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阿德勒的书理解生命 > 第八章 医治受伤的童年(第2页)

第八章 医治受伤的童年(第2页)

除了上面两种问题儿童以外,也不能忘记遭人厌恶的儿童。这类儿童通常相貌丑陋,身患残疾,言谈举止频频出错。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一筹莫展,在学校里面临的问题最多。

因此,无论愿意与否,学校里的教职员工都要及时了解这些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使之成为学校管理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除了这些典型的问题儿童以外,学校里还存在着另一类特殊儿童,即天才儿童。有时,由于他们在很多科目中都表现优异,因而显得十分突出。他们个个思维敏锐、雄心勃勃,常常不受同学待见。儿童似乎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同学是否合群,因此,天才儿童虽然令人钦佩,却并不招人喜欢。

许多天才儿童都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这一点不难理解。然而,当他们进入社会之后却感到十分茫然,面对社交、工作和婚恋三大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此刻,原型时期发生的事情全都显现出来了。由于儿时未能很好地适应家庭生活,因此,出现今天这样的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当初,他们在家庭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所以,生活风格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没有显现出来。如今,一旦出现新的情况,问题立刻暴露无遗。

有趣的是,诗人们早已看到了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很多诗人和戏剧家都在他们的戏曲作品和浪漫故事中描述过此类人物纷繁复杂的生活流,比如,莎士比亚笔下的诺森伯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一名心理学大师,莎士比亚把诺森伯兰刻画成一个对国王忠心耿耿的人物,可是,当真正的危险来临时,他却背叛了国王。莎士比亚懂得,人的真实生活风格在逆境面前就会显现出来。但生活风格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而非逆境造就的。

就天才儿童的问题而言,个体心理学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与应对其他问题儿童的方法是一样的。个体心理学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句颇为民主的格言,却大大挫伤了天才儿童的锐气。天才儿童往往背负着众人的期望,身不由己地向前跋涉,并因此变得过于自我。笃信这一格言的父母可以培养出非常优秀的孩子,而且,这些孩子也不会变得自命不凡或眼高手低,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所取得的些许成就一方面源自日常的培训,另一方面源自上天的眷顾。如果能够坚持培训,别人能够做到的,他们照样能够做到。而对于那些没有得到很多正面影响、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培训的孩子,只要老师能够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这个方法,同样可以取得不俗的成绩。

第二类孩子也许早已失去勇气,心里充满了自卑感。因此,要尽量保护他们,免受这种情绪的影响。毕竟,谁也无法长期忍受自卑的折磨。入学前,这些孩子并没有遇到过太多的麻烦。如今,面对一大堆困难,他们要么想逃学,要么想退学,这一点不难理解。他们认为,上学根本没有前途。如果这种想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是情理之中的。然而,个体心理学并不认可这种想法。他们认为,每个读书的孩子都有前途,每个人都能有所成就。错误是难免的,但是犯了错误可以纠正,所以,学习可以继续下去。

然而,这种情况通常都没能得到妥善处理。孩子一旦在学校遇到困难,孩子的母亲马上就会变得异常关注、异常焦虑。面对一张不满意的成绩单,面对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批评指责,家长的过度反应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情况:某些孩子在家里表现得相当不错,可到了学校便判若两人。这是因为一旦与家人失去联系,一旦没有了家人的宠爱,这些孩子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就开始作祟。此时,孩子便开始怨恨一向娇惯自己的母亲,觉得她欺骗了自己,觉得她没能像往常一样站出来保护自己。面对新的环境,他焦虑万分,早已把母亲日常的关心宠爱忘得一干二净。

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在家里争强好胜的孩子到了学校却非常安静,甚至十分消沉。有时,孩子的母亲会对老师说:“这孩子一天到晚缠着我,又吵又闹的。”而老师却说:“他一天到晚非常安静,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有时,情况则恰恰相反。母亲说:“孩子在家里很安静,很听话。”而老师却说:“他把我的课堂全搅和了。”这种情况其实不难理解。孩子在家里是全家关注的焦点,因此表现得很安静、很谦逊;而在学校里,根本没有人关注他,所以,他才惹是生非。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

