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不懂幕僚就不懂民国书评 > 第二十章 文字文案无出其右(第2页)

第二十章 文字文案无出其右(第2页)

8月,经由上海,回浙江慈溪探家。其间为宪法起草事,访问黄郛于莫干山中。

该年年底,蒋介石在国代会所作有名的报告,就由布雷先生起草,传承至今的名句有:“和平未至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至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张恨水先生在《重庆新民报》持续七年的抗战随笔时评专栏“最后关头”,即典出于此。大会宣言也是由戴季陶写提纲,布雷连缀成文,修改三次,费时二十余个小时。

1936年侍从室在南京中央军校内拨得固定办公地址。陈布雷仍为二处主任,每天都要固定办公六七个小时,这时他对第五组的秘书颇有意见,乃因各个秘书不明职务性质,常思越位言事,或请调查某些机关状况,或据坊间传闻攻讦主管人员,或乱上条陈,陈布雷公开给他们说过多次,仍然积习难改。此事使他烦闷不安。

西安事变前他从洛阳回南京,未跟蒋介石到西安。原因是蒋介石对他说:“西北天寒,有病之躯不宜同行……如有必要,当电召西来,否则在京相候可也。”

不久西安事变发生,南京一时间风传甚多。各要员乃群集何应钦家中商议。从此半个月中,陈布雷处于彷徨焦虑、繁忙痛苦的难言状态,精神上可说是六神无主。同去的幕僚人员情形危殆,萧赞育作为幕僚随之前往,他说那次一同去的秘书人员,还有毛庆祥、汪日章、葛武棨等,萧乃华则死在事变之中。事后据当时目击者萧自诚说,叛军叫门,持枪突入,气势汹汹,萧乃华匆忙中拿枪在手,准备对抗,卒被射杀。

他在这焦虑的状态中,仍然肩起核心幕僚的重任,和他人联名劝诫张学良;代黄埔军人草拟警告电,协助宣传部策动全国舆论围攻张学良;安慰宋美龄等。蒋介石获释后,他到机场迎接,蒋介石给他一个草稿,他仅用两个多小时即撰成,即有名的《对张、杨之训词》。这段时间他在侍从室办公时间,则从清晨延长至深夜。

抗战军兴,1938年年底,蒋介石到广西设置桂林行营,布雷随之。闲暇时蒋介石找他谈论。其中,蒋介石对日本的大东亚共同体及连环互助论尤其深恶痛绝,说是此种桎梏,将断送民族命运于永久,比军事占领还要可怕,万不可中其奸计,因此也要作精神斗争。向陈布雷口授四五次,命其记录要点,准备撰一长文。12月26日,陈布雷以一天的时间,为蒋介石撰成《驳斥近卫东亚新秩序》之讲演词。张季鸾说此文为抗战期间第一篇有力之文字,两天后正式播发。1939年春,他常住重庆,还是为蒋撰写文字。他平生为蒋介石作文,以这个时段最多、最为集中。《行的道理》《政治的道理》《三民主义之体系与实施程序》等文,都在此时写成。他自谓精神尚佳,动笔很觉顺畅。

辩证看待幕僚作业

据杨树标《名岂文章著》统计,抗战期间,以蒋介石名义发表的文章共有657篇,包括演讲403篇、书告82篇、文录9篇、别录115篇、谈话46篇等。其中大半都是陈布雷亲笔撰述,文章主题均包含抗日锋芒。大致涉及的方面有:全国军民牺牲奋斗,已使民族地位日益提高,最后胜利日益接近;我国抗战,目的一天不达,抗战一天不停;全国军民对于抗战皆有应尽之责,必须紧守岗位,贡献力量;全国军民要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气概,以血肉的代价,来换取永久真正的和平。

