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香港有个荷里活从几分开始 > 第十五届 女人四十(第2页)

第十五届 女人四十(第2页)

可罗家英凭之得奖的作品却不是《大话西游》,而是另一部《女人四十》。

纵观金像奖三十年历史,《女人四十》这一年拿下的小金人数目不算最多,但就奖项重量级而论,绝对可称得上是最大赢家。往前数到1982年第一届,往后数到2011年第三十届,每届金像奖都有赢家,但除了《女人四十》,没有第二部电影能够在包揽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个最重量级奖项的同时,更同时包揽影帝影后的殊荣——这是金像奖三十年历史上,唯一一个“大满贯”得主。

看片名就知道,《女人四十》是一部讲女人的戏,而且是讲一个已经韶华不再的四十岁女人。如果没看过这部电影,你或许会想:这个年纪的女人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奔波劳碌所为也无非都是些家庭琐事,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可讲?而如果看了这部电影,你会发现,这的确就是讲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女人每天为琐事烦恼的平淡故事。

可就是这么一部电影,在全年票房排行榜上竟然高居第十三名。也许你会说这个成绩其实很一般,但你要知道前十二位的男主角都是谁——鼎盛时期的双周一成、张国荣、李连杰、梁朝伟、刘德华。《女人四十》的男主角却是女主角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公公,可称老戏骨却绝对算不上票房保证的七旬老人乔宏。

正是这部《女人四十》,成全乔宏成为金像奖历史上年纪最长的影帝。不过听他获奖感言,心态显然依旧年轻:“我愿意将这个奖不是当做我过去的成就,而是对我未来的要求。”

《女人四十》的女主角,出演这部戏时实际岁数其实已近五十,在金像奖历届影后中年纪即便不是最年长,也绝对跌不出最年长的前三名。

她就是萧芳芳。

即便只算艺龄,萧芳芳都已经足以做金像奖的长辈了。她风华正茂时金像奖还没出世。第一次金像封后的时候,她已经四十岁了。《女人四十》不只成全她时隔八年之后再度金像封后,而且登顶金马,更继张曼玉之后成为第二位华人柏林影后。

这是萧芳芳在影坛最辉煌的时刻,也几乎是最后的时刻。第二年,她便由于健康原因决定息影。事实上,在拍摄《女人四十》的时候,她的耳疾已经非常严重了,只不过看她在银幕上的状态,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她当时已经近乎完全失聪。

告别大银幕之后,萧芳芳把精力都放到了慈善事业上。香港人也没有忘记她,到今天选全港最信任的人投票,她仍然高居榜首。她是童星出身,可以说是被香港人看着长大的。小时候是首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秀兰·邓波儿式的可爱小精灵,青年时是人称“玫瑰公主”的香港第一代偶像,绚烂过后她又潇洒转身做了香港第一代女留学生,学成归来亲手掀起了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的序幕,几近失聪时还能奉献《女人四十》这样的经典,息影之后又以五十岁的年纪再度留学去攻读儿童心理学的硕士学位,为的是回香港创办“护苗基金”——翻翻她这曝光人前长达四十余年的人生履历,挑剔的香港民众的确有信任她的理由。

萧芳芳为自己选择的人生,是当年一代香港女孩所向往的境界:年纪轻轻便受尽万千宠爱,却又能潇洒转身去一个没人知道她是谁的地方做回平凡人读书充实自己。黄霑在文章里这样写她:

“在我心中,她是奇女子,可以绚烂,可以平淡,幅度之广,友人之中,以她为最。”

成年后这般潇洒知性的萧芳芳,做童星时却需要看心理医生吃抗抑郁药丸。

是的,那时候她不开心。生父早丧,为生计所迫,她才不得不在同龄孩子仍倚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纪,在那个演员仍被鄙为戏子,女性地位更低到不可想象的年代就被母亲推入这行。小童星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跟母亲一起在一个又一个影业公司中,追讨拍片费用。

因为凶悍和护雏,小童星萧芳芳的母亲被取绰号“萧太后”,很难让人想象她年轻时曾是一代名校校花、大画家刘海粟的前妻。

所以一度曾疯传过萧芳芳是刘海粟的女儿,不过自幼便困扰她的耳疾倒成了辟谣铁证——她生父人称“萧聋子”,她自己耳朵不好正是家族遗传。

萧母年轻时跟傅雷也有过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交情,《傅雷家书》里提到的彼萧芳芳,正是此萧芳芳,甚至因此一度传过她跟傅雷之子傅聪的绯闻。欣赏《女人四十》的人,或许要感谢萧芳芳背后那位默默支持她的老公张正甫,这部电影筹拍之际,很多人不看好这平淡的题材,唯有他鼎力支持促使她下了决心。而欣赏萧芳芳的人,则或许要感谢那本让她由少看到老的《傅雷家书》,才让童年时那么不快乐的她最终成长为一位如此精彩的女人。

《女人四十》的导演也是女人,跟萧芳芳同龄的许鞍华。凭这部电影,她时隔十三年后再次成为金像最佳导演。这个纪录标志着她成为香港最好的导演之一,却远没有画上句号——又过十三年之后,她拿到了自己的第三尊最佳导演小金人。

萧芳芳星光灿烂香江四十年,许鞍华用二十六年完成金像最佳导演的帽子戏法。无论戏内戏外,她们二人都联手证明了一个真理:女人的耐力果然是强过男人许多的。

一部老女人导演老女人担纲,讲述一个老女人家常琐事的电影,在这一年里创造了奇迹。

当然,香港影坛的男人们在这一年也不是没有建树。成龙在这一年完成了《红番区》,为的是敲开好莱坞大门;周润发在这一年完成了《和平饭店》,为的是告别香港,准备进军好莱坞;周星驰在这一年首次当老板,拍《大话西游》忙着自己跟自己较劲,结果被本来看周星驰是为了笑最终却流泪走出影院的观众骂得很纠结,完全想不到自己多年后会被顶礼膜拜成后现代主义解构大师;张国荣在这一年想唱歌又不好意思公开唱,自己纠结歌迷也纠结,被逼得只好拎录音机进影院看《夜半歌声》;李连杰这年状态大勇,《给爸爸的信》成功证明他也可以拍时装动作片,可之前几年种种不愉快遭遇早已经令他对香港伤透心,公司设在内地,眼光则放在好莱坞……

顶梁柱们的心思都飞到了别处,从好处讲,给了后辈上位的空间;从坏处讲,香港电影台前幕后的中坚力量一下子被抽空了许多。人人看得见的是,所谓香港影坛的黄金十年,到这一年已经发展到了巅峰,却也差不多到了盛极而衰的时候。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