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商传奇全集免费播放 > 唐星海之牛车阔斧(第3页)

唐星海之牛车阔斧(第3页)

不久,董事会如期召开。董事长薛南溟建议大家听听唐星海对厂子的印象。原来,会前唐星海便专程拜访过薛老板,向他谈了自己对庆丰的初步印象。令小唐高兴的是,薛老板不像父亲那般保守,相反,见多识广的他鼓励小唐将自己的看法在董事会上说出来。

一听说唐家留学回来的二少爷要发言,那些穿长袍马褂的董事都好奇地望着这位西装革履的毛头小伙子,猜度这位下船伊始的留美学生能说出什么。

唐星海丝毫不怯场,说了几句庆丰厂的成绩以后,就毫不留情地批评起来:“我们厂现在一共只开了16000枚纱锭,250台布机却雇用了3310人,据我了解,在美国,像我们这样的厂,只要2000人就够了……”

唐肇农去世后,庆丰的日常管理一直由唐星海的六叔唐纪云负责。现在,这个海归侄子在董事会上公开说三道四,简直是太不把他这个叔叔放在眼里了。唐保谦感觉儿子说得有道理,却又觉得他不该在这个会上说,让六叔很没面子,父子私下说说不就完了吗?薛南溟却很赏识星海的勇气,鼓励他大胆讲下去。

“庆丰现在最缺少的就是管理了,领班、工头都不懂技术,只会打骂,工人看见他们就像老鼠见了猫,这样怎能把生产搞好?”

唐纪云实在忍不住了,他忽地站起来,反驳道:“星海,你言过其实了吧!照你这么说,庆丰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问问在座的董事,无锡的棉纱、棉布中,我们的双鱼品牌怎样?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吗!”不少董事点点头,表示赞同唐纪云的看法,但也有一部分人很想听听这个小海归到底有何高见。

唐星海不怕六叔生气,继续往下说道:“不错,我们庆丰的纱、布,目前在无锡是数得着的,但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我们每一个工种到底需要多少人?一个人到底能看多少车多少锭?每部车一小时应该生产多少纱布?这些我们心中有数吗?车间里有做得好的,有做得差的,如果差的都赶上好的,产品质量上去,绩效提升,诸位将来分红时,不是也可以拿到更多钱吗?”

最后这句话,最是关键,直接打动了董事们的心弦。入股开厂干吗来了,不就是图利吗?这小海归说得蛮有道理的,何不让他试一把?于是,董事会决定,拿一个车间出来,让唐星海去实验,为期一年。

“炳源,你答应下来,就一定要做出成绩来!”父亲叮嘱儿子。

唐星海知道这句话的分量。这哪里是一场简单的实验,这是泰勒制与工头制的一场较量,成败在此一举,自己今后在家族、企业和商界的地位,就看一年后的成效了。

唐星海一头扎在车间,先仔细分析每个熟练工人的动作,将之量化为标准化操作;又优化了生产工艺流程,让整个生产线更加流程化;接着对部分生产设备进行改造,提高运转效率;最后,他亲自进行技术指导,将本车间大部分工人都培训成熟手。这样一番整顿后,小唐麾下的这个车间,很快形成良性循环,开始高效运转。

一年后,结果出来了:

实验前,纺部车间纺20支前罗拉速度为每分钟156转;

实验后,纺部车间纺20支前罗拉速度为每分钟100转。

实验前,每个工人只能挡1台布机;

实验后,每个工人已能挡4台布机。

实验前,每件纱的售价只有180元;

实验后,由于质量的提高,每件纱售价也相应地提高到了184元。

虽说单机、单件提高的效率幅度不是很大,但全厂数百机,近万件,该是多大的效益呀!

无论是单人、单机的效率,还是单件的价格,都远远超过其他车间。

与此同时,唐纪云也在铆足劲,与这个狂妄的侄子较劲,他每天拼命督促检查,无奈手下人不懂技术,只晓得打骂工人,疲劳作战,结果适得其反,各项指标不升反降。

笑话没看成,反让海归侄子大出风头,这让老总管大失体面。身为创业元老的唐纪云怎能拉下面子继续在厂子里待下去?第二年他主动辞职,且赌了一口气,嘱咐子女:“我家日后不得从事棉纺,欲继祖业,唯以毛纺!”

