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香港有个荷里活周迅镜头 > 第二十届 卧虎藏龙VS花样年华(第1页)

第二十届 卧虎藏龙VS花样年华(第1页)

第二十届卧虎藏龙VS花样年华

按惯例,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总在每年的4月份举办,时间上正好处在全世界影响力最高的两大电影界盛事之间:公认象征着全球商业片最高荣誉评选的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比之早一个月左右,公认代表着全球艺术片最高荣誉评选的法国戛纳电影节比之晚一个月左右。

在金像奖最初的十年里,虽然其时的香港电影已经闯出了“东方好莱坞”的名头,但此时能提名入围香港金像奖的影片在本埠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纵然大受欢迎,于更大范围的国际上,或者更直白一点说,于欧美,却并没有太多影响力。这时期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更像是一个香港电影人自娱自乐的活动——3月份看奥斯卡热闹,5月份看戛纳热闹,4月份才是自己热闹。

进入金像奖的第二个十年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善,香港电影渐渐开始吸引来自好莱坞和戛纳的关注。

香港影人其实与戛纳早有渊源,胡金铨在20世纪70年代就从戛纳捧回过最佳综合技术奖,当初被胡金铨带去见世面的侠女徐枫80年代转行做起电影制片人,把卖片的生意做到了戛纳影展上,就是在那里她认识了当时还没在戛纳混出头的陈凯歌。

后来真正令戛纳对香港影人开始刮目相看的那部电影,当然也跟这几位先行者脱不了干系。正是那部徐枫投资,陈凯歌执导,因为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原因无缘所有华语电影奖项,包括香港电影金像奖在内,却为华人捧回了第一座金棕榈大奖的《霸王别姬》。

准确地说,为华人电影在戛纳打响名声的头功,更应该算在凭《霸王别姬》、《活着》连续两年出击戛纳并均捧回大奖的陈凯歌、张艺谋这两位内地的第五代导演身上。不过,《霸王别姬》男主角张国荣于1993年戛纳电影节上的惊艳亮相,可算为香港影人开了个好头,尤其在那一届的戛纳最佳男主角评选中,他与影帝头衔的一票之遥在当时引发了逸闻话题无数,比如有媒体称他之所以只差那一票,是因为有评审被他在《霸王别姬》中绝美的京剧旦角形象迷了心窍,把给他的那一票误投到了最佳女主角一栏。甚至到第二年葛优凭《活着》成为第一位华人戛纳影帝时,还有小道消息说这是心有歉疚的评审委员会对头一年欠华人一个影帝头衔的补偿。

香港电影与好莱坞的渊源,其实有相当部分也可算是缘起自戛纳。在1994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凭《低俗小说》击败张艺谋的《活着》捧走金棕榈大奖的美国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是香港电影的忠实影迷。成名之前的昆汀看了无数香港电影的录影带,从邵氏到嘉禾,从张彻到徐克,他全都如数家珍。凭《低俗小说》声名鹊起之后,对吴宇森、周润发大加推崇的昆汀则成为好莱坞了解香港电影的最佳窗口。

到了金像奖的第二十个生日时,香港电影“东方好莱坞”的风范已经尽显无疑。颁奖礼之前一个月,《卧虎藏龙》捧回了四尊奥斯卡小金人;颁奖礼之后一个月,《花样年华》的男主角梁朝伟戛纳称帝。竹梢上无视地心引力的飘逸打斗、张曼玉换了近三十身的华丽旗袍,这些纯粹而华丽的东方元素随着两部电影的巨大成功一时间风靡了全球。

毫无疑问,第二十届金像奖的最大看点,莫过于《卧虎藏龙》与《花样年华》之间的较劲。最终,携扬名奥斯卡余威而来的《卧虎藏龙》成为最大赢家,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歌曲、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动作指导、最佳音响效果八项大奖。尚未能借势戛纳的《花样年华》则屈居下风,包揽了影帝影后,另加最佳剪接、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造型设计总共五尊小金人。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全球大卖的武侠大片《卧虎藏龙》于香港本埠却惨遭滑铁卢,票房只收到了两百余万,甚至远不如文艺片定位的《花样年华》。事实上,一向更擅长拿奖却总是赔钱的王家卫这回将《花样年华》的商业营销操作得极好,好到开始有人将当年张彻讽刺李翰祥的诛心之语用到他头上:如今的王大导虽然依旧穿了一身文艺的锦袍,可腰间却隐约露出了个金灿灿的算盘。

这奇怪现象真正说起来也不奇怪,《卧虎藏龙》的导演李安来自台湾,常年定居于美国,其实从来都算不上香港影人这个圈子的一分子;动作指导“八爷”袁和平虽说是香港武师中的泰山北斗,但此时却正在好莱坞混得风生水起,刚刚因为指导了基诺·里维斯们在《黑客帝国》中的精彩表现而大受好评;主演周润发、杨紫琼都曾是香港电影的风云人物,然而于此时却均已远离香港,在好莱坞打拼了多年;而凭之蜚声国际的另一位女主角章子怡出身内地,在此之前与香港电影毫无交集。

