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我的第一本心理学入门书 > 第四章 如何笑傲职场 在办公室的丛林里轻松漫步(第3页)

第四章 如何笑傲职场 在办公室的丛林里轻松漫步(第3页)

抛弃空谈,开始行动

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实干可以成为一种习惯,夸夸其谈也可以成为一种习惯,选择不同的习惯,等待你的将是不同的命运。

◎抛弃空谈

毋庸置疑,所有思想和见解都必须通过付诸行动而得以实现,实干才是硬道理。从这一点上来说,10个空谈家抵不上1个实干的人,一次实际行动胜过一打夸夸其谈,没有行动,任何想法都只能是空谈,是空中楼阁。

【成功案例】

在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之前,他不知与人交谈和辩论了多少次。

“我敢肯定,往西航行跨过大洋,就能到达欧洲人从未到过的陆地。”那时,几乎没有人相信哥伦布的这句话,人们常常嘲笑他是痴人说梦。最后,因为西班牙的国王和王后想寻找一条通往印度的海路,哥伦布的航海之旅才得以实施。

几个月后,横渡大西洋的哥伦布发现了一块新的陆地,这就是今天的美洲大陆。

哥伦布的发现令西班牙举国欢腾,他成了航海史上划时代的英雄人物。

1493年初,当哥伦布带着他的船队回到了西班牙时,欢迎队伍排满了道路两侧,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特意将他请进皇宫,参加盛大的庆祝晚宴。在西班牙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普通人受过如此礼遇,更何况是出生在意大利的哥伦布。

国王和王后对哥伦布的器重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一个趾高气扬的贵族轻蔑地说道:“不就是横渡一下大西洋嘛,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说不定有人比哥伦布还早就想到了呢?”

“就是,只要沿着大洋彼岸的岛屿航行,谁都能横渡大西洋,这是世界上最简单不过的事了。”另一个绅士附和道。

哥伦布没有答话,而是从桌上的盘子里拿出一个鸡蛋:“各位先生,谁能把这只鸡蛋竖起来?”在座的人哄堂大笑,都在议论纷纷但却没有人敢站起来。

哥伦布没有理会众人,而是不慌不忙地拿起那只鸡蛋,把尖的一头轻轻往桌上一磕,鸡蛋随即笔直地立在桌上。众人又哈哈大笑:“这还不容易,这是谁都能想到的事情。”

哥伦布也笑道:“你们说得很对,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但关键的是,只有我才是第一个做到的。”

◎早日落实你的职业规划

宏伟的蓝图,需要通过一砖一瓦的搭建才能成为万丈高楼。同样,再完美的职业规划,也需要通过动手实干去实施。与其将想法挂在嘴上,不如落实在行动上。“现实是此岸,理想彼岸,中间有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著名寓言家克雷洛夫的这句话为一些“嘴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敲响了警钟。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时间会证明,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不贰法宝是一次次的踏实肯干,而非一回回的夸夸其谈。

4。在竞争中激发自己的动力(鲶鱼效应)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更容易让人们为合作精神大唱赞歌,竞争俨然成为人心不古的行为写照。在很多人的意识里,竞争就是钩心斗角的明争暗斗,充满欺骗、狡诈和血腥,甚至是惨绝人寰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鲶鱼效应

很久以前,挪威人的收入主要是靠从深海中捕捞沙丁鱼来维持的,而在这些每次一同出海打鱼的渔民中,收入最为丰厚的却是一位老渔民。因为他是这群渔民中唯一能够把沙丁鱼活着带到岸上的人,在当时,活的沙丁鱼的价钱是死鱼的好几倍。其他渔民也曾经无数次尝试过各种办法试图让他们捕捞的沙丁鱼能够活着上岸,但却总是徒劳。老渔夫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次,一个年轻的渔夫趁老渔夫不注意偷偷打开了老渔夫船上那些盛满活沙丁鱼的鱼篓,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在一群活蹦乱跳的沙丁鱼中间居然夹杂着一条鲶鱼。经验丰富的老渔夫不可能不知道鲶鱼是沙丁鱼的天敌,他这样做的道理何在呢?年轻渔夫想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自己新打捞的一篓沙丁鱼中也放入了一条鲶鱼。上岸后,年轻渔夫发现自己船上唯一一篓活鱼就是放了鲶鱼的那篓。