在他精神佳好的状态下,一般文章,真可说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这样的时候,所作文章,文气充沛,通体不懈,仿佛象征抗战之光明前途。一旦精神压力增大,或失眠,或头疼,则往往文气不接,这样修改的时间就大为增加。譬如有名的《告空军将士书》,因脑力不济,前后费时16小时乃得完成。这是在1937年8月上旬,在上旬同一时段要完成的作品达六七件。

布雷先生做人低调超乎寻常,而其内心,对于文章之道,则颇为自负。《大公报》在张季鸾去世后,由王芸生主笔政。王氏为人为文俱躁进张狂,言论偏颇一泄如注,布雷先生见此大为叹息,一次忍不住对报界的同仁胡健中说,“我如果年轻10岁,我就再下海做新闻记者,和他们周旋,也不应该让他们这般人如此猖獗!”他讲了一句历史上的话,好像是晋朝王敦说的:世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胡健中《我与布雷先生的交往》)

他对自己的文章极为自负,当时蒋介石的文告十九皆出其手,蒋介石有时把他的文章改动几处,他觉得改得很好,但有一次中枢的一位侍从秘书竟擅自改动了他的文章,他一连失眠了好几夜,很不平地对胡健中说:“你看,某人现在都可以替我改文章了!”

陈布雷是文化、新闻总指导,宣传方面负全责。报界、中央社也得受他的指导。

曹聚仁说,吴稚晖、汪精卫、胡汉民、戴季陶、叶楚伧、邵力子、陈布雷、潘公展、程沧波等人,都是以新闻事业为敲门砖,进入政治圈中去的,到了官场,就阿附权势以取容了。

这个判断,似是而非。其实这些人大半主业为革命,新闻事业反而是工具和手段,或曰得心应手的利器。

北伐期间,风头最健的媒体,是他从业的《商报》。从此受知于蒋,邀到南昌参与戎幕。一如汪康年为张之洞幕僚,主要是文幕。近日坊间青年,或者无根游谈,将其定位于军机大臣,乃是见风是雨的夸张猜度。

他的幕僚作业更多的成分,是文学侍从之臣。他负责起草文稿和文告,当中就会有次一级的政策拟订。内容虽授意于蒋,但也渗入个人意见,虽不全是言听计从,但也多有采纳。

《西安半月记》乃是陈布雷代蒋介石就西安事变所作的总结。其间也有对南昌行营以来的局势,他的作为所作梳理、辨析。他在另一篇宣言中说:“幸赖主义之照临、同志之用命,曾不数月,湘、鄂、赣、闽全告复,此非中正所敢贪天之功,实中央执委会付托之专,用能集中号令,团结内部,不虞牵制,以克奏斯绩也。何图……奉鲍罗廷之发纵指示,造作种种蜚语,提出军阀、独裁等口号,冀直接打倒中正,间接打倒国民革命。而本党本军之一部分同志,不悟其奸,竟被所惑,遂以为中正有企图军阀及个人独裁之倾向。”大概算得是一种背景的说明。

王芸生《一个可悲的新闻记者》尝以为,陈布雷早年曾任上海《商报》的主笔,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他觉得陈布雷是一个典型的文人,但又是一个可悲的新闻记者,“蒋的头巾气,不能不说是出于陈布雷之力。四大家族的生活意识中何尝有什么礼义廉耻?标榜四维八德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宋元学案的摆设,都是受了陈布雷的影响。”(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选编》第23期)

王氏此说不当,盖本末倒置。蒋介石在赏识陈布雷之前,已经具备相当的传统文化修养,正因如此,他才因欣赏而看中陈布雷。1927年9月中旬在杭州,陈布雷和他的大哥陈屺怀拜会蒋介石于烟霞洞,蒋介石当张静江面称其文婉曲显豁、善于达意。

他不希望政府官僚化,而期盼清明健全的组织。他看到那些所谓要人之颟顸误国,悲愤不已。对于局势的变异,他看得清是非,但没有勇气力争力谏,这是他矛盾痛苦的根源。

他的自杀,乃是幕僚作业最沉重伤怀的一笔。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