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提高贴现率之后,受到威胁的不仅仅是英国,贪婪的美国也跑不掉。
这是大家最不想看到的结局。如果美国政府能够修改自己的政策,大家还可以像以前那样相安无事。
这是他们给史蒂尔曼打电话的原因。史蒂尔曼答应英格兰银行,他会去劝说财政部长改变政策。
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肖拒绝修改政策。他觉得政策没问题。这让史蒂尔曼感到一丝寒意。
英国的报复行动开始,英格兰银行不仅提高了贴现率,还要求全英国的银行停止为美国企业续做新业务。这些行动使黄金发生倒流,先前流进美国的黄金重新回到英国的怀抱。
美国各家银行的钱本来就所剩无几,经此一劫,更是雪上加霜。
1907年3月财政部长肖下台,留给他的继任者科特一个烂摊子。科特决定拼死一搏,他以每周500万美元的速度增加联邦政府的存款,想以此来稳定货币市场。但这如同杯水车薪,各家银行太缺钱了。
危机最终不可避免地发生了。1907年10月,随着莱克伯克信托公司的倒闭,多米诺骨牌被推倒。危机迅速波及各行各业。铁路公司、钢铁企业和信贷机构因为缺乏流动资金而纷纷倒闭。
这个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花旗银行,危急时刻需要英雄出现。
并且在以往的危机中,花旗银行都是以英雄形象出现的。
1907年10月24日,史蒂尔曼向业绩良好的几家银行发出号召:
“如果不能鼎力相助,我们现在手中的钱将会变得一文不值。与其等待死亡,不如现在行动起来。”
以摩根为首的各大银行纷纷响应史蒂尔曼的号召,他们组成了一个2500万美元的资金池。最终在这个资金池的帮助下,美国的股票市场得到了稳定。花旗银行又一次成为拯救美国经济的英雄。
清晨,花旗银行的门前排满了前来存款的人。如同之前一样,在危机中他们最相信花旗。危机发生前,史蒂尔曼曾预言:“将有一系列好事向花旗奔来。”现在,花旗银行已经成为全美最大的银行。
这才符合史蒂尔曼的个性。他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
4.变味儿的古巴糖
1921年春天,窗外已经有暖暖的春意,而花旗银行总裁小史蒂尔曼的办公室却寒意阵阵。
小史蒂尔曼是老史蒂尔曼的儿子。他依然能够清晰地记起父亲的临终遗言:你可以在花旗银行担任任何职务,但绝不可担任总裁。当时他对父亲的这种叮嘱很不理解和不屑,但现在他彻底明白了父亲的苦心。花旗银行总裁这个职位就是一个每天都有石浆迸发的火山口,自己似乎驾驭不了这座火山。
小史蒂尔曼神情沉重地在喝着咖啡。他的办公桌上放满了报纸和从古巴发来的电报,报纸上写满了美国经济衰退的新闻和评论。电报带给他的消息没有任何一条能够让他舒心,不是古巴的蔗糖在降价,就是花旗银行在古巴的投资项目缺钱了,需要总部汇去多少多少款项以使项目继续等消息。
小史蒂尔曼深深地感觉到自己被古巴的蔗糖套牢了。他为当初的决定而后悔。在1919年时,经营蔗糖绝对是稳赚不赔的生意。自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蔗糖的价格一路看涨。小史蒂尔曼主张花旗银行立即跟进。在1919年和1920年两年间,花旗银行就在古巴开设了二十多家分行。这些分行就像中转站一样,它们源源不断地从纽约总行获得资金,然后迅速地放给那些企业。
蔗糖企业纷纷倒闭,花旗银行的贷款一夜之间全都成为了坏账。小史蒂尔曼欲哭无泪。他恨不得将花旗银行里有关古巴贷款的所有票据全部烧掉,他宁愿毁掉它们,也不愿让它们烂在账本里。
与这些即将成为坏账的贷款相比,更让小史蒂尔曼伤神的是花旗银行在古巴的投资。当初为了进一步抢占蔗糖生意,花旗银行居然自己投资建设生产蔗糖的工厂,这些工厂的建设尚未完工。现在,摆在小史蒂尔曼面前的棘手问题是:对于这些工厂,花旗银行是继续投资,还是就此罢手?
这个问题让小史蒂尔曼感到极其烦躁:不断下跌的蔗糖价格让他无法看好蔗糖业务的未来,继续投资意味着更多的损失;但如果就此罢手,也就意味着先前投入的2500万美元就此打了水漂。
那些放给蔗糖企业的贷款也许会随着蔗糖价格的回升而收回来。如果对这些尚未完工的工厂放弃进一步投资,2500万的投资最终一毛钱都不可能回来,那些尚未使用的设备是不会升值的。
小史蒂尔曼觉得那些贷款就像是一只迷途的猫,它也许会安全地回到主人的家,也许会饿死。但这些用来建厂的投资就是一场说不清楚的重病,继续治疗不知道能不能治好,放弃治疗就等于等死。
这些问题真是能杀死人。小史蒂尔曼觉得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他粗鲁地将自己的领带扯开,办公桌上的报纸被他扔到地上。他跑到窗户前,一把推开窗户,大口地喘着气。
困厄于古巴蔗糖业务上,是花旗银行的内忧。在外部,一场灾难正在包围着它。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人民生活重归平静,除了战争物资的需求放缓之外,其他各种需求急剧上升,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带动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
和平时期的天是晴朗的天,经济的发展前景令人感到热情澎湃。华尔街上的各大银行为迎接这种前景作好了充分准备,他们热脸相迎每一个前来贷款的企业主,然后精心地为他们准备好贷款的支票。
在这场放贷大潮中,花旗银行也不例外。有钱不赚,那真是傻子。
但好景不长,投资的高涨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泡沫。到1920年夏天,美国的经济泡沫达到最大。政府为了挤出水分,宣布提高贴现率,以此减少货币供应,抑制投资热情。经济开始出现衰退现象。
在以往的任何一次危机中,花旗银行都能赢得存款人的信任,成为全纽约吸收存款最多的银行。那是因为花旗银行总是将放贷规模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但现在的花旗银行则没获得任何好感。
这些有钱的主开始放弃花旗银行,他们将钱存到了别家银行,花旗银行的存款规模在锐减。受经济衰退的影响,花旗银行的一些大客户急需花旗银行提供资金渡过难关。但花旗银行的手中并没有钱。
小史蒂尔曼只好向联邦储备银行借钱,每次都是狮子大开口。没过多久,花旗银行欠联邦储备银行的钱已经超过了花旗银行资本的三倍。联邦储备银行的官员以私人身份提醒小史蒂尔曼:
“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这是联邦储备银行最后一次向花旗银行提供贷款,希望你重视这条信息。”
小史蒂尔曼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异常焦躁。联邦储备银行关闭贷款通道,就意味着花旗银行已经到了死亡边缘:古巴的钱一时半会儿是回不来的,那些扔出的钱都打了水漂,如果经济形势不能变好,不能使存款增加而客户继续需要花旗银行提供资金的话,摆在他和花旗银行面前的只能是死路一条。
难道天要灭我?小史蒂尔曼仰天长叹。他毫无办法,只能听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