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会习惯富养小孩,小孩想要什么伸手就来,时间长了,孩子的金钱观就会比较薄弱,而且也不一定能体会到赚钱可能会面临的挑战。等到这些小孩成年,发现自己不具备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自己固有的消费方式时,就可能慢慢变成依赖父母的啃老族。
还有的孩子会因为父母教导说金钱是邪恶的,不要钱是高尚的,长大后可能在一些应该坚持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也不会为自己争取利益,从而被不公平地对待。
各个地方都有适合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金钱观,在这里我就简单列一下犹太人的金钱观。之所以以犹太人为例,是因为他们不仅重视教育,还非常重视对孩子金钱观的培养。(2)
犹太人认为,让孩子尽早就接触金钱,对其财商的培养很有益处。在家庭中,孩子帮忙做家务,父母是要付费的,而且采取同工同酬,孩子所得薪酬标准视工作的难易程度而定,与年龄大小无关。
从3岁起,犹太人就开始为孩子制订金钱意识的培养计划:
3—4岁,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辨认钱币种类,认识币值多少;
4—5岁,孩子在父母的监护下,学会用钱购买一些简单的小商品;
5—6岁,父母应教育孩子知道钱来得不容易,要得到它必须付出艰辛劳动;
6—7岁,孩子会数5000美元以内的钱,能用储蓄罐等东西储钱,培养“这是我的钱”的意识;
7—8岁,孩子可以看懂商品价格标签,能判断自己有无购买此商品的能力;
8—9岁,孩子可以自主在银行开户存钱,能自己工作挣零花钱,如卖报、擦皮鞋、做家务等;
10—12岁,亲身体验到挣钱绝非易事,树立节约观念,不忽视一分钱的价值;
12岁以后,可以像成人一样参与任何商业活动。
看了上面这些不同的观点和常见盲区,请你列出你自己的金钱观。
1.金钱代表什么?对你来说有哪些意义?
2.怎样可以赚到钱?手段有哪些?
3.如何消费?如何花钱?什么东西应该花钱?什么东西不应该花钱?
4.如何定义一件事物的性价比?怎样是合算的,怎样是不合算的?
5.在花钱时,你是否考虑非金钱事物的价值?比如,花100元打车而不用晒太阳,请保洁阿姨而不用自己花时间做清洁,等等。你如何衡量这些东西的价值?
6.你是否会在小钱上斤斤计较,反而在大钱上随随便便?或者,在某一特定方面特别计较,而在另一些方面特别大方?
自我认知整合第六步:重塑你的核心价值观
在“通过情绪来分析出你的价值观”里,我们已经对广义价值观做了较多阐述。在这里,我想聊一聊,当你发现你的核心价值观与你想要活出的自我发生矛盾时,你应该怎么办?
这是我定义出的自我:
1.核心原则:少即是多;
2.品格定义:我是一个正直、坦诚、善良、坚持的人;
3.人生追求:探索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奥秘和真理;
4.价值体现:创造,帮助他人解决人生中的重要问题;
5.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效率、有趣。
我们需要检验每一条是否会和其他条款发生冲突,是否存在会导致不好结果的情形。不然,你按照这个模式去活出自我肯定会遇到很多挑战。而提前推演出潜在的不好结果,就可以对这些定义的利弊有更好的觉知。
在这些条款里,“少即是多”符合我对“自由”的定义。我的品格定义和我的价值观没有冲突,我的人生追求和其他项也没有明显冲突,但是我对“平等”的执着会让我对某些教条感到反感。“效率”这个价值观可能会阻碍我长期价值的体现,比如我可能在待人接物上因为过分追求当时的效率而变得没耐心,那就会妨碍我帮助他人的意图,所以我需要提醒自己,注重长期效率而不是短期效率。
我的自我定义整体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大问题。这是因为在核心价值观里我故意忽略了一点:公平。这是我一直以来非常看重的一个价值观,但是在我想要活出的自我中,这个价值观不是那么相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还经常给我带来各种内在的挣扎。
比如,我以前特别不喜欢会撒娇的女孩子,觉得动动嘴皮子就可以让别人为其付出很多,凭什么?我觉得不公平。
后来才发现,自己对于公平的定义过于狭窄了。如果对方潜意识里有通过展现自己的强大从而获得自我价值感的需求,而会撒娇的女生刚好满足了他这种需求,那么就可以说这种“交易”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我只是看不到除了聪明才智之外,其他事物对于别人的价值而已。但是,我却会因为自己之前比较狭窄的公平定义,而本能地讨厌会撒娇的女生,甚至过于极端地不太愿意和女生打交道,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特别女性化的女生好友。
公平的另一个问题是它的主观性,我可能认为我的咨询服务值3000元,你可能认为它值1000元,而另一个人愿意花5000元,那么谁的意见可以代表公平的标准呢?这么分析下来,我大量应用的“公平”是个谬论,因为它永远会受到主观的限制而无法做到客观公平,而在我看来,主观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
因此,如果你的价值观经常会给你带来一些问题,那你可以重新定义这个价值观的内涵,或扩充它的内在维度来让它更好地符合你当下的需求。我在“不要让过去的标签困住当下的自我(深度案例4)”里,有对这种方法的应用。对于公平这个价值观,我一方面刻意选择不同的公平定义,比如世俗约定的公平,而不是绝对数量上的公平来减少其主观性。另外,我也会努力拓宽视野去看到事物其他方面的价值。比如,我花好几天免费去给一个学校做分享,收获的是他人的善意和感激,而这些感情是不可以直接用金钱去衡量的。
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长期的刻意练习来弱化这个价值观。其原理和我们在“把认知内化为能力的高手会做这样的实践”和“反编码你的思维记忆,提升自信”等章节里描述的过程类似。如果我想弱化“公平”这个价值观,我需要做一个简单总结,概括我通过透彻思考“公平”后得出来的结论——没有客观的公平,只有主观的公平,而且有不同维度的公平。当我发现自己的潜意识依然按照“公平”这种标准行事或产生情绪时,我就会重复告诉自己:公平没有客观性。这个总结就会调动起我对之前分析的回忆,从而打消我按照“公平”行事的念头,重新思考其他合适的模式。
换句话说,我需要通过刻意的练习来把我原先的价值观做一个降级,让它不再主导我的判断标准。只有这样,我才能突破这一不合理信念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