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医治受伤的童年
应该怎样教育孩子?这应该是当前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了。在这个问题上,个体心理学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目的都在于培养个体的个性、引导其健康发展。正因如此,心理科学为良好的教育方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从广义上讲,我们不妨把所有教育都看成是专注生活艺术的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先从基础谈起。教育最普遍的原则是必须与个体日后的生活目标相一致,这就意味着,教育必须与民族理想相一致。如果儿童教育不能着眼于民族理想,那么,他们在长大以后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可能难以融入社会。
诚然,民族理想是会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可能来得很突然,比如,革命带来的急变;这种变化也可能来得很缓慢,即由量变到质变。无论如何,这都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必须胸怀远大的理想。这是一种永恒的理想,能让个体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及时适应新的环境。
学校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凭借自身的实力使民族理想在学校教育中得以体现。目前,政府还无法介入父母之中或者家庭之中,但是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往往对学校教育实施监督。
从历史上看,不同时期的教育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理想。欧洲的学校起初是为贵族家庭设立的,它强调的是贵族精神,只有贵族子女才能在那里接受教育。后来,教会接管了学校,贵族学校变成了宗教学校,所有教师均由牧师来担任。再后来,全民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增长,学校里出现了更多的科目,也需要更多的教师,而这一需求教会实难满足,于是,许许多多的非神职人员开始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直到近代以前,教师大都是兼职的。除了授课以外,他们还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如制鞋、裁缝等。显然,他们的教育模式就是棍棒式教育。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妥善解决。
欧洲的现代教育始于裴斯泰洛齐(1)时代。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位发现除了棍棒之外还有其他教育方法的教师。
裴斯泰洛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让人们明白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方法,任何一个孩子(智障儿童例外)都可以学会阅读、书写、唱歌以及运算。教育方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断言自己找到了最好的方法。然而,只要我们一直在探索更新更好的方法,就是正确之道。
回顾欧洲学校的发展史,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方法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对具备读、写、运算能力的工人需求大增,对无须时常指导能够独当一面的工人更是大加欢迎。当时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号:“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如今,实行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必须上学。这种变化源于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反映这种经济生活条件的社会理想。
从前,在欧洲,只有贵族才有影响力,而社会只需要官员和劳工两种人。只有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才需要去接受良好的教育,其余的人根本不用上学。这种教育体制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理想。如今,随着民族理想的改变,教育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当今的学校里,孩子们再也不用把手放在膝盖上,一动不动安静地坐着;在当今的学校里,孩子们是老师的朋友,他们不再受到权威的压制,不需要违心服从,而是可以独立成长。在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这样的学校自然是越来越多,因为学校的发展总是与国家的理想相一致,而这些理想也都具体体现在政府的法规当中。
教育制度与社会理想、民族理想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众所周知,这种联系来自它们的起源和组织形式。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联系为学校带来了一种优势。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家庭相比,学校更容易引导孩子适应主流社会,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更接近国家的要求,更独立于孩子的好恶之外。学校从来不会纵容孩子,学校的态度更加超然。