例如,有个八岁的女孩,很受同学欢迎,而且还是班长。然而,她的父亲却对医生说:“这孩子是个虐待狂,十足的小霸王,我们再也受不了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她是家里的老大,可是,家人都很软弱。只有这样的家庭才会备受孩子的折磨。随着老二的到来,女孩感受到了威胁,可是,她想继续成为全家关注的焦点,于是便开始吵闹。在学校里,她很受重视,无须折腾,自然就表现得很好。

有些孩子无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学校里都问题多多。家长和老师都纷纷抱怨,结果孩子的问题越发严重。有些孩子无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学校里都邋里邋遢,不修边幅。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和在学校里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一样的,那么就需要到孩子的过去里去找原因。无论如何,只有综合考虑孩子在家庭里和在学校里的表现,才能对其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了解孩子的生活风格和人生走向。

有时,适应性很强的孩子,在学校里遇到新情况时,也会显得不知所措。一般来说,这是因为学校里的师生对他报以敌视态度。就拿一个欧洲的例子来说吧。一个平民出身的孩子进了一所贵族学校。他之所以进了那所学校,是因为父母非常有钱,而且非常自负。然而,由于他是平民出身,学校里的同学都不待见他。结果,这个从前娇生惯养、左右逢源的孩子突然发现自己周围全是敌视的目光。有时,同学们的残忍程度令人咋舌,远远超出了一个孩子的承受能力。大多数情况下,因为感到羞耻,孩子并不向父母提起自己在学校里的遭遇,只是自己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当这类儿童到了十六岁或者十八岁必须像成人一样步入社会直面人生时,他们却常常因为早已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而突然停滞不前。除了社交障碍以外,他们在婚恋问题上也同样是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面对这些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事实上,这类人缺少宣泄的渠道。他们要么真的与世隔绝,要么自我感觉如此。有的人会选择自杀,希望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别人。也有的人希望自己消失,于是便躲到疯人院里,连之前仅有的一点社交能力也都退化了。他们说话的方式稀奇古怪,从不与人接触,把整个世界都当成了敌人。这是典型的“精神错乱”。要想帮助这样的人,必须设法让他们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这种病例非常棘手,但也并非无药可救。

要想解决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对儿童的生活风格做出诊断。因此,有必要回顾一下个体心理学所提出的诊断方法。弄清个体的生活风格有助于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在教育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直接研究儿童的早期成长经历以外,个体心理学还提出了另外一些方法,比如,询问儿童的早期记忆以及与未来职业有关的种种幻想,观察儿童的身体姿态和肢体动作及其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虽然这些方法前面均已讨论,但是有必要再次强调一下出生顺序的重要性,因为个体的出生顺序与其日后的教育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说到出生顺序的重要性,我们知道,长子一度是家庭里关注的焦点,拥有绝对的优势,只是后来丧失了这种地位,从而失去了这种优势。与其不同的是,其他孩子的心态比较稳定,这完全是由他们不是长子这一事实所决定的。

