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0世纪30年代的惊恐02
1921年5月3日,在小史蒂尔曼辞去花旗银行主席兼总裁的时候,花旗银行的董事们选举出米契尔出任花旗银行的总裁。他们随后选出了花旗银行的主席,但花旗银行的最高权力属于总裁。
刚刚43岁的米契尔在为自己的新职位兴奋的同时,也知道自己正面临着花旗银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烂摊子。在以往的历次危机中,花旗银行一贯握有大量现金。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但现在的花旗,不仅没有多余的粮食,反而借了很多外债。更为致命的是,花旗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在下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他没有退路,他必须将花旗银行重新转起来。他重新整理了花旗银行的各项数据,盘点了花旗银行的资产和债务。他将花旗银行仅有的一点钱重新进行组合,以提高盈利能力。
奇迹发生了。在米契尔的领导下,花旗银行在1921年底就还清了从联邦储备银行借的款。在当年的述职报告中,他自豪地说:“我们这半年的工作卓有成效,花旗银行全国第一的地位得到了稳固。”
更令董事们对米契尔刮目相看的是他对古巴贷款业务的处理。那些放给企业的贷款,米契尔只能期待通过蔗糖价格的上升而得以回收。对于花旗银行在古巴投资建设的工厂,米契尔采取的措施慎之又慎。他先是派人去实地考察,然后自己再亲自考察,终于决定继续投资。这时美国的经济开始复苏,花旗银行已被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银行的存款在不断增加,已经有能力支持他作进一步投资。
与小史蒂尔曼的冒进相比,米契尔的投资是极其理性的。他不仅合理地安排好每一分钱的用途,还知人善任地派出能干的人到古巴去管理。十年之后,他们的工厂成为古巴最大的蔗糖生产企业。
米契尔在谈到古巴蔗糖贷款危机时曾说:“这是一枚随时都有可能将花旗银行毁灭的炸弹。”可幸运的是,米契尔终于成功地拆除了它。在米契尔的领导下,花旗银行终于从死亡边缘活了过来。
5.千里走单骑
1929年10月23日,花旗银行总裁米契尔接到摩根银行总裁打来的电话:
“米契尔先生,现在已经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候,美国的银行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危机。”
米契尔正有此意。自从进入10月以来,金融市场就处在崩溃状态:股价狂跌,货币市场紧缩。再这样持续下去,用不了几日,美国的金融业将会集体走向覆灭。米契尔本想在今日同其他银行家交流看法和沟通想法,看看能否一起出台某些有效的措施。现在摩根带头组织了,他自然是积极响应。
会议的时间就定在第二天。那天是周四,如果银行家在会上能够形成决议,本周还能有充裕的操作时间。地点定在摩根银行办公室。摩根银行的楼下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执行会议决议会较为便捷。
1929年10月24日,股民对这一天充满了期待。在这一天上午,美国各大银行的总裁们汇集在摩根银行的办公室里。他们的心情都很焦虑,见面之后没有任何闲谈和瞎扯,直接就如何救助美国股市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会议很快就形成决议:各大银行共同出资形成一个资金池来支持股票价格。他们委派摩根银行的证券经纪人跑到交易大厅里去购买比较重要的几支股票。
这种救助行动在股市上立即体现出效果。10月25日,股价略有回升。这让米契尔看到股市复苏的一线生机。但他很快就发现这种想法过于乐观和幼稚,已经下沉的股价不会轻易被拉起的。经过周末两天的休息,投资人对股市前景信心的不足在周一又体现出来了,周一的盘面低开,并一路下跌。
米契尔和其他几位银行家通了电话,大家都感到束手无策。米契尔觉得目前的局势异常复杂,有必要碰头商议一下下一步该怎么办,其他银行家也都有同感。他们约好四点半在摩根银行会面。
这次会议的气氛比上次沉闷。参加上次会议时大家都充满期盼,希望通过联合起来的力量来拉股市一把,但这已经被证明是无用功。每一个银行家都感到气馁。但市场不允许他们产生这样的情绪,他们必须迎头接受挑战。既然对股市已经无能为力,那最有效的作为就是尽可能稳定住货币市场。
在米契尔看来,货币市场要比股市重要得多。稳定货币市场的关键是要稳定住大量的债券经纪人。这些经纪人手上持有大量债券,如果他们不抛售,货币市场就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但股市跌得惨不忍睹,这些经纪人手头肯定吃紧。因此,稳定住经纪人的唯一做法就是向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贷款。
花旗银行作为全美最大的银行,在这次救援行动中充当了主力军。米契尔并没有期望救援行动为自己带来直接好处,他是本着一颗公心做事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美国的经济形势。但是,好心终得好报。积极参与救援行动使存款人看到了花旗银行的雄厚实力,更多的人将钱存到花旗银行。
1929年12月31日,花旗银行的总资产以微弱优势超过米德兰银行,成为了世界第一。
