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张之洞官居几品 > 第五章 打一场功名之战(第3页)

第五章 打一场功名之战(第3页)

两袖清风的阎敬铭,也是一个力主抗战的朝廷重臣。他和力主抗战的醇亲王政见一致,他正受慈禧器重,于是自然入参军机。他的同事额勒和布则是一个沉默寡言、廉洁自律的老实官员,慈禧对他很放心,醇亲王对他也很满意。

工部侍郎孙毓汶曾是醇亲王的幕僚,而许庚身既和醇亲王政见一致,也是醇亲王府上的常客,因此这两个人都是醇亲王的人。

介绍到这里,我们搞清了两个问题:新的军机处班子其实是在醇亲王领导下的班子;新的军机处班子成员和醇亲王政见一致,都力主抗战。

张之洞出山

慈禧需要这样的班子,她已经决定抗战了。于是,她便依张之洞所奏,调素有威望和作战经验的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执掌帅印,督办军务。这是慈禧对李鸿章的重用,李鸿章却大声叫苦:“我李大人今年都60岁了,还让我去边关抗敌,是不是有点儿大才小用啊?朝廷做事如此轻率,简直太让我寒心了,我这心里,拔凉拔凉的啊……”

李鸿章叫苦是真的,他不想离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以及他经营十几年的老窝更是真的。既然年过花甲的李鸿章都倚老卖老,不肯执掌帅印,那么朝廷也不好意思委派年逾古稀的左宗棠老先生出马了。

但几个月后,朝廷将左宗棠从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任上召进京城,充军机大臣,接替他的是曾国荃。不久,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港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左宗棠又奉命督办福建军务。

在满朝文武中,除了左宗棠和李鸿章素有威望和作战经验外,还有谁能出山执掌帅印呢?更何况,这个执掌帅印的人,他面对的敌人,不是什么农民起义军,也不是什么大清国内部叛军,而是称雄世界、军事实力远胜于大清军队无数倍的法军!

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人敢来接印,因为接印就意味着必败和惨败。也许,李鸿章正是担心必败和惨败,才狡猾地推掉了帅印。

不过,这没关系。危急时刻,时而糊涂,时而精明的慈禧,却看好了一个人:张之洞!因为在所有的朝臣和疆臣中,张之洞力主抗战的声调最高,为朝廷出谋划策最多,而且他精明强干,清正无私,年富力强,堪当大任!

张之洞,就是你!抗法援越的统帅非你莫属,谁让你说服我力主抗战呢?谁让你的主意那么多呢?于是,慈禧下旨令张之洞进京谒见。

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别了,山西

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初八日,张之洞离开了他执政两年多的山西,入京陛见。他以为慈禧召他进京,只是询问晋北七厅改制的事,谁知他一去不返。

他是带着遗憾走的,因为山西有很多事情正在干,很多事情需要干。他这一走,很多正在干的事情就半途而废,很多需要干的事情就干不了。甚至,在他走后,山西很多经他治理过的弊政又积重难返,比如苛捐杂税,比如种植鸦片,比如财政混乱……

重陷苦难的山西百姓,无不怀念张之洞的时代,但这个时代和他的离去一样一去不返,但他铁腕强权治理山西的壮举和成就却流芳百年。

别了,山西。离开你,也许是我的错,但我别无选择。

未来,你的命运如何,我只能密切关注,一切好自为之……

再见慈禧

由于过度劳累,在进京的路上,张之洞偶感风寒,不能进食,直到四月二十三日,他才抵达北京。两天之后,他进宫陛见慈禧。

两年未见,张之洞竟然发须半白,风味犹存的慈禧暗自一惊:天啊,他才47岁,怎么老成了这样?难道是这两年累的?嗯,应该是这样!

一番问候后,慈禧直入话题:“关于抗法援越的奏折你写得超好,我召你进京,就是想当面询问你对这件事的具体想法。”

张之洞顿时松了一口气,但他很悲愤地说:“李鸿章都已经同法军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了,这仗还怎么打?不过,法国人提出的不平等条件,我们绝对不能答应,侵占越南的法军,我们一定要把他们赶回去,一定要抗战!”