后来,一位心理学家揭开了这个谜底。原来,当鲶鱼被装入鱼篓后,就会对沙丁鱼发起攻击,由于鲶鱼不断地追逐,沙丁鱼不得不拼命游动,在这种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生存的欲望促使沙丁鱼调动了全身的力量,激发了其内部的活力。这样一来,沙丁鱼就可以活着回到港口。心理学家把这种外界的竞争者能够激活生物体内部的活力和能量的现象称作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在指导我们的生活了,用猴子充当“弼马瘟”的方法就是“鲶鱼效应”的具体应用。马是可以站着消化和睡觉的,只有在疲惫和体力不支或生病时才卧倒休息。在马厩中放入生性好动的猴子,一方面可以使马保持经常站立而不卧倒,这样可以提高马对血吸虫病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一些神经质的马得到一定的受惊吓训练,对于突然出现的人或物以及声响等不再惊恐失措。这可谓是一个保持马匹身心健康的好办法。

正确认识竞争对手

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一个组织缺乏内部的竞争就会让组成成员不思进取,缺乏活力和进取心;一个团队缺乏外部竞争就会导致其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从而导致其发展。可见,人类社会中,没有竞争的结果是不堪想象的。

◎对手让你不断超越自己

前面我们提到,希望超越别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一个人就是在对别人的不断超越中,实现了自身能力的增长和自我价值的提高,是对手激发了一个人不断超越他人。可以说,是对手让一个人变得更优秀。

【成功案例】

记得在2001年7月13日晚上,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中国北京成为第29届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时候,全国人民为之欢呼雀跃,庆祝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而当时的直播主持人水均益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要感谢对手。的确,正是由于多伦多、大阪、巴黎、伊斯坦布尔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让北京有了更多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使得整个申奥准备工作更全面、更细致、更高效地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确要感谢对手,没有了对手,也许我们前进的脚步会不自觉地变慢。

在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男子110米栏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古巴小将罗伯斯仅仅跑出了12秒93的成绩,虽然他取得这个项目上的金牌,但是却比自己在几个月前创下的12秒87的世界纪录慢了整整0。06秒。这对罗伯斯自身来说是一种倒退,而引发这种倒退的主要原因不是罗伯斯的状态不佳,而恰恰是上届奥运会该项目冠军我国的刘翔和亚军美国名将特拉梅尔的因伤退赛。失去比赛中两个最强的对手的刺激,跑道上的罗伯斯兴奋水平大大下降,也没能实现自己再破世界纪录的梦想。可见,缺失对手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

◎对手会激发出你的潜能

人是有惰性的,在缺乏竞争的条件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松懈下来,这便是我国思想家孟子所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加拿大心理学家汉斯·塞耶尔在《梦中的发现》一书中指出,人的大脑所包含的智力能量犹如原子核的物理能量一样巨大,可以说人的潜能是无限不可穷尽的。而“控制论之父”维纳也指出,即使是做出最辉煌成就的人,一生中被利用的大脑潜能也不超过百亿分之一。所以,我们还有巨大的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

虽然人类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激发自己的潜能,但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在所有激发潜能的方法中,增加外界刺激是最有效的一种。也就是说,人只有在与对手的竞争当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实力,爆发出惊人的潜能。对手就像我们身后的马鞭,在给予你刻骨铭心的疼痛的同时也鞭笞着你快速飞奔。

正确对待竞争对手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把对手视为心腹大患,是敌人,是异己,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其实,能够为自己找到一个强劲对手的人是幸运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就是你的一剂强心针,一个加力挡,一条警策鞭,正是他带来的危机四伏激发了一个人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更加顽强的斗志,使其目标更加明确。所以,从这个程度上来说,对于每一位对手,我们都要心怀感恩。

◎把对手变成朋友

世界上的最强者不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最多的人,而是拥有最多朋友、最少敌人的人。要想拥有更多的朋友,更少的敌人,就必须要学会把对手变成朋友。

【成功案例】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