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商传奇40集免费观看 > 马应彪之拓荒射日(第3页)

马应彪之拓荒射日(第3页)

当时的商铺通常都设置在一楼,大多数商店里都没有专为顾客设置的柜台、货架,货物直接堆在店门口和仓库里,但先施公司为方便顾客及时看货,首创以建筑物上层做货场。买卖货银两讫之后,再发收据,也是先施所创。这些做法现在虽已习以为常,但在一百年前,却是让人惊奇不已的举动。

先施勇于创新的精神,一直延续到此后数十年的经营当中。正是这些创新,开创了中国商业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为中国百货业留下了百年规范。

20世纪30年代,先施公司首次举行时装表演。由于一般妇女不愿意抛头露面,为了找模特儿,马应彪派人找来塘西红牌阿姑充当模特儿,以英国花布制造女装短衫裤,盛极一时,开香港时装界先河。

当时由于商品种类较少,顾客的选择余地不大,先施首次引入“环球百货”的概念,搜求各国货物。每个月,他都会派员工去欧洲等地,采购最新上市的时尚服饰与食品,用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顾客。在这里,有钱人能买到与世界潮流同步的各种商品,而普通市民一样能从先施购得自己心仪的商品。先施还设立了“一元商品”专柜,把那些残次和积压商品搭配成价值一元的商品包,任由顾客选购,甚至专门设了一间“一元商品”商店。

为了招揽顾客,先施还大量印售“通天礼券”,顾客可以凭礼券采购商品。所谓“通天”,是指礼券可在各地先施百货公司使用。为吸引回头客,取得综合效益,先施首创商场吃喝玩乐“一站式”营销模式。广州的先施粤行旁边建有东亚大酒店,有电梯代步,附设酒吧、餐厅、桌球室。

有这么多创新服务,真是想不招人都难。连小马也没想到,新公司开业不久,就吸引了大批客人。一看先施这成功的架势,许多商人纷纷跟进,不经意间,德辅道竟然成为新的商业旺区。

马应彪不仅在商业服务上大胆创新,在内部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上,也动了不少脑筋,舍得下大本钱。

先施的女孩靓丽,小伙子精神焕发。

1907年,德辅道新店开业后,先施特意安排一批小伙子做招待员,让他们站在楼下前、后、侧门,彬彬有礼地迎送顾客。这些男招待衣冠齐整,笑容可掬,顾客对此颇有好感。

好景不长。一天,马应彪刚上班,就有一对年迈的老外夫妇上门投诉。原来,部分招待员不懂英文,面对这对夫妻的询问,张冠李戴,指错了方向,浪费了他们不少时间。为此,马应彪决定设立一个英语补习班,帮助店员学英语。凡进补习班的店员,每周二、五晚上9点停止营业后上课一小时。

长期的在职培训,使得先施员工的素质比一般商场高,常常成为其他公司“挖墙脚”的对象。养得起,还要留得住;不然,先行者就会成为后来者的培训基地,甚至沦为“先烈”。

有一年年末,马应彪收到文具部一位主管的辞职报告。这是一位老员工,1900年开业时就在先施工作。但因为某种原因,这位中层干部却执意离开老东家。该怎样拴住人心呢?最后,马应彪琢磨出一个“职工持股”的招数。

办法是这样:一个职工如果工作成绩良好而连续3年加薪,第4年便不再加;如果这个职工第4年仍继续进步,就动员他投资500元,成为公司在职股东,享受年终分红。如果筹不足钱,公司可以帮他补足,但本人至少要拿出100元的底数。股票由公司代管,还清借款本利后可以自己持有。反之,如果这个职工因没有加薪而表现消极,则考虑提拔他的副手,略加工资,逐步取代前者。

当时找工作不易,推行“职工持股”,既可以约束老员工,又可以激励新员工,加薪少、绩效大,很快被其他公司模仿。

当时,先施公司员工的福利还是蛮好的:暑天供应清凉饮料,平时享受免费医疗,还有专职洗衣工和理发师定期为员工服务。仁者爱人。马应彪这样做,你可以说他“手腕”高,也可以说他真正把员工当人看。反正,与竞争对手相比,先施员工的流失率低得多。

走“私”

自从1890年在路上结识,马应彪就成为孙中山最为坚定的拥趸。从此,马应彪就过着非同寻常的“双栖”生活:明着他是大商人,是先施百货老板;暗里却是革命党,为孙中山筹款捐物。这在当时“在商言商、莫谈国事”的商人群体中,可谓凤毛麟角。

1904年,同盟会成立时,马应彪担任庶务长,专管起义急用的军需。而这些军需,很多都是马应彪自掏腰包。往往是看到孙中山一张纸条,马应彪就毫不迟疑地从自己公司支出数百元交给来人带走。

