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入殓师资格证怎么考 > 02(第5页)

02(第5页)

DNA遗传基因的研究证明了遗传基因不灭不绝,也许今后它还能揭示生命是如何反复生成和消失的过程,从而可以用分子理论论证佛教的轮回转世思想。

也许终有一天,科学还能够解释阿弥陀佛是怎么一回事。

也许一种宗教能否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取决于其能否经得起科学的推敲。

宗教可能对科学粗暴地闯进自己的神圣殿堂有所不满,但在责备科学的无礼之前,宗教必须先把迷信和虚构的东西从自身中清除出去,成为经得起科学考证的思想体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不符合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没有宗教的科学是危险的。”

我们不应只看“没有宗教的科学是危险的”甚合我意,所有与宗教有关的人士都还应该先品味一下“不符合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的深刻含义。

显而易见,科学如果了解到自身的局限,终归会全身而退。然而事实是,今天的科学已经发展到超乎我们想象力的遥远领域。

被誉为量子物理学之父的埃尔温·薛定谔(12)说过:“主体与客体就是一体。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没有破坏两者之间的界限,因为两者之间原本不存在界限。”

也就是说,一些处于科学研究最前沿的科学家已经开始认为这个世界原本“一如”了。

理科教科书上开始教授关于夸克、轻子(构成电子、中微子等的极小的基本粒子)时,我还担心,这样下去的话,认为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的轮回流转生成宇宙万象的佛教思想是否仍站得住脚。

分子生物学家认为,生命的诞生并不需要造物主,也无神秘可言。他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可以在实验室内制造出生命。天文物理学家则已经着手编写涵盖宇宙的发生和描述宇宙整体的理论巨著。

就像当年害怕伽利略提出的地动说那样,今天的天主教教会也很担心那些要揭示宇宙诞生之谜的科学研究成果。

宇宙膨胀说认为现在的宇宙是距今大约一百五十亿年前的某个瞬间的大爆炸的产物,并认定膨胀仍将持续。在没有出现其他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时,一九五一年,罗马教皇庇护十二世在梵蒂冈教皇科学院的“教皇告谕”中做了如下宣言:

当今的科学,成功地回溯至数百万世纪之前,证明了神最初创世纪时发出了“光”。

在那最初的重要瞬间,光和辐射之海与物质一起从虚无中爆发出来,化学元素的粒子分裂解体形成数百万银河……

而且不是在仅限于借助解说的情况下瞥见了宇宙的进化,而是追根溯源,证实了宇宙起始于一百亿至一百五十亿年之前。

由此,一个基于物理学求证的确切结论,确认了宇宙的偶然性,找出了宇宙是由造物主之手创造的时代根据。

由此可见,造物主存在。

由此可见,天主存在。

——罗伯特·贾斯特罗《谁创造了宇宙》

然而到了一九七〇年,宇宙膨胀理论开始受到质疑,梵蒂冈教皇在接见坐在轮椅上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13)的时候,说了这样的话:

你们研究“大爆炸”之后的宇宙动向非常值得赞赏,但探究“大爆炸”本身却并不恰当。我这样说,是因为大爆炸是“创世”的瞬间,是属于天主的工作。

然而科学的发展并不理会宗教做出的要求。罗马教皇为“宇宙膨胀说”的出现而欣喜,认为它证明了“天主存在”,可这个学说却因为科学家提出的新的假说而变得摇摆不安。科学家认为,充满了宇宙的中微子这种辐射光是可以量度的。从理论上说,如果这种中微子可以量度,哪怕只有电子的几十万分之一,也说明宇宙的膨胀在某个时间会停止,从而转向收缩。这样的话,“宇宙振动说”就占上风了。这对于罗马教皇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如果宇宙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只是重复生成和灭亡的运动,那么造物主就没有出现的必要性了。

对于相信自己身处三界轮回之中的我们来说,也希望从宗教中找到绝对不变的依靠。

如果我们崇拜的对象会湮灭,或是被改头换面,那将使我们不能再信仰什么。信仰是要求绝对性的。

任何一种宗教,一旦被教团化,即使它向信众宣传信仰的“方便”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也仍是不让碰触的,甚至成为一种禁忌,就像罗马教皇说的“不可以再对大爆炸本身进行探究”。

在这方面,亲鸾做得很聪明。

释迦牟尼把“万物存在于宇宙全体的相互依存性”这个“缘起说”定位为佛教理论的中心,去除了当时婆罗门教团倡导的教义中的不合理成分,以及相信灵魂实际存在的思想,从而成就了独特的“无我”思想。亲鸾还把“光如来”定为释尊宣扬的佛法中心,从无数的佛典中选择记载释迦牟尼出现“光颜巍巍”姿容的《大无量寿经》为佛教最真的教义,高度赞誉了那些承认“光如来”实际存在的历代高僧,如龙树、世亲、昙鸾、道绰、善导、源信、法然等,毫不客气地摒弃了对佛法的迷信和不合理的地方,甚至还把佛经中历代相传的念诵法加以更改,为的就是能够把佛陀的真意反映出来。

亲鸾在《自然法尔章》中说:

能被称为无上佛的,必超越于无相。因其无相故曰自然。若佛现于形相时,此佛便不能被称为“无上涅槃”。无上佛既无相,却可让我等知其存在,则须听闻阿弥陀名号。

阿弥陀将晓吾等以“自然”。吾等心中得此道理后,于自然,便不必常去理会。

倘若常究“自然”,则为以无义为义,犹可有义。

亲鸾一边说“不必常去理会”,一边还把偶像化了的东西彻底破坏,甚至把阿弥陀佛本身当作“料”(“方便”)来定义。

阿弥陀佛的“光”可不像蜡烛的光或太阳光那样,可以被肉眼所见。

这种“光”也不是人们站在富士山或立山顶山虔诚迎求的美丽庄严的日出之第一道霞光,更不是过去曾经有狂热的念佛信徒为追逐西方净土投水而死的大阪湾水面上映照的夕阳余晖。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