之后,董事会决议,任命唐星海为庆丰纺织漂染厂经理。

阔斧

西装取代马褂。唐星海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

这一回,小唐面对的不是一个车间,而是整个纱厂。如果说,上一次与六叔的较量,有点像投机取巧的游击战,那么,这一次,掌握全场实权的他,需要的是死拼硬打的阵地战,要有敢啃硬骨头的胆魄,还要有把控全局的战略眼光与宽广胸怀。

“忠实勤奋,励精图治。”上任伊始,唐星海就确立了这八字厂训,它不仅流露出唐星海为人处世的原则,也表明了他走马上任后厉行改革的决心。

回过头来看,唐星海的改革战略,总体看来,就是搭班子、带队伍、订制度、抓质量。

能进小唐老板的新班子的,肯定是那种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只要是这类能人,小唐不仅舍得出大价钱招徕,更不吝啬物质精神奖励。

一个厂长到底值多少钱?10根金条和一栋洋房。这不是传说,而是唐星海把在日本内外棉厂做厂长的魏亦九挖过来的真实代价。在招聘人才上,唐星海从来都出手大方,当时著名的纺织工程师骆仰之、王云揆,机电工程师范谷泉,机车厂经理吴玉麟,都曾被他重金请来做厂长或总工……

对庆丰旧员,小唐也不是一概排斥,而是量才使用。对那些经验丰富而又勤恳踏实的人,不仅挽留,而且重用。有一个叫陶心华的,原来只是庆丰的一个普通职员,唐星海发现此人业务熟练,为人忠厚,便安排他做了分管财务的副厂长。

领导班子人员配齐后,唐星海开始正式出手在厂里大型改制。不久,一大批旧式领班、工头就被以各种理由“请”出庆丰。

有一回,唐星海在巡视中,发现了清花车间领班严重失职。“车间怎么这样脏乱?”唐星海质问。“从你父亲那时起就这样!”老领班竟然如此回答。“我父亲已退休,你也回家领孙子吧!”唐星海忍无可忍,当即将这老领班开除。

有一天,一个工头步入车间接班时,一位等候多时的女工突然用一个大蒲包将其当头套牢,这时埋伏在侧的女工们一拥而上,拳打脚踢,痛得那工头一再求饶。女工们这才出了气,丢下他扬长而去。对这件事,唐星海装作不知道。这种事,哪儿去找事主?那领班一向虐待工人,挨一顿打说不定会收敛一点。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清除大批旧式领班、工头的同时,唐星海举办养成所,培养技术骨干。所谓养成所,就是现在的技校。“有什么样的工人,就能纺出什么样的纱,织出什么样的布。”唐星海一向这样认为。

对自己一手创办的技校,唐星海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不但亲自过问校务,保证办学资金,而且亲自参与招生,亲自授课。第一期招考时言明只收36人,因为毕业生在厂里待遇很高,报名者竟然不下千人。

入学考试分两个方面,一是笔试,二是面试。唐星海亲自担任主考,严格把关。不仅笔试成绩要好,面试要求也很高,就连相貌风度、举止言谈都要考察。有个青年书面成绩不错,面试时应对也很得体,唐星海印象颇佳。这小伙子有点得意忘形,临出门前顺手打了个响指,恰好让唐星海看见,就此将其打入另册,没有录取。

庆丰旗下的这所技校一直办到抗战爆发,三年一期,培养了数百名技术人员,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人才,如陈鼎司、温懋修、黄锦春、王步良、张君谋、汤尧理、朱文玲等,他们成为庆丰后来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由于唐星海对员工管理严格,并定期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当时,无锡普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庆丰出来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愁没有饭吃。”

员工素质提高以后,细则的制订、执行与监督,是使员工素质转化为企业绩效的关键。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