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官场 张中 > 第五章 打一场功名之战(第5页)

第五章 打一场功名之战(第5页)

第二次发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当时张之洞给慈禧上了一道朝廷大员任免的奏折,在此之前,彭玉麟就已上疏参劾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耽于逸乐”和“纵容家丁”,朝廷召刘坤一进京之后,就令他署理两江总督,可他硬是不受诏令,坚决请辞。不得已,朝廷只好派左宗棠接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他的这次抗诏,也让朝廷很被动。

第三次发生于光绪九年(1883年),朝廷令彭玉麟出任兵部尚书,可他还是上疏力辞,这次却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

面对这三次升职的机会,彭玉麟都抗诏力辞,这在别人看来,很傻、很二、很狂妄,但这却是彭玉麟的韬光养晦和明哲保身之术。

作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和湘军元老级统帅,他深谙为官之道:在动**不安的非常年代,任何高官厚禄,也比不了手握一支重兵。更何况,那是一支自己亲手创建的军队。如果离开了统帅的位置,那就等于失去了这支军队,而这支军队也就因此溃散。只有牢牢地掌握住这支军队,自己的地位才不会被撼动!

盛昱(?—1899年,满洲镶白旗人,)是肃武亲王豪格七世孙,也是南清流党领导人翁同龢麾下的主力战将。长期以来,他上书言事,参劾权贵的劲头甚至要比北清流党的张佩纶、陈宝琛等人还要猛。盛昱就是一个清流猛人。他是皇亲国戚,他不怕得罪人,他连长期主宰朝廷军政大权的恭亲王都敢参劾,别说是低调、谦逊的彭玉麟了。

张树声以为在猛人盛昱的参劾下,彭玉麟即使不倒,最起码也来不了广东。只要他来不了广东,那么就没人跟他抢总督的位置了。出乎他意料的是,盛昱并未参倒彭玉麟,朝廷倒是在官报上发表了盛昱的奏折,也催促彭玉麟进京赴任,可彭玉麟是个老油条,他对付这种事情最有经验,结果他还是抗诏,而朝廷也没把他怎么着。

张树声自然很来气,更让他来气的是,就在越南《顺化条约》签订不久,就在他督办广东军务不力时,朝廷竟然把彭玉麟派来了。朝廷知道彭玉麟和张树声素不和睦,为避免双方矛盾激化,朝廷只命令彭玉麟率领四个营的湘军驻守琼州(今海南岛)。

朝廷的这种安排,对于彭玉麟来说很不公,彭玉麟也很憋屈:娘的,老子打一辈子仗了,虽说我这人挺谦虚吧,可朝廷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但彭玉麟的全局思想和大局意识远在张树声之上,他选择忍辱负重。而忍辱负重不是什么好事,早晚会引发矛盾。主帅不和,这是兵之大忌,后果肯定严重。

调和矛盾

张之洞考虑到了这件事情的后果,升任两广总督后,他就将张树声对自己的恨抛之身后,而力主调和彭、张矛盾。但有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令他很难办。那就是张树声被撤职还有一个原因:有人参劾他“推诿取巧,玩视边防,贻误地方,名不副实,难胜重任……”

同时被参劾的还有张树声下属的几个知府和参将,朝廷接到奏疏后,特意命令张之洞和彭玉麟联合查案,然后将实情奏报朝廷。

参劾张树声和他几个下属的不法之事有13条,几乎条条属实。以张之洞的办事风格,他会雷厉风行地将所有的案件查清,然后将张树声等人一一参倒,而查案和参劾不法之臣也是他职责所在,可他想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张树声是淮系主将,也是李鸿章的心腹,他虽然被撤职,可他的根基很深,势力范围很广,两广很多各级官员和将领都是他的门生故吏,如果据实查案,把他参倒,那么就和这帮人结了怨。这样一来,将来的工作就无法开展,抗法援越也成了一句空谈。

中法大战在即,朝廷正是用人之时,没有什么比精诚团结、一致对外更重要。张树声和他的下属们虽有不法之事,可眼下不宜查办,如果引起内乱,既不利于官员和将士团结,也不利于抗战。再说张树声是淮军主将,抗战离不开他,也少不得他。也就是说,此时查办张树声,会因小失大。不查办他,令其戴罪立功,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而抗战是目前压倒一切事务的大事,必须顾全大局,必须从抗战实际需要出发。

于是,张之洞艰难地作出了一个决定:对张树声大加辩护,对朝廷弄虚作假,只要张树声戴罪立功,以功抵过,即使朝廷追究下来,他也好交代。

但彭玉麟与张树声素不和睦,矛盾重重,他能坐视张之洞为张树声辩护吗?