这次救援行动取得了实质性效果,货币市场的紧缩状况得到了缓解。无论是联邦储备委员会还是联邦储备银行,他们对这些银行家赞誉一片。这让米契尔感到很不爽。在年初,他曾一人救市。救市成功后,不仅没有受到表扬,还引来批评和诋毁。同样的做法,获得的评价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他自己也许都没有意识到,这和他当时的身份有关。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本杰明非常欣赏米契尔的个性和做事风格,他在1928年10月去世之前向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董事会写了一封信,强烈要求董事会吸收米契尔成为董事。董事会很给本杰明面子,就向米契尔发出了邀请信。
看起来这本是个好事情,一个民企的高管成了政府的人。按照花旗银行前掌门人史蒂尔曼的说法,和政府打好关系终究不会吃亏的。米契尔自己也认为将来花旗银行再找政府办事理应更畅通些。他万万没有想到身份的多重性需要说话更为谨慎,尤其要顾及到政府部门的面子。
1928年年末和1929年年初,无论是美国国会,还是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银行,内部都为当前的经济形势是否过热一直在进行着激烈的讨论。米契尔一直对经济发展的潜在危险感到担心,他积极主张政府部门为消除潜在的危机应作出卓有成效的行为。一些鼓吹美国安全论的人对他不满。
国会议员格拉斯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从1921年来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使他幼稚地认为美国经济是永久安全的,就像东方升起的太阳,是永远不会陨落的。他认为,即便是世界形势出现波动,其他国家出现衰退,美国广阔的疆土和高超的经济驾驭能力也能确保美国不受外界坏形势的影响。
在米契尔眼里,他压根就是一个不懂金融的白痴。他懒得和这种白痴叫板,他在密切注意着随时都可能爆发意外情况的美国股市。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1929年3月股票市场出现恐慌,股价大幅下跌,投资人从股市上抽走大量资金。货币市场开始吃紧,现款利率在短短几天内翻了两番。如果任凭形势自由发展,一旦继续恶化,货币市场则有可能崩溃。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情况。
其他银行都在力求自保,无力施以援手。米契尔决心要孤身救市。他从花旗银行抽调出2500万美元投入到活期贷款市场上。在这些资金的帮助下,货币市场得到了稳定,股价也平稳下来。这次救助行为干得非常漂亮,如果他保持低调些,将会是一件完美的事情。但他有些大意了。
“我不管联邦储备委员会对这次危机持有何种态度和是否会采取措施,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去救。”这是米契尔在将资金投放到市场之前接受采访时公开发表的谈话。当时他的内心充满焦虑,他只想着为扭转局势该做哪些努力,但他忘记了自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董事的身份。
不管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态度和做法,就自己一意孤行,未免在太不把政府放在眼里了吧。政府部门的这帮人之所以能够允许他进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管理层,就是因为他以前对政府部门批评过多,本以为吸收进来后他会给政府留些面子。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头疯狂的雄狮不会招人喜欢。
格拉斯对米契尔不把联邦储备委员会放在眼里感到极度不满,他恨不得立即跳到米契尔面前抽他两巴掌。他打电话给联邦储备委员会,要求他们逼着米契尔辞去纽约联邦银行董事的职位。国会的很多议员都支持格拉斯这么做,但是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可不是一群白痴,他们知道米契尔的做法是多么正确和重要。他们可不愿意因为议员的白痴而失去这么一位得力的合作伙伴。
“你对他们的话不要太在意。你是驱走魔鬼的神,而他们只是从来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魔鬼的愚人而已。”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哈雨森这样安慰米契尔。好心没有好报,米契尔确实感到郁闷。
真正的英雄不会因为愚者的评价而改变自己。即使哈雨森不特意过来安慰,米契尔也不会因为格拉斯的指责而长期郁闷的。他知道自己做了一件最正确的事情,这件事情会有历史来评价。
所以当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再次面临崩盘危险时,他依然选择勇敢地站出来。他不仅和纽约的银行家们一起商议决策,而且责无旁贷地承担了救助行动的主力军。更令人称赞的是,为了使救助行动不意外流产,他以自己所持有的花旗银行的股份作抵押,筹资了1200万美元来支援救助行动。
很多事情是值得赞美或给予批评,都是在比较中获得的。米契尔本人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但是与大通国民银行总裁的做法一比,所有知道内情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君子。大通国民银行总裁维基在股市恐慌期间大量抛售自己持有的股票,赚取了几百万美元的私利。
米契尔听到维基的做法后,开怀大笑。他嘲笑聪明的维基犯了一个终生都难以修正的错误,抛售股票的做法就等同于将自己变成广大投资人的敌人。这些人一辈子都不会原谅维基的。
而他自己积极救市并不是为了讨好投资者。他只是觉得自己做了应该做的事,履行的是一位银行家应该履行的职责。作为全美最大银行的领导者,在关键的时候不能挺身而出,这是懦弱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