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香港有个荷里活电影在线观看高清完整版免费 > 终章 一个时代的终结(第4页)

终章 一个时代的终结(第4页)

香港的列位金牌大导演里,唯一比尔冬升更加“不识时务”的,大概只有杜琪峰。

杜大导不是不懂得向现实妥协,他甚至曾因为太懂得识时务带着以风格冷峻黑暗著称的银河映像转型拍喜剧,而自断一臂地把银河早期干将游达志给气回了马来西亚。他本来宁肯从片场打杂的剧务中提拔演员,也不喜欢用歌坛跨界过来演戏的明星,可他最终还是用了刘德华、郑秀文两位歌坛的天王天后,而且帮前者拿到了金像影帝头衔,帮后者坐稳了票房一姐的位置。

可他就是不北上,坚决不北上。反正他的作品多是男人戏,有邵美琪这样韶华虽逝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做女主角已经足够撑场。

然而这样坚决的杜琪峰,到如今再拍都市喜剧,也不得不用起内地的高圆圆、王宝强。以此观之,谁能说将来有一天真正的银河风格杜氏电影里,就一定不会出现来自内地的演员?

无论如何,迄今为止尔冬升、杜琪峰都可算是香港导演中坚守本土誓不低头的死硬派。相比之下,他们的很多同行就识时务得多,纷纷选择北上“淘金”。

这其中,最成功的一位当属陈可辛。他最早探路内地的试水之作《如果·爱》,将周迅捧为首位来自内地的金像影后;两年之后的《投名状》,令李连杰成为第一位金像称帝的动作演员;再过两年的《十月围城》,他帮导演陈德森圆了一个十年之梦的同时,揽下了八尊金像奖座,在内地收了三亿票房。

在香港,金像奖用小金人表示认可;在内地,市场则用票房表示接纳。能够同时在这两方面左右逢源,是很多香港影人向往的境界。

不是没有人做到过这一点。比如徐克,但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之前,徐老爷也经历了一些不够成功的尝试摸索,从《七剑》用回刘家良做武术指导,到《女人不坏》探讨新时代女性观念,兜兜转转一大圈,才发现大家最欢迎的,依然还是当年那个打造过《黄飞鸿》、《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的,凌厉的,炫目的,充满视觉冲击力的武侠徐克。

再比如吴宇森,上下两部《赤壁》虽然票房称雄,于金像奖上却上部被《叶问》抢走最佳电影的殊荣,下部更被《十月围城》全面压制,稍显遗憾。而且吴大导用内地资金市场捧港台自己人的居心太过坦白,比之认认真真用内地演员做主角的另两位,口碑上已然落了下风。

从奖项到票房再到北上“淘金”时的口碑身段,香港导演中,迄今几乎一帆风顺做到最好的,唯有在香港电影黄金年代里算得上出色,却还算不上最好的,唯一的陈可辛。

当你看到陈可辛对内地电影的认识,就会理解,为什么偏偏是他在内地能够做到如此成功。这绝不只是个幸运的偶然。

“其实内地导演,我最怕的只有一个,就是冯小刚。因为冯小刚是人民的导演,其他人都跟人民脱节,只有他一个是人民的导演。这是香港导演学一辈子都学不来的,香港导演一辈子都不会有冯小刚那么厉害。冯小刚的纪录是全世界都没有的,是斯皮尔伯格都没有的,能够十几年连冠,而且每一部电影都既有质量又有票房,既有商业又有人文。所以只有在内地这个大的平台,才真正考验香港导演的才华,就是能不能跟内地老百姓接轨。”

然而就是这个向往做“人民的导演”,要“跟内地老百姓接轨”,更曾亲手把内地周迅送上金像影后宝座的陈可辛,跟公开不满内地女演员连续荣获最佳女主角的吴君如是一对儿。说得夸张点,如果不是另一半当初对金像奖的炮轰,陈可辛制造的《十月围城》没准还能多拿几尊小金人。

香港影人对于内地的心态之矛盾纠结,单从这对影坛伉俪的组合身上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有的保守抗拒,有的开放进取,却总归是一家人,无论持什么态度做法,说到底都还是为了自家的利益荣光。只不过这个“自家人”何时能变成中国影人,却唯有交给时间本身来解答。