张之洞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决定先调和彭、张的矛盾,再做通彭玉麟的思想工作,让他和自己一起为张树声辩护,最终达到两人和解、三人团结,齐心抗战的目的。为此,他特意给彭玉麟写了一封信,他的这封信有这样几层意思:

“您和我的恩师胡林翼齐名,我敬重您如同敬重我的恩师一样。您功德圆满,却高风亮节,屡辞高官不就而隐居江湖,国家一旦有难,您就挺身而出,亲自驻防前线,且丝毫不计较职权大小和利益回报,实在值得称颂。”

“您驻防南疆,南疆就多了一道可以依靠的万里长城,因为您有这个实力。我署理两广,就是想让南疆固若金汤,在这方面还得多多仰仗您。同时,我还希望您能对我言传身教,面授机宜,帮助我在两广执政抗战。改天,我亲自上门拜访您!”

“您和张树声之间的矛盾宜解不宜结,大战在即须一致对外,团结就是力量,相信以您的宽容和大度,肯定会不计前嫌跟张树声握手言和,我相信并期待着……”

张之洞的这封信,深深地感动了彭玉麟,彭玉麟心里美滋滋的。虽然他没和张之洞共过事,但张之洞是湘军统帅、中兴名臣胡林翼的门生。仅凭这个,彭玉麟对张之洞就有好感,况且他们政见一致,因此彭玉麟肯定会给张之洞这个面子。随后,张之洞又动员他一起为张树声辩护。彭玉麟到底是湘军统帅和朝廷元老,他深明大义,也很有觉悟,于是马上同意。

在这件事上,搞定了彭玉麟就等于搞定了一切。

回过头来,张之洞就找到张树声,把别人参劾他及他下属的那些奏折转给他看。“老兄,你看这是怎么回事?能给我解释一下吗?”

随即,他两腿发软,感觉天要塌下来一样。

张之洞看了看他的惨样,忍俊不禁,却故作深沉地说:“别人参劾你的事,你要据实交代,我们也会认真查办!”

张树声头顶开始冒汗了。张之洞却话锋一转:“但如果你真有问题,我们也会要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关于这事,我和老彭商量好了,你就放下包袱,全力抗战吧。只要我们三人团结一致,取得抗法援越的胜利,你的那点破事儿也就不算是什么事儿了。”

张树声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即声泪俱下:“你和老彭真是大人不计小人过啊,过去我憎恨你,还跟老彭闹矛盾,现在想想实在不该,请你们原谅。你们真要是替我辩护,让我将功折罪的话,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你们的,做鬼都不会放过你们的!”

张之洞哈哈一笑:“感谢的话就别说了,在战场上好好表现就是了。我们三人团结起来是最好不过了。团结起来,你好,我好,老彭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

就这样,张之洞以超越常人的大度和智慧,既搞定了湘军统帅彭玉麟,也摆平了淮军主将张树声,还调和了彭、张二人不可调和的矛盾,实在是高。

随后,在对张树声例行调查中,张之洞发现他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如对越南的求援置之不理、拒绝援助兄弟省抗法援越、打压排挤彭玉麟、指使儿子干扰国事,等等。

这些问题如果搁在平时,张树声肯定会被参倒,张之洞也会参他,但现在是关键时期,张之洞认为这些事可大可小,于是和彭玉麟商定:一律为张树声辩护,逐条驳回参奏。

在回复朝廷的奏折中,他们还替张树声美言:该督府“素行谦谨,久历封疆,刻意自爱,在各地为官皆孜孜不倦”,乃当官楷模。至于其被参劾的原因,那都是同僚们的“妄生猜忌”。

这道奏折等于说是为张树声作了无罪辩护,既笼络了张树声和他的门生故吏,也堵住了那些参劾张树声的人之嘴,并打消了朝廷的疑虑。张树声感激得泪流满面,他发誓用坚定有力的抗战,来回报张之洞和彭玉麟的大恩大德。

齐心备防

三人团结一心后,张之洞就深入考察广东陆海防备情况,然后与彭玉麟、张树声和广东巡抚倪文蔚(1823—1890年,安徽望江人)反复商议,制定出“省防、琼防、廉防和潮防”四大防务要塞。

加强防务工事,肯定要耗费巨额银两,张之洞升任两广总督时,广东藩库省级银库仅存银50万两。而这50万两银还是张树声为了筹备边防从香港汇丰银行借来的。张树声一共向香港汇丰银行借了200万两银,目前就剩下这50万两了。

办法只有一个:借!他立即向香港汇丰银行借了200万两银,专门用于筹办广东防务。后来,为了支援云南、广西、福建及台湾等地军的抗法援越,他又向香港银行或港商借款500万两银。加上张树声借的那200万两,广东一共用于抗法援越的银两就高达900万两!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