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届狮子山下风继续吹
香港九龙塘及新界沙田的大围之间,有座狮子山。这山除了外形有点像狮子,一切都极普通。高不到500米,景色也不见得多美。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的旅游手册上甚至无法找到它的名字。
然而这狮子山却很有名。时至今日,狮子山已近乎成了香港精神的化身。这要多谢香港无线电视台一套历史很悠久的单元剧《狮子山下》,这套系列电视剧从1973年一直播放到1994年,二十一年,两百余集,从头到尾,讲的都是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强的励志故事。
《狮子山下》有一首同名主题曲,自然也是走的励志路线:“……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地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1973年的励志老歌,三十年后仍然没有过时。《狮子山下》出世于香港开始腾飞之际,而当香港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时,“狮子山精神”则成了香港精神的代名词。香港财政司司长用这首歌的歌词作为他首份预算案的结束词,号召香港市民勇敢面对经济萧条;国务院总理用这首歌号召香港市民发扬狮子山精神,勇敢面对SARS危局。
歌曲永恒,生命却有限。最初创造出《狮子山下》来鼓舞人们斗志的作者,却不幸恰恰在这首歌重新被唱起的时刻,再也无力与病魔抗争,永远地离开了人间。这首歌的演唱者,香港第一代舞台巨星罗文,因为罹患肝癌于2002年去世。这首歌的作词者,流行歌词宗匠黄霑,因为罹患肺癌于2004年去世。
而这远不是全部。香港的天空上最璀璨的明星,在短短的时间里,一个接一个地陨落,几乎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一年一度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被迫忠实地见证了这段历史。
关于金像最佳男主角,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香港有两个TonyLeung先后完成了金像影帝的帽子戏法。区别在于,叫梁家辉的那个TonyLeung,第一次演皇帝,第二次演警察,第三次演黑社会;而叫梁朝伟的那个TonyLeung,第一次演王家卫,第二次演王家卫,第三次还是演王家卫。
2003年第二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凭借《无间道》中的卧底警察角色,梁朝伟拿下了个人的第四个金像影帝头衔。
于公,他打破了周润发的纪录成为金像奖历史上荣获最佳男主角次数最多的男演员;于私,他终于拿下了一尊跟王家卫无关的小金人。
至此,《无间道》这部影片总共收获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几个重头奖在内的七个奖项,成为本届金像奖最大的赢家。
无论如何,这都是极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然而,上台领奖的梁朝伟脸上却看不出几分欢欣之色,偶有一点笑容,也挤得极是勉强。你或许会说这是因为他已经拿奖拿得太多,可不只是他,包括他的女朋友刘嘉玲,连同全体有份参与《无间道》的同仁,乃至全场观众,却都看不出有几分开心的意思。
这大概是金像奖历史上笑容最少的一届颁奖礼。从开场到结束,从第一个奖到最后一个奖,台上的获奖者脸上多少还能看到一点例行公事的强颜欢笑,台下就座的众人却连这点表面功夫都没几个有心思去做。像黎明那样一贯风度极好的人物,无论是台上做嘉宾,还是台下做观众,却从头到尾都只有一个表情——就是没有表情。说木讷已经不能尽数形容,根本就是神思不属,完全不在状况。
这是香港SARS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却不是气氛如此压抑的理由。香港人是极有生命力的,越是面临难关,越会团结一致现出斗志昂扬的状态来,就好像《狮子山下》中所唱——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
香港影人同样如此,他们既然能在电影最不景气的时候办出一届最隆重的金像盛典,就不会让这届颁奖礼成为SARS的牺牲品。
他们不笑,是因为组委会在开场前就要求大家庄重。事实上不用这样要求,他们也根本笑不出,因为他们还没有从震惊与悲伤中回过神来。
他们原以为,这晚会像往常遇到难关一样,听到一把温暖的声音告诉大家“如果这算患难,别让你太孤单,一个人嫌冷,拥抱尚未晚”,然后他们就可以微笑着回应“希望在明天,改天想起这次,不算冻”。
可曾经这样带领大家同步过冬的,那温暖声音的主人,他们的同事、朋友、偶像,与他们共同经历了香港电影界的腾飞、辉煌、困境,本该出席现场的影帝候选人,竟然在这个时候,毫无征兆地,用一种最惨烈决绝的方式,与他们不辞而别。
这一天是2003年4月6日,愚人节后的第五天,五天前,张国荣从香港文华酒店二十四楼阳台一跃而下,只留下了一张写着
“Depression(抑郁)”等词句的便条。
人们无法相信,张国荣竟然会这样离去。他的电影同行们,更没有想过,向来极有体育精神,就算明知没奖也一定会出席捧场的张国荣,会缺席自己有份入围最佳男主角的金像颁奖礼,以至于组委会成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无比震惊与惋惜之余,竟忍不住一丝怨气:这样一种缺席方式,让大家措手不及,更对整个香港社会是一种不好的示范。
这一场金像奖颁奖典礼的司仪,也许是三十年里最难做的一次。
香港不是没经历过困境低谷,香港电影痛失同仁也不是头一遭。面对难关时要坚强乐观,失去同伴时忍不住惋惜悲伤,这都是人之常情,台下观众心里怎样想,台上司仪便会怎样说。说中你心声,他便有掌声。
这一年的金像司仪却难做。因为离4月1日太近,张国荣的葬礼都还没来得及举行,观众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想清楚自己的心思。
内地观众认识张国荣,多半是从《霸王别姬》开始,不自觉便将电影形象代入成他本人,以为他是一个程蝶衣般的人物,舞台上是天才,生活中却忧郁而敏感,脆弱易折。
香港人认识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张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