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商传奇背后的大股东是谁 > 卢作孚之船王悲欢(第4页)

卢作孚之船王悲欢(第4页)

谭谦禄经此一吓,再无胆量独自经营,就把惹祸的船名改为“长江”,托人求到卢作孚,委托民生公司代管,专跑渝涪线。一年后因急于还债,他干脆把“长江”轮卖给了民生,之后这艘船更名为“民望”。

手里有了三张牌,施展空间更大了,卢作孚的“经营魔术”也把股东们看得目瞪口呆。

这个时期,渝涪、渝合两条航线上的客货运输火爆,每天都需要有对开航班才能够用。这样就得有四条船才行,可是民生只有三条船。

这道题难不倒数学老师卢作孚!在卢老师眼里,这就是一道简易的涉及顺流逆流的数学方程。

从涪陵到重庆再到合川,逆流而上需时两天;从合川原路顺流而下,却只需一天。只要循环滚动,就保证了涪陵、重庆、合川这三个码头之间,每天都有一班民生的船开出和抵达,“三只轮船,两条航线”就此实现。

短途运输上初战告捷后,卢作孚又把目光落到了重庆至叙府(宜宾)航线上。这是连接川西、云南、西康的水运孔道,客货源都很充足。虽然这条航线上当时已挤满了8家华商公司的20多条船,但多数管理不善,运价奇高,航行缓慢,且多为货运。

民生的“渝—泸—叙”航线一开,立刻显出了后发先至的势头。“民望”轮从重庆开出,顶多3天就到了叙府;而其他公司的船不定期,跑一趟叙府要7天之久。一些川帮商人与民生签订了包揽运输合同,从此不再找别家;四川旅行社也给予了民生公司优先售票权。

这一来,“民望”轮每趟都能满载,营业收入远高出其他轮船,民生公司的人都把它看成是“发家船”。民生第一次跑长途就一举成功,整个川江航运界都啧啧称奇。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船不在多,招人就行。后生可畏,大家算是见识了!

民生初创时,卢作孚不仅率领员工从绝境中杀出一条生路,更在公司的人力资源建设上,开辟了一条新道。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招才、育才、用才是民生公司的生存之根,也是公司事业越做越大的动力源泉。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卢作孚这样写道:“天下事业之成,必有一批人披肝沥胆,推心置腹,以相纠其短、相携于义,此种精神亦正待吾辈倡之。”

卢作孚历来用人的办法是“大才过找、小才过考”,即依据事业的需要,对学者、专家、工程技术或高级领导人员,要从社会实践卓有成效的人中去寻找、去招聘;中层以下的干部,则经严格的招考和训练。他为事业寻求专才,曾访遍省内、国内甚至国外,对后来兼并收购的船只的管理班子,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一律放手重用。

童少生原来是倒闭的美商捷江公司的负责人,他不仅精通航运,还是个留美海归。卢作孚拍板为童还清两万元债务,并委以重任,让童进入民生最高管理层。两万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而民生当时的经济并不宽裕。童少生非常感动,他说,自己之所以加入民生公司,就是欣赏卢作孚的主张与作风,觉得与这个人一起可以真正干一番事业。

相反,对于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人,不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达官显要推介的,他都一概批示:“苦无机会。”一次,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亲自向卢推荐一个大学生,他知道此人抽大烟后,坚决不录用。卢作孚的弟弟卢魁杰,公司初创时有一定贡献,后来却办事马虎,还抽大烟,屡教不改。他亲笔批示:“立即除名,永不叙用。”

一般民生员工都要“过考”,择优聘用,先培训,后上岗。一次,民生公司在成都招15名实习生,却有391人报名。其中,财会人员由卢作孚亲自面试。招考时,办公桌上散乱放着一堆账簿、钞票,半掩着门,屋里却没人。应试的人大多不进来,只有两个人进来,先打开门,把东西收拾好,再出来把门关上,然后在门外守着。这两人当场被他录取。

1930年,卢作孚曾说过:“今天中国什么都不缺乏,只缺乏人——只缺乏有训练的人。”卢对青年的训练,不只是为了事业发展的需要,不只是为了解决青年的就业和出路,更主要是为国家培训大批有理想、有技能,而又愿意为社会服务的人。训练的基地设在北碚公共体育场一端的一进三大间的草屋——新营房,门首左右墙上写了一丈见方的十个大字——“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卢对同事和学生的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处处以身作则。因此,他强调:“从行为上影响别人,自得人佩服,才会收到教育人的效果;以事业的成绩去影响社会,才会得到人们的同情、支持,进而可收到改革社会的良效。”

