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似水流年
第四届金像奖办得很艰难,因为星岛报业的退出。
星岛报业为什么会退出呢?这与他们最初的加盟动机有关。当时正逢他们六十周年的公司大庆,老板想大搞一番庆祝宣传,成为电影颁奖礼的合办方显然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曝光机会。只是他们搞报纸是内行,搞这种大型庆典活动却是外行,然而又不愿把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做,结果钱也花了力也出了,却没怎么落好,反而搞得乌龙不断错漏百出。到了第二年,六十周年也过了,他们也不那么上心了,结果当然更差,招致广泛批评。这一受批评,他们干脆就撤了。
星岛报业这一撤,第四届金像奖的举办前景立刻变得岌岌可危。因为单凭《电影双周刊》那点人力财力,实在不够独立承办一届影坛盛会。
出生才三年的金像奖没有就此夭折,完全要感谢一个女人。
TVB的劲歌金曲颁奖典礼,这个其貌不扬喜欢做男性化打扮的女人从1983年第一届开始连续主持了四年。然而,你若当她仅是一个TVB出品的金牌司仪就错大了。“达明一派”的辉煌是这个女人从最早命名并一手缔造的,张学友的“歌神”称号是她金口封的,几十年里她从电台DJ一直做到传媒高层,人脉和影响力涵盖至整个娱乐圈。
这个女强人就是俞铮。第四、第五两届金像奖颁奖典礼,从最早拉赞助到找嘉宾再到敲定场地直到担任现场司仪,全都由她一手包办独撑大局,这才苦苦维持了下来。
第四届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入围阵容,绝对称得上豪华梦之队——首位金像影帝许冠文,两届金像影帝郑则仕,连庄金马影帝成龙,还有一个他不玩了才轮得到别人上位的周润发。
然而这四位影帝,在这一年的金像影帝之争中却全都败给了一位阿sir。
这位阿sir其实没真正做过警察。他年轻时是想做警察来着,可阴错阳差没做成,却被大导演张彻顺手领进了影坛。进了影坛之后,他专拍警察电影,而且他片中的警察,一律是英明神武有情有义,形象无比高大正面的光明使者正义先锋,为扭转香港警队多年来的负面形象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个年代的香港警察形象可没有今天这么好,警察比黑社会还黑的《四大探长》年代刚过去没多久,在当时的港人心目中,代表光明代表正义的廉政公署基本上就是为了打击黑暗警界才设立的。
这个人就是李修贤,人称“修哥”,又称李sir,他本届金像奖的称帝之作,就是一部警察电影——《公仆》。
论师承,李修贤应该算来头不小的名师高徒,他可是张彻的亲传弟子。
从张彻晚年集合昔日弟子为他拍摄纪念电影,到他去世后风光操办整个后事,从头到尾最尽心尽力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姜大卫,一个是李修贤。姜大卫是张彻对他极欣赏极重视比亲生儿子还亲,李修贤当年可远没有那么受重视被力捧,连张彻自己都说:“李修贤虽由我领进电影界,但并未在我手中走红;他拍警匪片出名,是他自己闯出来的成绩,我不能掠美。”
考TVB艺员训练班都考不取,好不容易进了TVB也只能做个“死跑龙套的”,去新艺城试镜连见导演一面机会都没有的周星驰,被他相中去演电影。这一演就让周星驰捧回一座金马奖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周星驰红极一时的年代,也正是黑社会泛滥于香港影坛的年代,受欢迎、票房高的演员被人拿枪指着头逼着拍戏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周星驰也不例外。带着枪的古惑仔三番五次上门,却硬是全数被李修贤给挡了下来。也没什么别的原因,那会儿星仔算是他的人。
后来两人闹翻了,原因众说纷纭,这边说修哥恃恩胁报,那边说星爷忘恩负义,旁观者的口水战比当事人的罗生门还要精彩。
其实吧,修哥最重的是人情,最怕负的是义;星爷最重的是电影,最怕负的是戏。这样完全不同轨的两个人,即便完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到最后弦咬不到一处也实在再正常不过,只是这样的结局难免令人有些欷歔。
