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服务经济报告 > 2015 双创浪潮中的打法和梦想(第4页)

2015 双创浪潮中的打法和梦想(第4页)

短短两年,ofo和摩拜几乎以相同的步伐,完成了七轮融资,身后的投资人合计在一起达到20多家,个顶个儿地都是资本中的高手。有了疯狂的花不完的钱,它们在以不可复制的速度长大。甚至有投资人跟戴威说“跑到市场第一,这是你唯一的目标,钱的事你不用管”。于是,他们不断向“漂亮的数据”冲刺,各自手段用尽。

在巨大的光环和资本的裹挟中,显然ofo有点飘了。

ofo的内部管理并没有跟上火起来的步伐,在采购、运维等环节一度混乱,甚至出现严重的腐败问题。管理层变得对金钱没有概念,做活动不计成本、发快递只用顺丰、前台都要通过猎头招聘、斥资千万签约明星。为了取悦资本,为了吸引更多资本,ofo还与数据公司合作,只披露对公司有利的数据。等到潮水退去,人们才发现,ofo已经裸泳了好久。

走出了校门的ofo,在城市空间中,与摩拜展开了硬碰硬的争夺,大量投放小黄车。快速扩张的步伐下,ofo放弃了车辆本身的质量。管理和经营上的豪放和铺张,显然没有延续到单车硬件上。

“10辆ofo9辆坏,还有1辆骑不快”。ofo小黄车投入得越多,被淘汰的也就越多,于是又需要更多的投入。恶性循环之下,被弃置的小黄车堆积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坟场”。

此时,一辆摩拜的单车成本超过2000元,而ofo的成本不过200元~400元,两者相差近10倍。这不但让摩拜在后期的运营维护成本大大降低,更积累出一块质量尚佳的优质资产。这是面对美团的收购,胡玮炜套现15亿元优雅离场的底气。

在对市场的争夺和占领中,除了ofo与摩拜两大头部不计成本地投入,彩虹家族的后来者们也不甘示弱。满大街乌泱乌泱的各色单车,到处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单车坟场。像多年前的电商价格大战、团购大战、网约车一样,共享单车们在不断烧钱中,冲向悬崖的边缘,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谁也不会主动停下来。

很多人开始感觉到不安。朱啸虎提出了ofo与摩拜合并的建议。但合并后,戴威的控制权将被稀释,野心勃勃的戴威不甘心为他人做嫁衣,动用了自己的一票否决权,还喊出了“请资本尊重创业者”的口号。

朱啸虎一边痛斥着“年轻创业者太不懂事”,一边果断地套现,成了ofo众多投资者中为数不多的赚钱的主儿,而且还赚得盆丰钵满。这不仅是运气,也是风投的智慧。

ofo的结局,至少有1000万人会关心,因为他们的押金还没退。在法院的裁定书上,人们能明确地看到,公司一毛钱都没有了。这上百亿元的押金,以及难以估计的供应商欠款,都成了整个社会为共享单车这个新物种的发展交的赞助费。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很多人用这句话形容ofo小黄车仅有4年的生命周期。摩拜也在世独立存活了相同的岁月。资本催生下的创业者,面对一样的狂热和机会,能把企业带向何方很多时候取决于人性的选择。然而,当资本也杀红了眼,只看数据和市场地位时,留给创业者的就剩下了“王”或者“亡”。

非王即亡的命运?

2012年6月,程维成立小桔科技,进军网约车市场。摇摇招车作为最早的打车App,已经在北京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还获得了真格、红杉的资本青睐。与滴滴几乎同一时间,快的也在杭州上线,背后是阿里和经纬的支持。很快,市场上的网约车App多了30多款。

入局之初,滴滴是艰难的。酷爱战争史的程维在投资人眼里有“土狼”之称,程维的生存秘诀之一就是:快!

程维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用两个月的时间上线滴滴软件”。他花了不到10万元将产品外包给了一位中专老师和几个学生,做出了一个仅能展示和50%的概率可以“响”的产品。

深受马化腾的“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互联网产品创新精神的指引,滴滴匆匆上线。“产品做到70%就上线”,这是程维总结出的经验,这样既能赶时间,也能不让产品出现大的缺陷,剩下的问题,可以边跑边迭代优化。这或许正为几年之后出现的“顺风车女乘客遇害事件”埋下了安全的隐患。

在几乎所有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中,快速抢占足够多的市场,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企业的信条。

人们都熟悉的故事是,滴滴拜访了上百家出租车公司,全部被拒绝。最后终于有一家只有几十人规模的小公司愿意试试。在北京西站、北京站等车辆聚集地,程维带领着团队众人手把手教老司机下载软件,使用App揽活。甚至程维专门安排员工去打车,以提高这个新生事物在老司机心中的可信度。