我们发现,长子中间普遍流行一种保守的观念。在他们看来,掌权者应该永远掌权。就他们而言,失去权力完全是一场意外,他们对权力始终都非常憧憬。

次子的境况则完全不同。他们从来都不是家庭里的焦点,前面始终有一个榜样,他们总想追上这个榜样。虽然不承认权力,但是,他们却希望风水轮流转。就像在比赛中一样,他们总有一种向前的冲动。不难看出,他们一举一动完全是为了追上前面的目标。他们总想改变科学规律和自然法则,他们是真正的“革命家”。这里的“革命”与政治无关,而是体现在其对待社交和同伴的态度上。《圣经》中雅各和以扫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老幺出生时其他孩子都已经长大,那么,老幺的处境就会跟老大一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老幺在家庭中的地位是相当有趣的。所谓“老幺”,当然意味着他永远是家里最年幼的孩子,再也不会有“后来人”。这样的孩子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他们永远不会被谁取代。次子的地位可能会受到动摇,就像长子的悲剧一样。然而,老幺永远不可能遭遇同样的情况,因此,处境最为优越。我们发现,在同等条件下,老幺的发展往往最好。他与次子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也是精力充沛、劲头十足,一心要超过哥哥姐姐,而且,他的身旁永远都不缺榜样。但是,他通常会选择一条与其他家庭成员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如果家人都是科研人员,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音乐家或者商人;如果家人都是商人,他很有可能成为诗人。总之,他一定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由于独辟蹊径比与家人同台竞技来得容易,所以,他会选择不同的领域,这显然说明他缺乏勇气。假如他勇气十足,一定会在同一擂台与人一决雌雄。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个体出生顺序所做的预测只代表一种倾向,而非必然结果。一方面,如果长子非常聪明,那么,其地位根本不会受到次子的威胁,因而也就不会遭遇什么悲剧了。这样的孩子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其母亲有可能会把他的兴趣推广到其他孩子身上,包括新出生的婴儿。另一方面,如果长子十分强大,无法征服,那么,次子的处境就更加艰难了,他可能会因此成为问题儿童,或会因此丧失勇气和希望,从而沦落到最糟糕的境地。众所周知,在比赛中,最为重要的是获胜的希望。希望一旦破灭,一切也就结束了。

独生子女也有独生子女的悲剧,因为在整个童年时期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其生活目标也就是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们不按常理出牌,一切以自己的生活风格为准绳。

在女孩众多的家庭里,作为唯一的男孩处境非常困难,这的确构成了一大难题。普遍认为,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男孩女里女气,不过,这种看法着实有些夸张。毕竟我们都是由女性养育成人的。然而,在这样一个以女性为主的家庭中成长确实要面临不少问题。走进一间房子,马上可以断定这个家庭是男孩多还是女孩多,而依据就是家具的陈列情况、房间的安静程度以及物品的存放秩序。如果家里的男孩多,那么,破损的东西就会多;如果家里的女孩多,那么,房间就会干净得多。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男孩往往会努力让自己显得更有男子雄风,且会极力夸大性格中的男性特征,否则,他真的可能会像家里的姐妹一样阴柔有余、阳刚不足。总之,这类男孩要么非常温和,要么十分狂野,而后者其实是在努力证明并强调自己的男性身份。

而在男孩众多的家庭里,作为唯一的女孩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她可能非常文静,处处散发着女性的柔美;也可能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假小子,男孩做啥她做啥。就本案例而言,女孩的自卑感非常明显,因为她处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当中。之所以自卑,就在于她是这个环境当中“唯一”一个女流之辈,而“唯一”二字就是自卑情结最好的诠释。为了补偿这种自卑情结,她在衣着打扮上竭力模仿男性。如此一来,成年之后,她可能会像男性一样处理两性关系。

在结束本章之前,我们再来谈谈一种特殊情况,即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是男孩,第二个孩子是女孩。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孩子之间始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女孩不得不奋力拼搏,这不仅因为她是第二个孩子,而且还因为她是一个女孩。她刻苦努力、积极进取,最终成为第二个孩子中出类拔萃的一批人。这样的女孩精力充沛、独立自主,方方面面都直逼男孩。众所周知,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女孩都比男孩发育得早。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往往要比同龄男孩成熟得多。男孩看到了这一点,却不知所以。因此,他们感到自卑,想要放弃。他们不再进步,甚至开始逃避。有时他们在艺术中寻求庇护,有时则会变得神经兮兮、胡作非为,甚至痴痴狂狂,完全无力与女孩同台竞争。

即便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观念,上述问题也很难得到妥善解决。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男孩知道,他的妹妹之所以优秀,是她付出得更多,而且在此期间找到了更好的办法。当然,我们还可以尽力引导兄妹两人进军不同的领域,从而减少彼此之间的竞争。

(1)十九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