惑可以拨打公司的免费咨询电话,由心理专家给予解答。瑞士不少企业针对新员工容易因人际交往产生焦虑情绪,专门开办培训班,帮助新员工顺利适应新环境。
◎福利享受减压法
欧洲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员工提供按摩、瑜伽等减压服务,以达到让员工心情愉快,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许多企业都说,让员工快乐上班,是留住人才的好方法。
◎放纵发泄法
欧洲大多数企业和公共机构的员工上班可吃零食。奥尔瓦德教授认为,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能消除内心的压力,转移人对紧张和焦虑的注意。另外,奔驰等公司建了很多俱乐部、健身房,让员工在工作之余有一个“发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