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花旗bot >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的惊恐(第4页)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的惊恐(第4页)

收回纸币和加大储备,泰勒的这两招真是太妙了。

1857年10月的一个清晨,秋风略带寒意。还未走到公司门口的泰勒被一串长长的队伍震住了,这个队伍从花旗银行门口一直蜿蜒到街道上。他不知道这帮人到花旗来想干什么,这使他感到很疑惑。

近几日纽约各大银行正在遭受劫难:英国遭受经济危机,波及到美国,存款人担心自己的资产是否安全,他们纷纷将手中的纸币兑换成黄金,然后带回家里。银行在他们眼里越来越靠不住了。

正如泰勒当初所分析的那样,英国经济危机的爆发,银行业逃不脱干系。那些自诩为非常聪明的银行家长期看好英国的工业发展,就鼓动更多人到银行贷款以建立工厂。事实上殖民地市场的需求有限,而英国国内并没有强大的消费能力。产品滞销,工厂纷纷宣告破产,银行发放的贷款血本无归。

这是正常的死亡途径。还有一条非正常的死亡途径:信贷的繁荣使一部分人看到了浑水摸鱼的黄金机会,他们通过伪造信用骗取银行贷款,他们压根就不准备建立工厂,银行被这些小人们勒住了脖子。

但是,花旗银行并没有发行纸币。他们这些人到这儿是干什么的?泰勒找来佩恩。

“他们是来存款的。他们舍弃了别的银行,只相信我们。您应该感到高兴。”佩恩兴冲冲地说。

听了佩恩的话,泰勒笑得很开心。收回纸币使花旗银行无论在何种境地都不会有存款人疯狂兑换的风险;加大黄金储备使花旗银行越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越显得有实力。他的两大绝招终于发威了。

花旗银行没有参加疯狂的放贷游戏,它所储存的是实打实的黄金,它没有任何泡沫和水分。

纽约的人们相信花旗银行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信任的金融机构。

美国金融系统分别在1857年、1873年和1884年遭受危机。在这些危机中,始终伴随着一个奇特的现象:别的银行纷纷在危机中倒闭,而花旗银行屡屡因为危机而获得壮大的机会。

危机越严重,排在花旗银行门前的队伍越壮大。在当时的美国经济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花旗集团门前有一个金融危机的温度计,金融危机有多寒冷,花旗银行就有多火热。

商业是一场大游戏。那些急于加入到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小游戏当中的人,最终都玩火自焚。最初嘲笑泰勒过于保守的人最终都成了泰勒嘲笑的对象。泰勒时常自问:我是最保守的吗?我愚蠢吗?

1882年泰勒去世,花旗银行哀声一片。佩恩成了花旗集团的新任总裁,佩恩早在1849年就成了泰勒的合伙人,并在六年后娶了泰勒的女儿为妻子。1869年他成为花旗的董事。

当时的花旗银行虽然在屡次金融危机中有着惊人的表现,但由于开展的业务太少,银行的整体规模在整个纽约才排在第十二位。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位置,往前看有一大排,往后看也有一大排。

花旗银行的资产与泰勒帝国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就连泰勒的私人资产都是花旗银行的三倍多。作为泰勒帝国的女婿,佩恩有许多比经营花旗银行要重要上百倍的工作要做,他对花旗银行不感兴趣。

他不想在花旗银行上浪费掉自己弥足珍贵的精力。经过认真思考,1891年他辞去花旗银行总裁职务。41岁的史蒂尔曼成为了继任者,花旗银行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称霸全美的梦想。

3.算计美国政府

史蒂尔曼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富翁。虎父无犬子,儿子厉害的,一般而言当父亲的也不差。

棉花生意是他父亲的主营业务,很赚钱。他的父亲不仅置办了大量地产,还曾办过银行。只不过这家银行开业的时候史蒂尔曼才9岁,记忆不深,但他就是从那时开始对银行感兴趣的。

