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佬狩猎全球02
4.价值百万的私交
花旗银行管理层在1959年发生重大变化:施帕德退休,洛克菲勒接任为主席,摩尔成为总裁。
摩尔需要管理花旗银行的所有事务,这就决定了海外业务多数时候是由瑞斯顿一个人说了算。
瑞斯顿早在1958年就被任命为花旗银行的高级副总裁,他有独裁的权力。瑞斯顿在推行花旗银行向全球进军的道路上,真正践行了中国那句古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尽管古巴国内的形势一直动**不安,瑞斯顿却依然坚持在那儿开设分行,利润是最大的动因。
瑞斯顿一直在为自己的行为作着这样的辩解:如果我们等到一切太平了再去做生意,到那个时候,还会有生意等着我们吗。他不了解汉语,汉语中有一句“富贵险中求”就是他要说的全部意思。
花旗银行在古巴经历的险情同样在埃及上演。花旗银行古巴分行的撤退是一次周密的部署,与之相比,埃及就多了些偶然因素。花旗银行在埃及能够全身而退,实在是有一些幸运的成分。
古德雨是花旗银行埃及开罗分行的负责人。1958年的一天早上,他刚刚打开花旗银行营业点的大门,意外地发现在门外站有一排训练有素的士兵。从他们的军装上,古德雨看出这是纳赛尔的部队。
部队都已经开到了首都开罗的城里,不用问,纳赛尔已经取得了埃及的政权。
这个结果恰恰是古德雨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纳赛尔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极其讨厌资本主义,他的上台对任何一家来自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来说,都可能是一场灾难。花旗银行自然难以例外。
开罗分行刚刚开业不久就碰到了这种政权更迭的事情,古德雨只好自认倒霉。
眼下他最紧要的事情就是要搞明白这帮士兵为什么要围在花旗银行的门口。他悄悄关上花旗银行的大门后,立即命令那些刚来上班的职员将重要文件和材料销毁。然后给一个朋友打电话:
“今天我在街道上看到了纳赛尔的部队,现在的开罗出现了什么情况?”
“开罗已经成为了纳赛尔的天下。”这位朋友说,“不过你不用担心,纳赛尔不会对你有所伤害。”
朋友的话让他稍稍感到宽心。银行营业的时间到了,他必须将大门重新打开。
花旗银行不能胆小如鼠,古德雨想,只要没有接到总行或者当地掌权者的停业命令,他就没必要让花旗银行停业。如果纳赛尔要对花旗银行采取行动早就采取了,而不会只派兵不行动。
古德雨本想打开门后邀请士兵的长官到他的办公室喝茶。但他打开门惊奇地发现:刚才那排站在门口的士兵全都不见了。这让古德雨生出一丝疑惑:他们为什么围住花旗,而又为什么悄然撤退?
也许是他们本想对花旗采取行动,古德雨这样判断。那会采取什么行动呢?
古德雨到街上转了一圈才发现刚才站在花旗银行门口的士兵已经转移到英国银行的门前。一向善于观察的他从中发现一个规律:纳赛尔的部队只包围英法两国的银行,而美资银行的门前一如既往。
出身于英法两国的银行可能会活不过今晚,古德雨这样大胆地判断,美资银行暂时会安全。
这种判断与两年前爆发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有关。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国际通航运河,两头连接着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两洲的航程,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运河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但在1956年7月,埃及政府突然宣布收回运河的控制权。英法不甘,于当年10月对埃及发动了袭击。
这场战争让埃及人民饱尝艰辛。纳赛尔的部队肯定会实施报复,银行肯定是他最先下手的地方。
美资银行的安全应该得益于美国政府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态度。如果英法两国一直霸占住苏伊士运河,这将会使美国在有关苏伊士运河的使用上失去平等对话的机会。美国更期望运河回归埃及。
因此当英法对埃及发动战争后,美国政府立即表示支持埃及,甚至公开表示愿意为埃及参战。
美国的态度自然在埃及赢得了好感,这是古德雨认为美资银行会暂时安全的原因。
但暂时安全并不代表着长久安全,他还必须作好撤退的准备。
纳赛尔极其讨厌资本主义,包括美国在内,资本主义世界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让他获得好感。
这是古德雨认为花旗银行在埃及不会安全的原因,纳赛尔迟早会对美资银行动手。
正如他所料,就在纳赛尔部队开进开罗的第二天,英法两国的银行就宣布被查封。
昨天堵住花旗银行的大门完全是一场误会,执行查封外资银行的领导忘记了“暂时不要查封美资银行”的叮嘱。这场误会让古德雨一下子销毁了很多重要文件,这在无形中加快了他撤退的步伐。
古德雨打电话给总部,他需要将这两天的情况汇报给瑞斯顿。
“英法的银行已经被查封,我们暂时安全。原有的计划一直在按部就班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