时间虽然尚没能给出准确答案,却早已给出足够的线索。

金像奖的第一个十年,梁家辉因为参与了跟内地合拍的电影,被封杀成了摆摊影帝;张叔平为了不被封杀,上台领奖时代“章叔屏”多谢大家厚爱;周润发告诉刘德华他暂时还没必要考虑被封杀的风险;斯琴高娃在得奖后好几周,才从新疆的一张报纸上无意发现自己成了金像影后……

金像奖的第二个十年,张国荣带着对京城“爷儿们”的敬畏战战兢兢去了北京拍《霸王别姬》,到关机宴时,已经敢借着酒劲现出香港最后一位西关大少的本色当众教训一位京城的爷:“你再敢打你老婆,我叫香港的朋友来收拾你!”巩俐空降香港,香港人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对新科威尼斯影后的态度:请她出任在当时等于最红女星认证的周星驰电影女主角,全然不理会她的登顶之作是跟无厘头差别以光年计的《秋菊打官司》。黎明唱着《我来自北京》成为香港天王,王菲为窦唯在北京胡同里倒马桶仍旧是香港天后,陈可辛则试图撮合他们两个在香港的银幕上谈一场内地人的恋爱……

金像奖的第三个十年,斯琴高娃亲身站上了金像影后的领奖台;胡军、刘烨两个内地年轻人出现在金像影帝的候选名单;“小燕子”赵薇在用《还珠格格》帮助香港亚视破天荒打低无线的收视率之后成为新一任星女郎;蒙嘉慧迫于经济压力,放着杜琪峰御用女主角的大好前途不要,接拍起内地的电视剧;已经因为身体吃不消不拍武侠片很多年的张曼玉,因为张艺谋的一声召唤进了《英雄》剧组;梁朝伟跟浙江女孩汤唯一起奉献了出道以来尺度最大的**,然后做了苏州人刘嘉玲的老公;头戴三顶金像影帝桂冠的梁家辉因为要用普通话跟王学圻飙戏而惶恐了两个月;李宇春从没演过电影却被陈可辛、陈德森三顾茅庐请进剧组,因为她可以承包五千万乃至一亿的票房……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三十年很短,短到金像奖诞生之初那一代才华横溢的新锐影人,到今天仍旧是香港影坛的活跃干将。惠英红只不过用了二十八年就等到自己的第二个金像影后头衔;萧芳芳只不过用了二十七年就从金像司仪升格成金像终身成就奖得主;许鞍华只不过用了二十六年就完成了金像最佳导演的帽子戏法。

什么?你问男人们都去哪里了?第一届金像奖唯一穿礼服入场的女嘉宾兼首位金像影后小红姐最有发言权:“三十年前的发仔是全场唯一穿礼服的男嘉宾,三十年后的发哥是全场穿礼服最有派头的男嘉宾……”

三十年很长,长到足够金像奖全程见证一部又一部经典的华丽诞生,一颗又一颗明星的闪亮崛起。星仔是怎样变成星爷,荣少是怎样变成哥哥,梁朝伟是怎样从想奖想到腿软变成拿奖拿到手软,张曼玉是怎样从选美花瓶变成演技女神,尔冬升是怎样从武侠小生变成文艺导演,王家卫是怎样从最佳编剧候选变成以拍戏没有剧本著称的难搞导演,刘伟强是怎样从最佳摄影的徒孙变成最佳导演,徐克跟吴宇森是怎样从惺惺相惜到分道扬镳再到相逢一笑……

三十年却还不够长,在见证了香港电影的腾飞与辉煌,也见证了属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以巨星陨落后继无人的方式悲情落幕之后,金像奖却还来不及见证,面对崭新华语电影时代的来临,在彷徨、伤感乃至不忿的情绪下,尝试过抗争、妥协及至迎合的香港影人,最终能否为自己在这个全新的时代里寻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好为华语电影创造辉煌,更为香港影人重塑荣光?

也许总会有那么一天,香港影人不会再纠结于影帝一定得是“自己人”,影后不能总来自内地,《霸王别姬》不会再被视为外语片,而《集结号》不用再作为亚洲电影方能参选……

或许,在另一个三十年里,金像奖便能够见证这一切。

(完结)

那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最好的时代——

献给曾经星光熠熠的香港影视帝国。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