李修贤拍《公仆》这年,一个叫张家辉的17岁小伙子加入香港警队做了一名小警察。五年之后他因为升职无望,一气之下离开警队转投影坛,那么巧进的是修哥的电影公司。老板既是警察专业户,现实中脱下了警服的张家辉也就很自然地又在电影里穿上了警服。
这时的他大概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年之后自己也会登上金像影帝宝座。而他凭之得奖的影片是一部警匪片没错,可他饰演的角色却不是勇敢正义的警察,而是一个面目可怖的绑匪。
金像奖不只有张家辉这样在警队郁郁不得志才转行的影帝,还有从警司级别跳槽过来的金像奖永远荣誉会长——陈欣健。
陈欣健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不到30岁就因为屡破大案而积功晋为警司,谁知道这个被无数人看好的明日之星却放着在警队的大好前途不要,竟然辞职转投了娱乐圈。第一届金像奖上,陈欣健就是司仪。这年的第四届金像奖上,他又换了个编剧的身份进入提名名单。
陈欣健转行的缘起,是香港警匪片潮流的缘起,也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缘起。
1974年香港宝生银行发生持械抢劫挟持人质事件,当时警方在现场的指挥官,就是年仅29岁的陈警司。第二年,陈欣健以一个行内人的身份,接受了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萧芳芳邀请,为一部由她自导自演、描写警方对付毒贩的电影《跳灰》编写了剧本。
这部电影在1976年上映后大为轰动,全年票房排行第四,香港电影从此真正有了警匪片这一说,更因为这部戏从拍摄手法到剧本情节再到戏中人物都与过去的香港电影有了明显区别,被视为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的先驱。
然后呢?然后《跳灰》的投资老板就非常有眼光地向陈警司发出了正式邀请,而读书时就爱玩乐队,对这行挺有兴趣的陈警司也就从善如流地转了行。
牛人到哪里都是牛人。陈欣健做警察是破案高手,进了娱乐圈是编导演全才的多面手,做DJ做的是最受欢迎的节目,做司仪也是从金像奖主持到香港小姐大赛。
他也没忘记老本行,时常在电影里以旧日身份与观众见面。李修贤是冲锋陷阵的基层警察专业户,他则是坐办公室的高层警司专业户。只不过,他这个警司的形象往往远没有李sir高大正面。电影里的陈警司,往往不是贪财就是怕死,不是刚愎就是怯懦,没几分英明神武,时不时“囧囧”有神。他自己当年供职警队时如果真是那副德性,真是令人想破头也不解他究竟是如何年纪轻轻就当上警司的。
总体来说,第四届金像奖的入围者来历、背景相当五花八门。
有李修贤这样名家高徒根正苗红的,也有陈欣健这样半路出家天赋异禀的,提名名单里出现张艾嘉等台湾人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新鲜的是这年第一次出现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外国人喜多郎,跟本埠牛人黄霑争最佳电影配乐的奖项。谁想到最后谁都没捞着,中日两位才子一块儿输给了一位佳人——著名词人林敏聪的姐姐,本身也是著名音乐人的林敏怡。
更新鲜的是,这年的金像奖第一次把影后的殊荣颁给了一位来自内地的女演员——《似水流年》的女主角斯琴高娃,可惜她没能亲自到场领奖。事实上,她当时根本不知道自己获了奖,还是过了好些日子才从新疆的一张报纸上看见这一消息。
在那个香港与内地隔阂多多的年代,斯琴高娃甚至连自己获奖的消息都难以及时收到,又怎么会出演这部香港电影,更一举摘下影后桂冠呢?
这要从《似水流年》的出品方青鸟影业公司说起。
本届金像奖上,青鸟影业大获全胜,一部《似水流年》夺得了六个奖项,包括分量最重的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两个大奖。短短四年里,这已经是青鸟第二次横扫金像奖了,头一次是两年前的《投奔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