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水是氢气和氧气的化合物。现在已经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如果不信,我们可以做实验证明。但是在古时候,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水是由水银和盐构成的,有的则说水是由水银和硫黄构成的,争论不休。你看,人们不都争着说自己的神才是真神吗?!然而即使我们信奉不同的神,不是也会被彼此所做的事情感动得流泪吗?而且,我们有时候还会争论,我们的心究竟是善还是恶。然而我们最终还是争不出输赢。不过,如果你认真地思考并经过实验去区别哪种思想是对的,哪种思想是错的,只要把这个区别的方法定下来,信仰和化学就是一回事了。
这是故事中,教授对小主人公乔班尼说的话。说完后,教授邀请乔班尼去参观他的神秘实验。
突然,乔班尼看见自己、自己的思想、火车、教授、银河等所有东西,都在一瞬间“砰”的一声发出光芒,随即消失不见。接下来又一次“砰”地放出光,之后又什么都看不见了。然后是一刹那的闪烁,他见到浩瀚的世界无尽地展现在眼前,一切往事瞬间消失,不留半点痕迹。
教授问过乔班尼的感觉后,说:
啊,好了!这实验就是要求你把自己零零碎碎的思想从头至尾连接起来,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这里,通过故事中的教授之口,把道理讲给相当于宫泽贤治分身的乔班尼听。
宫泽贤治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命题:把自己零零碎碎的思想统合成一体。
“科学”就是各“科”的学问,所谓“科”就是区分的意思。西方科学的特征,就是把模糊不清的东西区分清楚,彻底分成小的科目,然后仔仔细细地对每一小块加以研究。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倾注了全部精力学习西方人的做事手法,结果造就了某些科目中的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然而这些细微科目之间互不关联,不论其在自己的领域如何优秀,也与人们的幸福无关。如果说有关,也仅仅是把人心搅乱,陷之于不安。
宫泽贤治认为那些零零碎碎的思想和许许多多的东西都在一瞬间“砰”地于闪亮的一点汇聚,从而有统合为一体的可能性。
于是,他借助拿到去往菩萨道车票的乔班尼之口说:
我肯定会笔直地前行,去追求真正的幸福。
笔直地前行,就是菩萨境界。这表明深信《法华经》的宫泽贤治,下定决心通过菩萨行来完成统合(一如)。
假如是亲鸾,在光“砰”地爆发的时候,他可能会说“你心中已经得此道理,关于自然,便不必常去理会”。只是他还会加上一句:“请相信不可思议光。”
亲鸾认为这“不可思议光”,乃从一如世界而来,就是光如来。
他深深坚信,这种光是超越了宇宙、星球,以及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成和毁灭的永恒的存在,是来普度众生的不可思议的存在。
归命无量寿如来
南无不可思议光
(1) 拈花微笑,释尊在灵鹫山,拈起莲花示于众人,众人皆沉默不应。唯有迦叶会其意,向释尊微笑。于是释尊就把正法眼藏等佛教真理传授给了迦叶一人。后人以此故事为以心传心体得佛法真理之妙,作为禅宗立宗的根本。
(2) 大乘,即很大的乘坐物。大乘佛教,比喻就像能够救助很多人的巨大的交通工具一样的佛教。公元前后,很多俗家佛教信徒组成的教团在各地兴起,他们与出家僧侣教团不同,称自己为“菩萨”或“求悟者”。“菩萨”此前一直是专用于描述佛陀生前故事时指代佛陀本人。俗家佛教徒认为,既然自己终将成佛,之前也应该是菩萨,于是就开始广泛使用“菩萨”这一称号。后有不少出家的僧侣也参与进来,共同创造出了《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华严经》等大乘佛教经典。他们将般若的空的思想写入这些经典中,赞美永恒生命的佛陀,主张于深深的感动中体现佛陀就在自己生命当中的立场。
(3) 天理教,江户时代末期在日本农村产生的庶民性新宗教。创教者名中山美伎,是奈良县天理市一个没落地主家的主妇。她在幕藩体制崩溃的社会大环境下,身受家庭制度的重压,同时在过重的劳动、丈夫的**和痛失爱子,以及自己和家人的病痛等多重苦恼缠身的情况下,见到“光”现象。此教一开始受到严格压制,后从明治二十年代开始,获得大规模发展。
