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商传奇在线观看 > 陈光甫之近利远功002(第4页)

陈光甫之近利远功002(第4页)

这一回,陈光甫虽然生气,也只好颓然而退,转往通运银行购票。旅程途中他思潮起伏,想起小时候坐船往返镇江与上海时的遭遇。

那时候,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舱,与提供西餐的头等舱是分开的。中国人如果误入西餐厅,会受到服务员的呵斥,甚至是毒打。三等舱位于船尾,包括一个大的肮脏的木板铺位,服务很粗鲁。

沉痛的记忆,让陈光甫辗转难眠。反复思量后,他毅然决定创办中国人自己的旅行社。

从云南回来后,陈光甫即着手筹建上海银行旅行部。当年4月,上海银行正式呈文北洋政府交通部,提请代售火车票,办理旅行业务。当时交通部正召开全国铁路联运会议,该案一经交议,立即遭到身居要职的铁路洋员反对。他们的表面理由是英、日、美、法等国在华均有旅行机构,绝无再设的必要,实际上是担心会削减外国在华旅行机构的既得利益。幸好时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路政司司长刘景山及各路华员皆竭力支持,所以经激烈辩论后终获通过。

8月1日,上海银行旅行部正式宣告成立。这一天,是中国旅游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天。按国际惯例,商业性旅行社的产生是一个国家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

上海商业银行旅行部最初仅在上海代售沪宁、沪杭线火车票,后陆续与长江航运、南北海运及外国各轮船公司订立代办客票合同,不久便推广至京绥、京汉、津浦各铁路,并在各地分行添设了若干旅行社分社。随着旅游业务的扩大,1927年6月,陈光甫决定将旅行部从银行中分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至此,中国开始正式出现大型旅游事业。

中国旅行社在设立之初是亏本的,以后也长期不能盈利,因此上海银行内部不少人反对这项生意,同仁好友也纷纷劝陈光甫停办,但陈不为所动,始终坚持办理。每逢这个时候,他总是对大家说:“天地间万物有重于金钱者,好感是也。能得一人之好感远胜于得一人之金钱。今旅行社博得社会人士无数量之好感,其盈余为何好耶?”他还强调:“这个旅行社虽说年年亏本,但为国家挽回了不少的利益,不然又多送外国人许多钱了。”

“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烦琐。”中国旅行社的办社理念与服务宗旨,与上海银行如出一辙,再一次体现了陈光甫为人做事的原则与长远眼光。

为了让中国旅行社在竞争中站稳脚跟,陈光甫祭出四样法宝:一、顾客至上,服务社会。旅行社第一任经理朱成章就曾多次身穿招待员制服上车站迎送旅客或亲自驾车为旅客购票。1930年年底,陈光甫北上经徐州车站时,看到三等车乘客风餐露宿于车站,立即嘱咐中国旅行社在若干地区设立招待所和食堂。二、发扬国光,服务旅行,推进文化。陈光甫聘赵君豪为主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旅游刊物《旅行》,该杂志图文并茂,介绍国内外名胜古迹,深受国内外游客好评。陈又聘美籍记者斯诺撰写中国风景名胜的英文小册五种,分寄外洋各机关、各轮船公司、各铁路及航空公司。当时许多名人致函中旅,啧啧称道。陈光甫认为:“此种宣传力甚大,人人知有中国旅行社,即知有上海银行。”三、以人为本,严格要求。“笑脸相迎,衣着整齐,手面清洁”是陈光甫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中旅员工一律招考录用,通过培训、实习,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安排工作。工作后先在各部门轮流循环工作,多年后便成为一名旅游业的多面手。至于人员的升降,一律以才能学识为标准,定期择优送英美深造。四、一鱼多吃,敢于创新。中旅代办出国留学一条龙服务,深得留学生欢迎。从介绍欧美著名大学的章程起,到登记名单、办理留学证书、出国护照、入境证、订舱位、代换外币,直至对方国家派员到码头时迎候,再送上火车去应考、留学的学校,这一切都由中国旅行社一手操办。至于中旅社发行的中外旅行支票,不仅为旅客提供了方便,还为上海银行多了一笔活期存款,这在现代中国金融史上也是值得一书的。

虽然长期亏损,但陈光甫始终认为,经过积累经验,改进经营管理,增加服务项目,这种“有形的亏损”是可以转变为“有形的盈余”的。1936年,中国旅行社终于盈利,当年盈利60万元。

