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道化剧的最后一幕一般是仙戏,就是开悟后的主人公在仙界的情节。这是神仙道化剧结尾的一个套式。梁廷枏《曲话》云:“汤若士《邯郸梦》末折《合仙》,俗呼为《八仙度卢》,为一部之总汇,排场大有可观。而不知实从元曲学步,一经指摘,则屡见不鲜矣。”
元春在省亲时点了《仙缘》(即《合仙》),即是表明《红楼梦》对神仙道化剧结构的承袭,以及对贾宝玉未来觉悟的预示。
五、绛珠仙草的还泪之旅:受恩-还泪-重聚
与神瑛侍者一样,绛珠仙草的故事主线也是先后在仙界、人间、仙界这三个场景中发生的。
绛珠仙草在三生石畔受到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化作女体成仙;绛珠仙草跟随神瑛侍者下凡,先后化作林黛玉和薛宝钗,用一生的眼泪还给神瑛侍者化身的贾宝玉;最后完成人间幻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归位仙界,再次相聚。
关于绛珠仙草的还泪旅程,笔者在前文已有很多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这里我们只是强调一下,绛珠仙子在人间的故事脉络,和《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故事脉络几乎一模一样!
杜丽娘的人生经历可以总结为:
(1)相聚(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会)
(2)思念(杜丽娘思念柳梦梅成疾)
(3)去世(杜丽娘抑郁抱病而亡)
(4)还魂(杜丽娘还魂,与柳梦梅相会)
(5)成婚(杜丽娘与柳梦梅私订终身)
(6)分离(柳梦梅寻找杜父,反被杜父囚禁)
(7)重聚(皇帝成全二人姻缘)
让我们再看看绛珠仙子在人间的经历,也可以总结为:
(1)相聚(林黛玉遇到贾宝玉,二人私定盟誓)
(2)思念(贾宝玉在外,林黛玉思念成疾)
(3)去世(林黛玉因情而病,因病而亡)
(4)还魂(林黛玉死后,绛珠仙子魂附薛宝钗)
(5)成婚(薛宝钗和贾宝玉完婚)
(6)分离(婚后贾宝玉离家出走,为僧为丐)
(7)重聚(薛宝钗孤独而终,归位绛珠仙子,在仙界和神瑛侍者重聚)
脂砚斋说“《牡丹亭》中伏黛玉死”,就是因为《牡丹亭》杜丽娘的故事映射了绛珠仙草的故事脉络。看来,所谓“伏黛玉死”,并不仅仅是指死亡本身,而是还包括死亡之后的还魂、成婚、分离和重聚等情节。
如果了解了《牡丹亭》不仅是“伏黛玉死”,而且其中还包括了黛玉死后的情节,我们就能够搞清楚另一个一直困扰许多红学研究者的问题。
元春点的四出戏里,《牡丹亭》的《离魂》是最后一出,在第三出《邯郸梦·仙缘》之后。由于《仙缘》已经是仙戏了,这时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已经回到仙境了,所以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黛玉之死反而在仙戏之后?难道黛玉之死是在全书末尾么?
其实不是的。真正的原因是,《牡丹亭》的结尾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重聚。因此,把《牡丹亭》放在元春点的最后一出戏,才能预示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在仙境的重聚。这才是符合正确的时间顺序的。
总结一下,《石头记》全书总纲就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十六个字。故事先后在仙境、人间、仙境这三个场景展开,以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前世奇缘开始,最后以他们二人在仙界的重聚结尾。
全书通过三条主线进行叙事,分别是:石头的见证之旅(石头-通灵宝玉-石头),神瑛侍者的觉悟之旅(思凡-痴迷-觉悟)、绛珠仙草的还泪之旅(相聚-思念-去世-还魂-成婚-分离-重聚)。
《石头记》在叙事结构上充分借鉴了《邯郸记》和《牡丹亭》等作品,同时也属于神仙道化剧的模式。
有感于《石头记》在结构上对《邯郸记》和《牡丹亭》的承袭,特赋七律以记:
七律梦入临川
莫道天成珠玉秀,临川旧曲尚存真。
岳阳枕入金戈梦,栊翠石积玉冢尘。
杜女春回香土暖,蘅芜绿隐绛珠身。
人生愁苦多自扰,堪羡蓬莱扫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