虽然出身富裕家庭,但史蒂尔曼并不矫情,这真是很难得。他本可以成为吊儿郎当的花花公子的。

在父亲的安排下,年仅16岁的史蒂尔曼开始在他父亲的棉花经纪公司里打工。他并没有受到特别照顾,和史蒂尔曼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商业经营的天才。打工的第六年,他终于成为老板。

“你干得不错。我不知道该给你多少工资来匹配你的才华。没办法,我只好把你吸收为老板。”

父亲不是在和他开玩笑。由于史蒂尔曼的卓越表现,公司里的董事一直要求将史蒂尔曼吸收进来。

在史蒂尔曼成为公司的老板后不久,棉花经纪公司和别的公司合并,改名为伍华德—史蒂尔曼公司。新公司的老板有两个:伍华德和史蒂尔曼,这从公司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他们的分工是这样的:伍华德负责贸易,史蒂尔曼负责管钱。史蒂尔曼喜欢管钱。

“他的眼里没有贸易,只有资金。他不喜欢那些烦琐的事务,只喜欢面对账本。”伍华德说。

伍华德—史蒂尔曼公司是全美最大的棉花经纪公司。每天,史蒂尔曼都会划出巨大的资金用来在世界各地购买棉花。同样,他们将棉花直接卖给各大生产厂家,这些厂家每天都在给他们汇钱。

就这样,史蒂尔曼成为了花旗银行的重要客户,并逐渐成为花旗集团的股东之一。在佩恩无意花旗银行总裁的时候,花旗集团董事会将总裁职位授予了史蒂尔曼。史蒂尔曼正式走到花旗银行的幕前。

“你真的对花旗银行很感兴趣吗?”伍华德不解地问史蒂尔曼。棉花经纪公司的业务已经繁忙得足以让人焦头烂额,并且利润极其丰厚,他不明白史蒂尔曼为什么还要揽下花旗银行这个摊子。

花旗银行在伍华德眼里小得不值一提。尽管前任领导者佩恩和泰勒都是叱咤美国商界的大领袖,但花旗银行只是他们的钱袋,这个事实人尽皆知。他们并没有将花旗银行当作一个真正的银行来经营。

这就是伍华德和史蒂尔曼的差别:史蒂尔曼并不是看重花旗银行的规模,他甚至也没有将花旗银行单纯地看作是一个银行,他对花旗银行最准确的定位是一个玩转资本的工具和平台。认识的差异决定了伍华德只能是一个企业家,而史蒂尔曼却最终成为了影响美国经济命运的金融家。

史蒂尔曼除了和伍华德一起经营着棉花经纪公司之外,他还投资了很多项目,比如铁路和通信。他经营的业务不仅是全国性的,甚至开始国际化。为募集资金,他曾为自己的铁路业务发行过债券,但这些债券在那些银行里不被重视,他求爷爷告奶奶也不管用。史蒂尔曼因为这事大受刺激。

这就是他积极出任花旗银行总裁的真正原因,他需要借助花旗银行这个平台玩转他所需要的资金。当他需要募集资金时,可以先由实业公司发行债券,再由花旗银行承销。他将这个资金募集的整个过程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并且能够使资金的募集费用降到最低点。这就是史蒂尔曼的高明之处。

泰勒在经营花旗银行时更像是一位实业家,所以他只是把花旗银行当作钱袋和金库。他的女婿佩恩更是忽略了花旗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功能,直接弃之远去。史蒂尔曼刚好与他们相反。

他的实业遍布全国,有的甚至已经迈向国际。为了服务好自己的公司,花旗银行的视野也开始从纽约走向全国。在这种背景下,史蒂尔曼认为,如果花旗银行仅仅服务于一家公司,资源在严重浪费。

“在服务好自己的基础上,为更多的公司服务,这才是花旗银行应有的经营之道。”史蒂尔曼想。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