进入民生的要求很严,进去后待遇却相当好。卢作孚先生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公司的事情大家解决,大家的事情公司解决”。当年人们进入了民生公司,就像进入了一个大家庭。民生公司给员工提供了远远高于其他企业的工资,还享受优厚的福利,员工免费就医,免费膳食,定期休假。民生还规定,年满60岁,给予终身养老金。

一位老船长讲,民生公司基本上不解雇员工,不开除员工。员工犯错怎么办?他说:“有时我们的船停在南京,突然从码头上来一个人,一看是卢作孚先生,先生从甲板走到客舱,从客舱走到机房,逐一检查。发现差错或重大失误,当船返回重庆后,有关责任人会被请下船,不但不开除,反而加薪水让你休息,我们把这叫做“坐冰桶”。我们最怕的就是坐冰桶,熬不过一两个月,你就会到卢先生那里去,检讨你的过失,请求重新上船。这时候,卢先生会很高兴地同意,而重新上船的人,会比以前更用心更卖力。”

合流

1930年,卢作孚决心以民生为核心,实施“化零为整”、“统一川江”的发展战略。此时的民生公司仅有三条船,总吨位230吨,比有些公司一条船的吨位还小。民生发起航业整合,完全是以小博大的蛇吞象,可是卢作孚毫不畏惧。

作为一个企业家,卢作孚在这段商战中显示出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政府关系、资源优化配置、企业文化、员工管理、品牌营销。当时这些名词尚未出现,但是卢作孚在自己的实践中蕴涵了这些现代化的商业元素,并且运用自如。

卢老板的第一步棋,是先从川江上游即重庆至宜宾航线开始,这一段洋商少,华商多。民生公司首先针对负债累累的弱小轮船公司,提出非常优厚的兼并条件:凡愿意将轮船出售给民生的,不论船况好坏,民生一律作价收购;凡愿意将公司并入民生的,无论负债多少,一律由民生代偿债务;偿债或退还原股东股本需要多少现金,就支付多少现金,余款则作为加入民生的股金;原来公司所有员工,全部由民生接收安排工作,不使一人失业。

唯一的要求就是:凡接收一条轮船,即废除原来一切陈规陋习,代之以民生公司创立的全新规章制度。面对民生伸出的橄榄枝,很多小公司都非常欢迎。当然,社会上也有异议,认为“民生公司抱的是帝国主义,压迫弱小公司”。

事实胜于雄辩。

在川江航业整合过程中,被兼并的公司没有一个老板因公司易手而投水,没有一个工人因改换门庭而失业。

“化零为整”进展迅速,但民生公司并没有借行业垄断攫取暴利。

以重庆至涪陵航线为例,以往单程票价为4。8元,民生在取得这条航线的专营权后,票价不升反降,下调至3元。在其他航线也一直维持票价稳定,绝不因兼并了其他公司而涨价。

民生的这种良苦用心,赢得了旅客的极大好感,他们宁愿耽误行程,也要等候民生的船。民众的这种支持,实际上是民生成功并购的最强大的推动力。当“民福”轮首航至宜昌后,民生航线遍及川江,一跃而成为川江上一支劲旅。

不是猛龙不过江。从1932年年初起,民生公司整合重庆下游航业的行动全面展开,进展十分迅猛。

川江轮船公司,是川江下游成立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公司,但在同业残酷竞争下,经营不善,航运事故迭次发生,债主登门坐等催债,员工领不到工资,陷入了空前的困境。四面楚歌之时,卢作孚及时向他们施以援手,以极其优惠的条件,将其并入民生。原属川江轮船公司的“蜀亨”轮是条大船,吨位986吨,合并后更名为“民贵”轮,成为民生公司冲出川江、经营渝沪航线的第一艘主力船。

“化零为整”运动,在大多数华商轮船公司的支持下,几无障碍,但是激流之下也有暗礁,那就是掌握在军阀手里的轮船公司。这些隶属军阀的轮船公司及轮船,俗称“军轮”。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