更有价值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旅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在国内外也屈指可数的大型旅行社,创下了一个金字招牌,这样的辉煌,迄今无人能够超越。

1936年年底,周恩来在处理“西安事变”时,曾入住中旅华清池招待所。足迹遍及国内外的周公,有感于中旅优质的服务,曾对中旅负责人说:“你们中国旅行社是中国最好的服务单位。”这是对中旅最高而又最贴切的赞誉。

使美

“敬远官僚,亲交商人。”陈光甫的这句经营口号,业内外闻名。

他下海创业,就是要创建一家彻底的民营银行。在生死攸关的挤提风波中,救他的不是国民政府,而是一帮商界的哥们儿,甚至是杜月笙这样的黑帮老大。

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个地地道道的商人没有料到,卢沟桥的枪声,不仅打碎了蒋介石的绥靖梦想,也毁掉了他一向不问政治的誓言。一手推动陈光甫出山的,正是蒋介石。

抗战开始不久,国民政府就委派陈光甫作为特使,赴美洽谈租借条约。一个商人的外交,在国难当头之时,不期然地登上国际舞台。

1938年夏,日军进攻汉口。罗斯福担心中国无力持久抗战,决定请政府派特使赴美磋商借款事宜。这件事,最恰当的人选,按说是宋子文。这哥们儿是留美海归,既是国舅,又是英美派的代表。

不巧的是,这时候,蒋介石正与自己的这个小舅子闹矛盾。瞅着宋子文“你要打通美国关系,就非我不可”的架势,老蒋就有气,心想派谁都行,就是不能派你。

蒋介石既不肯对宋让步,财政部长孔祥熙又不中用,那么,派谁去呢?还是美国人帮助老蒋解决了人选问题。

罗斯福的邀请发出了一段日子,中国却总是提不出特使名单。眼瞅着要误事,美国财政部驻华代表干脆直接点名,他通知孔祥熙,希望中国政府能指派陈光甫赴美磋商财务事宜。

身为留美海归,又是中国最成功的银行家之一,陈光甫很被老外们看重。特别是美国资本家很看得起他,因为他从美国学到本事,能灵活运用而得到成功。在美国资本家眼中,陈仅次于宋子文。

蒋介石本人对陈光甫印象也不错,当年南京政府刚刚成立,多亏陈老板帮忙筹集3000多万救命钱,才挺过难关。虽然陈后来不太与政府来往,但这个功劳蒋始终没忘。由陈代宋,孔祥熙也满意,毕竟陈老弟是有多年交情的哥们儿,怎么也比宋家那小子强。

1939年9月9日,陈光甫由中国香港秘密起航,10天后飞抵美国首都。在美期间,他与当时中国驻美大使胡适一起,通过多方斡旋,得到美国财长摩根韬的支持和罗斯福总统的允准,签订了“桐油借款”2500万元的协议,嗣后又签订“滇锡借款”2000万元的协议。

这些协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仰人鼻息,山姆大叔的气可不好受。因此,破冰之人在得到水如泉涌的喜悦之时,不免有寒冰刺骨的感觉,个中滋味,只有陈光甫自己知晓。

这从摩根韬事后出版的有关中国部分的日记中,也可窥见一二。

陈光甫:“部长先生,我希望我的说话,不会耗费你很多的时间。”

摩根韬:“很好。你还有十分钟。”

陈光甫:“现在言归正传。因为中国有战事,我们缺少物资。所以我今天向你请求另外的支持。我有孔部长(孔祥熙)的电报,要我转达你,对你关切中国的抗战,深表感谢。同时孔部长愿向你提出一笔7500万美元的借款。”

摩根韬:“(装聋作哑)我今天的听觉不大好。很奇怪,我的听觉,有些毛病。我听来好像是7块5毛。”

陈光甫:“信用借款,就像上次2500万美元一样。购置农产品和制成品,分10年摊还。中国每年提供一万吨锡,一共10年。这些锡的收入,还给中国政府,作为付还云南省政府、水脚小保险及借款之用。”

摩根韬:“请你向孔部长致意问好。现在还有其他什么事?”……

这次能不辱使命,与陈光甫以往的美国同学、朋友的支持分不开,特别是布克帮了不少忙。布克是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的丈夫。借款之行让陈光甫深切认识到,救国靠的是自力更生,而不是外援:“自助愈勤,人助愈力。国际间无慈善事业,无可讳言。”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