《卧虎藏龙》这部电影,自始至终瞄准的都是美国市场,而非港人乃至华人口味。片中蕴含着东方哲理的英文对白能够将鬼佬忽悠得一愣一愣,翻译回中文之后,在生长于东方文化背景的华人耳中听来,却总觉得不是太晦涩就是太直白,总之两个字——别扭,不是那么回事儿;而令鬼佬瞠目结舌的飞天遁地与打斗场面,在已经被无数风味纯正的港式动作片武侠片养刁了口味的华人看来,却又显得不够过瘾——论无视地心引力,动作指导里最擅长这个的是能把林青霞打造成绝世高手的程小东,袁八爷的风格相对务实比较沉稳,其实一贯走的并不是飘逸路线;论真实拼命有成龙;论宗师风范有李连杰;最关键的一点:大家心目中的周润发最帅的形象是穿西装梳背头揸(拿)枪的潇洒杀手,而非穿长袍拖辫子拿剑的迂腐剑客。

这种因为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东西方接受度差异,虽然影响了《卧虎藏龙》在华人地区的实际票房,却丝毫不影响其巨大影响力。原因无他,无论如何,这都是第一部能够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大放异彩的,完全由华人导演、华人主演的华人电影。人们那种与有荣焉的微妙感觉,大概可用凭之荣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鲍德熹老父鲍方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极不微妙的第一反应一句话概括——“他妈的,连美国人的奖也拿了!”

随着《卧虎藏龙》的巨大成功,参与影片的诸位主创人员身价也自然水涨船高。不过这其中绝大多数人早都成名已久,原本就是华人影人中的顶尖人物。周润发、杨紫琼自不必说了,袁和平早就是宗师级人马,李安多年前就已经收获过柏林金熊奖,鲍德熹家中此前已经收集了四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小金人,为电影配乐的谭盾是头两年的格莱美得主,马友友早就是蜚声国际的演奏家,即便配角如饰演“碧眼狐狸”的郑佩佩,想当年也是邵氏的当家打女,20世纪60年代的“武侠影后”……

对这些人来说,《卧虎藏龙》不过是令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真正被这部电影好风凭借力,送之上青云的,还得说是“玉娇龙”章子怡。

《卧虎藏龙》之前,章子怡还只是颗面容颇似巩俐,顶着新一代“谋女郎”名头的潜力新星。然而随着《卧虎藏龙》为她打开好莱坞的大门,章子怡几乎在瞬间便完成了从《我的父亲母亲》里那个略带土气的清纯少女到国际化时尚影星的华丽转身,短短时间便跻身一线演员行列,与靠“小燕子”形象家喻户晓的赵薇、以天赋演技闻名的周迅、走才女路线的徐静蕾一起并称四小花旦。虽然真正数起来,她作为主演的出彩作品其实并不比另三位更占优势,但却成功凭着国际化的标签长期保持着超然的地位。

多少也是因为《卧虎藏龙》之后缺乏真正有说服力的作品,对于章子怡的成功,国内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闻,负面的不在少数,比如她与张艺谋之间的关系,比如她在上位过程中的激进举动,等等。但不管怎样,有一点事实人们没有办法否认,巩俐之后,外国人能叫出名认出人来的内地女演员,大概就是章子怡了。

一个人能成功总是有道理的。正如《芝加哥》导演罗伯·马歇尔对章子怡的评价:“我发现她的身上既有亚洲女性优雅内敛的一面,又不乏西方女性充满力量的一面。”只是她身上这种力量,在更欣赏女人含蓄温柔的东方文化背景里,再通过媒体放大到公众眼前,却往往容易为她招来各种非议与指责。不过,也正是这种力量,才能令她在出演《卧虎藏龙》时还只是不被重视的小角色,最羡慕杨紫琼拍完一个镜头总能得到导演拥抱和赞美的章子怡,短短几年后便能在《艺妓回忆录》中与杨紫琼和巩俐这样成名已久的前辈巨星平分秋色。

拍《卧虎藏龙》没能得到李安的拥抱,令章子怡耿耿于怀了很久,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总会在谈及这部电影时碎碎念上几句,控诉导演的严苛与不近人情。及至后来她自己做制作人拍《非常完美》,有事没事总爱拥抱工作人员表示赞美,也都是这回留下的深刻阴影所致:“适当的鼓励和赞扬非常重要,因为我就曾被李安深深‘伤害’。”

对于给章子怡留下的这段心理阴影,李安其实很委屈,他也不好办啊,男导演对上年轻貌美的女演员,既然没有什么非分之想,那总要保持点距离避避嫌疑,不同于资历深年纪长的前辈杨紫琼:“章子怡当时是个19岁的年轻女孩子,我抱她干什么?”

只是,还没有太多经历磨炼的年轻女孩,心理上总要脆弱一点。章子怡也不是唯一一个被李安打击的对象,他导演《理智与情感》时,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也是19岁,被李安一句话说哭了三小时,而他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么回事,确切地说,他根本就没想自己随口一句话后果会这么严重。

对待女演员这么大大咧咧的态度,看起来似乎一点不像导演作品以细腻见长的李安为人处世的作风,可谁又知道这是不是他有意为之呢,须知李大导对发妻可是忠诚得紧。

《卧虎藏龙》拿了奥斯卡后,定居美国的李安和太太到当地华人区买菜,旁人看到自然很羡慕李太,偷偷跟她耳语:“你命真好,先生现在还有空陪你买菜!”李太听了却朗笑:“你有没有搞错?今天是我有空陪他买菜。”

她这真不是显摆,他们家买菜做饭带孩子这些家务,向来都是归男方的,因为女方要忙着出门工作养家糊口。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