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慈禧就考虑让张之洞入参军机。当时,北上谈和的李鸿章也有意推荐张之洞,但张之洞不愿与李鸿章为伍,也不愿欠他的人情,于是发了一篇电文,通过盛宣怀转告李鸿章:谢谢你的美意,我最近这两年身体状况太差,心血耗尽,不能担此大任,“千万叩头奏求”你不要推荐我,莫害鄙人我!
张之洞的身体状况差这倒不假,他不愿和李鸿章为伍也是实情,但这都不是他再辞军机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戊戌变法前夕,光绪和朝廷忽悠了他,这虽然是政敌翁同龢的算计,他也因此免蹚浑水而后快,可他毕竟是被忽悠了,他跌了份儿,他很不爽,他怕再次被忽悠。
第二,他不愿离开湖北,湖北也离不开他。湖北很多大事,有的他正在干,比如改制铁厂,扩建枪炮厂和各类院校;有的他还没干完,比如督建卢汉、粤汉铁路等。这些大事,真的离不开他,他一旦离开了,也许会前功尽弃。
第三,军机大臣虽然位极人臣,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稍一拉帮结派,就会被踢,就像翁同龢;政见或左或右,就会被朝廷当做替罪羊,拉出去砍头问罪,就像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主和的徐用仪、杨立山以及主战的刚毅、赵舒翘等人。
想想,军机大臣本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本来是可以风光无限的,没想到稍有不慎,就是会死于非命,这活儿谁敢干啊?
在张之洞看来,做军机大臣远不如做湖广总督,做湖广总督远比做军机大臣自在舒坦。在湖广,他就是老子天下第一,没人动得了他。但要是在军机处,他说每一句话都要谨小慎微,否则弄不好就会掉脑袋。因此,张之洞毫不犹豫地再辞军机。
转机
如今,慈禧欲调张之洞和袁世凯入参军机,其情形和以往却大不相同。
首先,朝中确实无人了,朝廷和慈禧别无他求,别无他选。
其次,朝廷内部斗争不像戊戌变法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那么激烈了,慈禧和光绪皇帝的关系也缓和了很多,帝党和后党的门户之见也渐渐消除了。
戊戌政变后,慈禧不是要废除光绪,扶立傅俊为大阿哥吗?但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在帝国列强和朝野上下的施压下,慈禧只好以傅俊不爱读书为由,废除了他的皇储身份。从此,光绪皇帝渐渐得到了解放。
再次,全国各派各族人民都反对满清王朝和皇族亲贵,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只有倚重像张之洞这样的汉族大臣,才能化解民族矛盾,拯救皇权危机。况且,慈禧对张之洞的恩情非比寻常,她需要张之洞在关键时候替她解忧,为她担当。
但对于袁世凯,慈禧则是另外一种态度和考虑。袁世凯首先是一个政治投机犯。戊戌政变前的那次告密,让他一本万利,扬名立万。慈禧很感激他,也很倚重他,但他终究是一个告密者和背叛者,慈禧又深深地鄙视他。
不仅是慈禧,就是和袁世凯同朝为官的同僚们,也都鄙视他的人品和官品。特别是帝党成员们,他们恨不得吃了袁世凯这个叛徒。
袁世凯确实是这样,他的能力倒是很强,但人品差,口碑坏,不学无术,满腹阴谋,浑身军阀气息,擅搞政治投机。
慈禧虽然把他从新陆建军督练的位置上,一步步提拔到山东巡抚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但慈禧却时时刻刻防备着他。因为慈禧对他这样一个人很不放心,而袁世凯确实有让慈禧不放心的地方。比如,袁世凯把他督练的新陆建军(北洋六镇)变成了他的私家军队。
慈禧对此十分忌惮,于是决定用明升暗降的办法,调他入参军机,进而解除他的兵权。
丁未政潮
慈禧没想到,就在她想调袁世凯入参军机时,袁世凯竟然向军机处靠拢了。
袁世凯和领班军机大臣奕劻是死党,“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就是他们首先提出来的。这段时间,他和奕劻在合谋一件事情:踢走一个军机大臣,他好补缺。
心术不正且无心理政的奕劻欣然应允,因为在军机处,他和袁世凯正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外务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瞿鸿禨(1850—1918年,湖南长沙人)。
瞿鸿禨和奕劻及袁世凯有什么过节呢?原来,奕劻和袁世凯提出“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时,遭到了瞿鸿禨等大臣的强烈反对,瞿鸿禨因此与奕劻及袁世凯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他们互相愤恨。
你问得好,我从两个方面来告诉你。
第一,袁世凯提出“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的本意是加强地方官的权力,而非自削其权。他并没有提出增设陆军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新兴部门,这些新兴部门是朝廷及皇族亲贵提的,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官。他们都有各自的打算。
第二,袁世凯在北洋的势力不断扩张,特别是他编练的北洋六镇新军,完全成了他的私家军,这对朝廷和皇族亲贵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皇族亲贵就煽动一些御史上疏屡弹劾袁世凯权高势重,甚至预言他将步曹操的后尘。
袁世凯担心自己惨遭不测,于是主动辞职,并将北洋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袁世凯这么做既是为了向朝廷表忠,也是为自己洗脱“曹操”嫌疑。
袁世凯的态度如此诚恳,朝廷和慈禧就没把他怎么着,而他也成功地搞了一次危机公关。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起,瞿鸿禨和两广总督岑春煊等人,同在日本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立宪派取得了联系,他们企图借助立宪派的力量,推倒奕劻和袁世凯。
瞿鸿禨和岑春煊算计得不错,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们的举动,正好被奕劻和袁世凯利用,因为奕劻和袁世凯正在密谋踢走瞿鸿禨的损招。
得知瞿鸿禨和岑春煊的举动后,两人眼前一亮:慈禧仇视康、梁,如果参劾瞿鸿禨和岑春煊勾结康、梁,意图扶光绪皇帝复位的话,那他们就死定了。
这年五月,奕劻和袁世凯就这样参劾了瞿鸿禨和岑春煊,慈禧果然怒不可遏,立即将瞿鸿禨和岑春煊两人开缺回籍,史称此事件为“丁未政潮”(农历丁未年)。
丁未政潮是晚清一次大的政治风波,慈禧借此整倒了一批亲近康、梁的大臣。借助丁未政潮后出现的权力空缺,她又大力扶植皇族亲贵,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满汉之间的矛盾。
终入军机
袁世凯以为慈禧开缺了瞿鸿禨,会把协办大学士的头衔安在他头上,或者让他入参军机,可在瞿鸿禨被开缺的第三天,也就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十一日,慈禧却把协办大学士(从一品)的头衔安在了张之洞的头上。
慈禧此举很明显:让张之洞补瞿鸿禨的空缺,包括那个令无数大臣仰慕的军机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