从1906到1911年,同盟会多次发动起义,其中许多经费就是通过马应彪的金山庄转到革命者手中。有一次,仅3个月内马应彪就筹集捐款4万多银元,而当时香港一个普通职员的月薪仅3元。孙中山的卫士郑卓德回忆说:“马先生有求必应,自愿交给孙中山先生多少钱,我也记不清楚。总之,马先生捐助的革命经费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不仅帮助筹款,马应彪甚至直接帮助革命党偷运军火。一次,马应彪将一批军火包装成货物,以紧急运货的理由,吩咐霍庆棠赶乘人力车,将这些货物送到三角码头转往内地。当货物托运完毕回到家中后,马应彪才告诉妻子真相,原来托运的是革命党急用的弹药。好在霍庆棠也是孙中山的拥趸,以后凡是此类事,夫妻二人都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辛亥革命成功后,马应彪被委为筹饷委员,为孙中山在香港筹款。当时,南京的国民政府财政极度困难,几乎连薪水都发不出,多亏马氏这样在国内外辛勤奔波的筹饷委员。

1912年年初,广东革命党人接到紧急通知赴南京开会。这些匆匆而来的岭南人,一个个衣衫单薄,哪料到冬天的南京是如此寒冷。当时,马应彪正在上海筹备先施分公司,闻讯后特地派人送去120多件皮大衣。几天后,这群身穿皮大衣的岭南志士,意气风发地去前往明孝陵,在寒流中备感马同志的温暖。

国民政府成立后,马应彪担任广东省都督府庶务长、财政厅总参议,他与省港商界精英一样,期盼着从此过上安稳日子。不料风云骤变,不久即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窃国、宋教仁被刺等一系列事件。革命成功之路如此曲折,这让很多人包括马应彪在内都感到很难接受。

1917年,北洋军阀政府下令通缉孙中山。危急时刻,马应彪再次出任大元帅府庶务长,事必躬亲。但广东局势非常复杂,本地实力派对孙中山阳奉阴违,暗藏祸心。一天,几个军人在大街上截住外出办事的马应彪,威逼他交出若干枪械和钱财。面对抵在胸口的手枪,马应彪毫不畏惧,反而大声呵斥,周围值勤的士兵闻声而至,对方落荒而逃。此事并非偶然,不久,孙中山就因为受到排挤而辞职。

当时,国内政治局势波谲云诡,革命党人内部时常出现内讧,这让马应彪感到非常失望。一年之后,孙中山再任临时大总统,邀请马应彪担任要职,他执意不受,并引用孙氏《物质建设(实业计划)》中的这段话作为遁词:“中国富源之发展,已成为今日世界人类之至大问题,不独为中国之利害而已也。唯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从此,他的心思全部转移到实业上。

民国年间,以前一起革命的战友,不少都在政界飞黄腾达,马应彪对他们却一般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对曾是战友的“南天王”陈济棠,只要触犯自己的为人处世规则,马应彪一样也是不假辞色。

有一次,平日笑口常开的他却冲天大怒,痛斥“南天王”陈济棠的哥哥陈维周,只因为后者触犯他一向坚守的原则。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在粤主政,他的哥哥陈维周租下广州先施第二街的仓库,用做经商储货。一开始,马应彪觉得那是正常生意,没有在意。一天,一位友人来访,无意中说道:“那个陈维周,明着是禁烟督办,私下里却是鸦片大王,他走私的鸦片就藏在你们公司广州二街的仓库里。”

闻听此言,马应彪拍案而起,勃然大怒道:“我们的仓库,竟然成了鸦片藏掖的黑窝,这还得了!”客人一走,他立即给广州先施负责人去电:“限令陈维周即日退租,否则,宁可卖掉第二街仓库,也不许收这种不义之财!”

为此,陈维周怀恨在心,借弟弟的势力大加报复,借插赃日货,强罚广州先施20万元,甚至想吞掉这家民营公司。但马应彪始终不悔,他这种疾恶如仇的个性终生未改。

入沪

南北议和后,袁世凯在北京有滋有味地做起民国大总统,离开政治中心的孙中山一时无事可做,便借住上海的哈同花园,琢磨起“建国大纲”。为此,他积极推动华侨资本回国,发展民族工商业。

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粤商特别是香山帮开始大举北上,而马应彪堪称其中的急先锋。当然,作为一个资深商人,马应彪不是简单地头脑发热,听人一忽悠就盲目投资。决定在上海设立先施百货分公司,他是经过深思熟虑并实地考察后才下定决心的。

20世纪初,上海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抢占上海市场就等于占据全国商业的“制高点”。除非满足于偏安一隅,否则,先施百货迟早都要进军上海。当时的上海,被人称为“外国冒险家的乐园”。当地四大百货公司,分别是惠罗、福利、泰兴、汇司,全都是英资外货。要与它们抗衡,创建本地第一家华人百货,要冒很大风险。

马应彪天生就是个冒险家,他考虑的不是是否北上,而是北上后能否打得赢。而决定一家大型商场成败的第一要素,就是所在的位置。位置、位置,还是位置。如何选址,成为先施北上的头等大事。

1914年8月的一天上午,上海南京路上驶来了一辆高级轿车,车上坐着的正是马应彪。前些日子,他已经派人来沪实地考察了两次,但还是不放心,决定亲自走一走看一看。

宽不过十几米,长不过两公里,但当时的南京路已是商铺云集,成为商家必争之地。一首当年的儿歌这样唱道:“北京的篷尘伦敦的雾,南京路上红木铺马路。”

从车上下来,艳阳高照,马应彪目光中隐约透射出一种焦灼。一战刚刚开打,欧洲列强忙着死掐,正是中国人大力发展自己工商业的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能不急吗?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