(4) 大本教,兴起于明治末期和大正时期的教派神道。被称为“开祖”的出口直是京都府绫部一个木匠家的寡妇,在困苦生活的深渊中见到“光”现象,成为金光教系的巫婆,记录下数千册神启。后来嫁与邻村的出口王仁三郎,组织教团,被尊为圣师,开始宗教活动。后遭到镇压,最终被冠以违反社会治安法、不敬罪等名目,教主及其部属皆获刑,教主被禁止结社,教团处于瘫痪状态。
(5) 据说人的左右脑功能不同。左脑被称为“理性脑”,主司语言、逻辑、计算等,担负思考、表达的功能;右脑被称为“感性脑”,主要功能是感受喜怒哀乐。这是欧美人分析的脑结构功能。
(6) 正定聚,注定可以修成涅槃果的人。本书中,与注定可以成佛的“菩萨”一起使用,含义相同。
(7) 圣道门,与相信阿弥陀佛的誓约、凭誓约于死后往生净土得悟的“净土门”相对,宣扬靠自力修行于现世得悟。唐朝僧人道绰把释迦牟尼的教义加以分类,在著作《安乐集》中阐述了这种分类法。
(8) 阿蒂尔·兰波(1854—1891),法国诗人。著名的诗歌《醉舟》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其创作生涯仅限于十五岁至十九岁。此后以商人的身份走遍世界各地,三十七岁去世。
(9) 金子美铃(1903—1930),出生于日本山口县,天才诗人,曾经被称赞为“年轻的童谣诗人巨星”,二十六岁早逝。
(10) 《风雨无阻》,宫泽贤治遗诗,生前未发表。关于此诗的理解见仁见智,我认为这首诗最好地表现了诗人柔弱的形象,读来令人心碎。“不怕雨/不怕风/不怕冬雪和夏暑/我拥有结实的身体。”宫泽贤治在病**写下这样的诗句,时年三十五岁,两年后去世。诗的下文为“我总是安静地微笑着/一天用四合糙米饭/几匙味噌少许蔬菜”。这情景让人想起良宽。良宽请人在寺庙里搭建一座草庵,每天只吃糙米五合,“总是安静地微笑着”坐在“五合庵”里。良宽过这种生活,原本是败了“斗殴和诉讼”,散尽家财的结果。真正的诗人拥有优秀资质,在现实红尘中却只能如此生活:“有阳光的时候我流着眼泪/寒冷的夏日我慢吞吞地走去/人们都叫我‘木偶和尚’。”
(11) 源信(942—1017),平安时代天台宗高僧,幼时丧父,进比叡山,成为比叡山惠心院的僧都(管理僧人的高级僧官),著有《往生要集》。法然(1133—1212),净土宗开宗祖师,八岁时父亲暴死,此后出家,主张执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并念诵佛号即刻获得普度,后亲鸾忠实地遵守并发扬了法然的教理。明惠(1173—1232),华严宗高僧,八岁丧父母,十岁出家,反驳法然的教理,著有《摧邪轮》。道元(1200—1253),日本曹洞宗开宗祖师,三岁丧父,八岁丧母,感叹人世无常,十三岁出家,后修建永平寺,所著《正法眼藏》,对后世的宗教哲学和思想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遍(1239—1289),时宗开宗祖师,幼时修习天台之学,十岁丧母,出家,走遍日本全国,其跳舞念佛的行脚僧形象广为人知。
(12) 埃尔温·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物理学家,被誉为“量子物理学之父”。1933年因“发现了在原子理论里很有用的新形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3) 史蒂芬·霍金(1942—2018),生于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因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后半生离不开轮椅,著有《时间简史》等。
(14) 安宁疗护(Vihara)活动,“Vihara”一词来自梵语,是安住、安宁、僧院的意思。相对于基督教提出的“临终关怀”,这是佛教教徒提出的以佛教介入生命末期的疗护为目的的活动。昭和六十二年(1987年),本愿寺教团创立了“安宁疗护实践活动研究会”。
(15) 库伯勒-罗斯(1926—2004),著名临终关怀作家、医学教授,代表作《死亡瞬间》。
(16) 《银河铁道之夜》,宫泽贤治著。后文截取的博士和乔班尼的对话,参照了新潮社版《日本诗人全集》中草野心平编写的《宫泽贤治》、筑摩文库的《宫泽贤治全集》等。书曾经几易其稿,特别是临终的部分,更是多次修改,在第四稿终稿之中,“声音像大提琴声”的博士的话,基本上都被删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