同样级别的互联网巨头做靠山,同样的商业模式,相差无几的技术,微信和支付宝难分高下的体验,滴滴和快的之间已经没有太多可以回旋的余地,只剩下近身肉搏。而当它们选择“烧钱”的时候,市场上其他App的战斗力显然不在同一个数量级,大都只能退避三舍,偃旗息鼓。滴滴和快的之间的决斗很快成了双寡头战役,这是一场能够载入中国商业史册的补贴大战。

2014年1月,随着C轮融资1亿美金到位,滴滴开始给乘客发放红包。1月10日,滴滴宣布使用微信支付,乘客车费立减10元。10天后,连接着支付宝的快的跟进,“乘客车费返现10元,司机再奖励10元”。2月7日,补贴大战再升级,滴滴实施“乘客返现12至20元”的政策,快的立马将乘客返现提升为13元。并喊出:补贴永远比同行多1元。

双方补完乘客补司机,快的给每天接单超过4单的司机,补贴15元。滴滴则对每天接单超过16单的司机,奖励22元,除此还对司机发放66元、88元、118元的高额惊喜奖励,号称要出1亿元补贴司机。

有那么一段时间,乘客几乎零成本打车,司机们也乐见其成,哪家给的补贴多,就用哪家的App接单。有些老司机还通过“刷单”获得了不小的收益,因此有了行业内的“黑话”:打车软件上有图钉状的指针,司机们就会把接单说成“扎针”,需要刷单就会在群里发出消息:“有护士吗?求打针!”

双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滴滴找腾讯要800万元预算做推广。腾讯觉得太少,给了1500万元,作为三周的预算。结果上线半天就没了。

这场“烧钱”之战持续了将近四个月。金钱就像纸片般飞舞在“网约车”的上空。

事后有人统计,双方这次烧了24亿元,其中滴滴烧了14亿元,快的烧了10亿元。2014年5月底,两家打车平台已经占据了网约车领域98%以上的份额,其中滴滴占据68%,快的占据30%,双寡头正式形成。

但滴滴和快的的战役远没有结束。在2014年的下半年,双方又开展了融资速度的争夺战和一场针对“专车”市场的补贴。这又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谁都不敢后退一步,谁都不甘心前功尽弃,烧钱似乎陷入了一个无底洞。直到马云发微博抱怨,打车软件让自己的家人打不上车,滴滴就坡下驴,双方就此休战。

2015年2月14日,滴滴和快的联合发布声明,宣布实现战略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总裁柳青将其解释为“情人节项目”。随后,Uber进入中国,一番角逐下,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此时,滴滴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平台,这项合并还受到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反垄断调查。但调查的结果没能够阻止滴滴踏上成“王”的道路。几年之后,美团进入网约车市场,那又是一场“谁是王者”的较量。

资本对于企业宿命的左右,不仅是对新创企业,已经叱咤商场多年的小巨头,其走向也难逃资本的安排。

2015年,资本市场跌宕起伏,上半年还是高歌猛进的杠杆牛市,下半年就是暴风骤雨般的股市急跌。随后,IPO关了闸门,人民币出现贬值,热钱开始急剧收缩。上半年还风头无限的创业公司面临着估值下降、无钱可烧的可怕局面,已经小有所成的创业明星们也开始抱团取暖。58与赶集、美团与大众点评、携程与去哪儿、世纪佳缘和百合网,纷纷牵手,上演了一场集体婚礼,合并成吃喝玩乐行的四大家族。

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故事。过去这些年,每隔一段时间,互联网相关行业就会发生集体的“合并同类项”。从团购外卖领域的百团大战到“新美大”的长成;从数以百计的视频网站到优酷、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三分天下的格局;出行领域,滴滴相继与快的、Uber合并,形成市场垄断。难以计量的众多新创企业成了很快被市场遗忘的“分母”,走向企业成长的终点;留下来的企业在市场上渐渐呈现出王者之势。

这比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产业发生得都要频繁,都要粗暴。这是资本退出的需要,也是业绩报表的需要,更多时候是活下来的驱使。合则两利,分则两败,互联网业态中战火纷飞,也充满着妥协和共赢。

很多新创企业在通往成“王”的征途中,往往难逃不是阿里就是腾讯的命运。或是选择依靠,或是直接卖掉,只是形式不同。

互联网巨头的能量体系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创业者们很难不和巨头“沾亲带故”,投资机构的退出,也是难得的好机会。很多时候,投资人也会在“恰当”的时机督促创业者投入BAT的怀抱。2010年,新生业态的星星之火燃起。之后的八年间,红杉中国与腾讯合投高达38次,阿里巴巴与红杉合投为14次,百度与红杉合投为11次,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为BAT挑选创业公司,或者为BAT喂食创业项目。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