慈禧轻言慢语,且不阴不阳地说:“你说得对,现在朝野上下的抗战声喊得震天响,特别是你的哥们儿张佩纶、陈宝琛和吴大澂,如果我不主战,他们指定跟我过不去。我现在很重视他们的意见,这不,我把他们安排到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去了,我这也是人尽其才嘛!”

张之洞听后,首先是为张佩纶等哥们儿的升迁感到高兴,但他从慈禧的话中明显听到了一个信息:你们清流这帮人很讨厌,在对外的立场上,总是打打打,战战战,既然你们把战声喊得震天响,那就由你们去战好了,不战死你们才怪!

就在这一瞬间,张之洞突然感到眼前的这个女人是那么的阴森可怕。她平时讨厌清流党,特别是讨厌屡屡上疏冒犯她的张佩纶、陈宝琛,难道是要他们去送死?还是别人从中设计陷害?因为张、陈、吴这三人都是书生,派他们去前线打仗很不靠谱。

兄弟们,糟了!

慈禧究竟给张、陈、吴安排了什么职务呢?原来,就在张之洞频频奏请朝廷对法军开战时,张、陈、吴三人也是玩命地上疏,他们抗战的言论更加激奋,抗战态度更加强硬。张之洞到山西担任巡抚这几年,他们那种愤青的劲头却是有增无减。

张、陈、吴的态度和言论势必令慈禧厌恶,也势必中伤妥协求和的恭亲王和李鸿章。

在朝臣势力此消彼长的时候,慈禧一向使用制衡术。为了平息主战派激烈的情绪,她派时任翰林侍讲的张佩纶去福州会办海防,授其三品官衔,但福州此前没有专办海防的疆臣,张佩纶实际上是去主持海防。

吴大澂和陈宝琛分别被派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曾国荃手下会办防务。张之洞深知,吴大澂这些年可没少参劾李鸿章,把他派到李鸿章手下做事,岂不是要把他往死里整,何况李鸿章位高权重,满腹权谋,整死他如同捏死一只蚂蚁。陈宝琛虽然和曾国荃没有太大的过节,但曾国荃这个人的脾气又臭又硬,他还不得吃了陈宝琛?

张之洞真为这哥儿仨的前程担忧。他隐隐觉得,让这哥儿仨会办军务,既可能是慈禧的制衡术,也可能是李鸿章等人给慈禧出的馊主意。如果是后者,那这哥儿仨的下场可就惨了。

兄弟们,你们糟了!

明智的作秀

当着慈禧的面,张之洞不好表现出什么,便侃侃而谈抗法援越的事情。听了张之洞精辟而独到的谈论后,慈禧对抗法援越一事充满了信心。最后,她面带笑容地对张之洞说:“我召你回京问计战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要委你重任,我要让你署理两广总督、执掌帅印,抗法援越!”

张之洞一愣,慈禧的话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回过神来后,他赶忙感恩和推辞:“谢太后恩典,臣才疏资浅,哪儿能胜任两广总督这一要职啊?再说臣也没有什么行军打仗的经验,哪儿能执掌帅印啊?太后您还是另选贤能吧,山西那边需要我,我想在山西多干几年,山西还有很多事情要干呢……”

“行啦,你就别推辞啦,山西那边的事情就交给新任巡抚去干吧,你很能干我知道,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眼下,朝廷当务之急就是上下一心,抗法援越,但在所有朝臣和疆臣中,没有领兵挂帅的合适人选。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你最合适,你可要替我分忧啊,谁叫你是我钦点的探花呢?谁叫你的想法和主张深合我意呢?再说醇亲王、张之万和阎敬铭他们都推荐你,我不用你也不行啊!”

慈禧这么说,张之洞似乎没有推辞理由,但他还是觉得这事太过于突然,两广总督,抗法援越的统帅,这可不是一般的职务啊,张之洞真有些招架不住,于是还想推辞,可慈禧摆摆手说:“就这么地吧,啥也别说了。你病了,先回你大儿子家去休养一阵子吧。”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