家庭里也并非时时刻刻都充斥着社会理想。在家庭里,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传统观念。只有当父母自身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只有当他们懂得教育的目标必须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社会才能进步。只有当父母对这些道理心知肚明,孩子才能受到正确的教育,才能为上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一点跟上学一模一样,因为上学的目的就是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所以,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这才是孩子发展的理想状态,而在此过程中,学校则是引导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桥梁。
前面的讨论告诉我们,个体在家庭中的生活风格四五岁以后就定型了,很难直接改变,这一事实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不应该是一味地批评和惩罚,而应该是尽力去塑造、培养和发展儿童的社会兴趣;不应该把压制和审查作为手段,而应该尽力理解和解决儿童的个人问题。
当然,鉴于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的紧密联系,想让父母为了社会理想去教育孩子实属不易。父母教育孩子往往是出于自身利益,这就为孩子日后可能遇到问题埋下祸根。这样的孩子注定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在其入学时就已经出现了,在其步入社会之后将会变得更加严峻。
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父母进行教育。然而,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不可能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成年人。即便他们愿意合作,也会发现,他们对宏大理想毫无兴趣。他们墨守成规,对宏大理想不闻不问。
既然父母这里“此路不通”,唯一的办法就是另辟蹊径,而学校就是最好的切入点。首先,学校里聚集了大量的孩子;其次,孩子生活风格上存在的问题在学校里更容易暴露出来;再次,学校里的教师应该更加了解孩子的问题。
正常的孩子不需要我们操心,所以也就不需要去干预。对于发育完全、善于社交的孩子,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尽情放飞自我。应该让他们去走自己的路,应该相信他们能够找到积极的人生目标,培养自己的优越感。由于这种优越感源自积极的人生,因此与优越情结完全是两码事。
另外,就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以及罪犯而言,他们的优越感或自卑感全都源于消极的生活。为了弥补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他们往往会在外人面前表现出一种优越情结。前面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卑感。然而,只有当这种感觉异常严重,致使个体选择消极的人生时,自卑感才会变成自卑情结。
这些与自卑或优越有关的问题都源于儿童入学前的家庭生活,因为儿童的生活风格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为了与成人的生活风格区别开来,我们姑且把儿童的生活风格称为原型。原型就是一枚尚未成熟的果子。如果这枚青涩的果子遇到了问题(比如,生了虫子),那么,果子越成熟,虫子就越大。
我们发现,所谓的虫子或者问题往往源于某个缺损的器官,而由缺损器官带来的困难恰恰成了自卑感的根源。这里,需要记住的是,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缺损的器官本身,而在于其引发的社会适应不良现象。所以,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通过教育,可以引导个体去适应社会。那样的话,其生理缺陷甚至会变成一种财富。研究发现,生理缺陷可能会在个体心里激发出某种强烈的兴趣,稍加引导,便会对其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只要这种兴趣是积极的、向上的,那么,它对个体来说则意义更为重大。
然而,所有这些都取决于有生理缺陷的个体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所以,如果一个孩子特别关注视觉或者听觉,那么老师就要注意培养其对于其他感官的兴趣,否则难免会成为同学中的另类。
我们知道,左撇子儿童小时候都显得笨手笨脚。人们通常很少注意到孩子是左撇子,因而也就很少意识到左撇子正是他们显得笨拙的原因。因为是左撇子,他们成了家庭中的另类。调查发现,这些孩子要么争强好胜(这算好的一面),要么焦躁消沉。“问题儿童”入学之后,有的戴鸡佩豚、好勇斗狠,有的情绪低落、狂躁懦弱。
除了残疾儿童以外,娇生惯养的孩子入学以后也会遇到问题。由于学校是分年级的,这就意味着谁也不可能永远成为“焦点人物”。诚然,某个温柔善良的老师偏爱某个学生的情况时有发生。然而,随着孩子从低年级升入高年级,这种偏爱也就不复存在了。而在成人社会中,这种情况就更为突出了,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谁也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一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所有问题儿童都具有某类特征。他们无法很好地面对生活问题;他们野心勃勃,不惜为了自己去打压别人;他们争强好斗,四处树敌。这样的人一般都胆小懦弱,对社会问题兴趣全无,童年时的娇生惯养并没有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此外,上述儿童往往显得谨小慎微、犹豫不决;面对问题,总是拖延逃避,乃至放弃;他们分不清轻重缓急,最终总是一事无成。
与家庭相比,问题儿童的这些特征在学校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学校就像一块试验田,孩子能否适应社会、能否面对问题,一试便知。错误的生活风格在家庭中也许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学校里则会暴露无遗。
无论是娇生惯养的孩子,还是先天残疾的孩子,问题儿童都希望生活中的问题能自生自灭,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夺去了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然而在学校里,可以通过控制难易程度,让他们逐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学校才真正成为教书育人之所,而非填鸭灌输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