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改变别人的人是什么心理 > 除了不撞南墙不回头外您还可以考虑这7条建议(第2页)

除了不撞南墙不回头外您还可以考虑这7条建议(第2页)

您的评价是会改变的。您或许听说过这样的事情,您的一位胆怯的女同事,在之前的单位曾遭受过欺凌,因此她并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在您对您的岳父的家世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您突然就能够理解他为什么如此嚣张跋扈了。您没必要因此就认为某个行为是不好的,但您可以将这个行为进行归类,然后冷静地去应对它。在您批评对方之前,您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先对自己提出一些问题:

1。我所掌握的事实,真的足够支撑我给出最后的判断吗?

2。我是否公开地、不带任何责备地询问过?

3。我是真的为了对方“更好”,还是更愿意去讲道理?

建议3:企鹅策略

我会因为一只企鹅不会爬树而责怪它吗?

埃卡特·冯·赫希豪森(EHirs)的个人网站里有一则“企鹅的故事”曾如此告诫世人:“如果你生而为一只企鹅,那么就算给你做七年的心理治疗你也成不了一只长颈鹿”。这则故事真正值得一读之处是赫希豪森一次去动物园的经历:在岩石上的企鹅显得笨拙无比,就像是造物主的一大败笔。然而一旦企鹅跳入水中,它的优美与敏捷便显现了出来。在企鹅自己的主场,企鹅的形象美得让人惊叹不已。赫希豪森是想借此鼓励他的读者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强项——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场,而不是一直埋怨自己的那些弱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常常和自己的弱点或者脾气过不去,我们之中还有许多人喜欢指责别人的这些特点(或是别人的观点)。上次您对别人说:“别总是这么……(胆小果断草率不小心轻信等)了!”是什么时候?往往那些被人诟病的特点都是根植于性格深处的,还有一部分是受基因影响的。如果我们声讨一位性格腼腆且内向的人:“和你待在一起真是什么事都干得不痛快!你怎么就不能合群一点儿呢?”,那我们可就真的和那些给企鹅出谋划策、指望它们能真爬上树的人一样“聪明机智”了。请您不要总是急急忙忙地就去对他人做出评价。在您恼怒或者说三道四之前,请您先反省下自己:

1。为什么其他人要这么做?

2。这件事为什么会影响我?

3。我刚才这么做公正吗?

还有,lastbut:

4。我刚才想去批评的这种性格特点是不是也会有其好的一面呢?

我们常常忽略了一点,几乎每个性格特点以及差不多所有的爱好都有其好的一面。内向的朋友会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即使其他人已经不抱有期望,性格果敢的同事也能够成功地去争取员工权益;虔诚的邻居十分乐于助人。在您生气和做出判断之前,请您再仔细回忆回忆那些好的一面。

我们的愤怒表露出了很多自我

您甚至可以再深入一步:有的人轻而易举地就让您烦躁不已,那您又能从这样的人身上学到什么呢?有的时候,我们的愤怒之中也藏着一份嫉妒:有的时候我们生气是因为别人表现出了一些我们自己不信任或是不允许的东西——比如约定的时间松缓一点儿、不那么紧凑,有什么想法就立刻脱口而出,或者是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我们生气是因为我们在别人的身上发现了(可能的)缺点,这些缺点我们本身也在尽力克服:那么如果我们自己去克服这些缺点都要这么费劲,那凭什么还要期待别人也能够办到呢?

这究竟是为何呢?也许这样是讲得通,但也教会我们如何对自己更加宽容、更加关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好友A对好友B的做法十分不满,因为B在她的生日邀请函上要求每位客人自备零食小吃,她只提供汤和饮料。“而且这些汤她都是从餐饮公司订的,并不是她自己做的!”好友A愤慨道。好友A会在她的生日之前就终日埋在厨房里准备,因为在她的世界观里,只有“自制的”才称得上是珍贵的。现在谁做得“正确”呢?——A还是B?这可能只是个人口味的问题吧。与其对着B怄气,A其实可以想到的是,如果她能够简化一下准备过程,她也能更大程度地享受聚会的乐趣。而且她很可能会问自己:为什么想请人帮个忙会这么困难?

建议4:积极的焦点

我特别欣赏你的地方寻找交叉路口

1998年,阿伦斯巴赫舆论研究所就曾对2000名16岁以上的人进行了问卷:“您觉得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所有人都共同拥有,而且还把所有人都联系在一起的?”

您会对此作何回答:“是的”“不是的”还是“我不知道”?或许您在继续往下读之前,得先好好地琢磨琢磨了。

这个问卷的结果有点儿出乎人的意料。尽管有59%的受访者认为确实存在这样一个共性,但是差不多有五分之一的受访者对这此还不确定,还有20%否认了这个问题。

我们像着了魔一样地去关注差异的存在

我为什么要跟您说这个呢?这个问卷调查的结果所显示的是,在我们的认知当中,我们对于差异或者分歧到底能够有多么集中。人们并无共同点这个信念又是如何得来的呢?自从我们的基因组被解析以来,我们就知道,所有人的遗传物质的相似程度高达99%。我们的生物学构成基本都是吻合的,我们拥有完全相似的感受和需求,还有赖以生存的条件。大部分的面部表情还有手势在国际上都是通用的。无论是北极居民还是沙漠游牧民族,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大多数时候一眼就能看出。但我们似乎觉得这种共性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我们的注意力却被一些差异魔法般地牢牢抓住,无论这些差异多么不起眼。

如果有一个人在开会的时候穿着黄色的条纹袜,这之后可能就会成为别人的谈资,就和学生时代,某人穿了一件“不入流”的衣服,因而与校园里占主导的穿衣风格格格不入是一个道理。虽说我们99%的基因都是相同的,但仍旧无法阻止“外来”肤色的人在一个单一民族社会里惹人注目。生物学家能够有把握去判断,这一切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原始的程序。也就是说,我们会把外来的与不寻常的人或事物视为潜在的威胁,所以就会对此瞧得更为仔细一些。而熟悉与习惯的事物并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它们被视为无害的。然而,起决定性因素的可不是对差异的认知,而是对差异的评价。我们应该把他人当作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去看待,还是应该盲人摸象、随波逐流?若果真如此,那么肤色不同的邻居首先便会被怀疑,还有穿孔又文身的学徒工,可能从学徒生涯一开始就会施以偏见吧。

只有评价才使得差异变成了困扰

无论是在私人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生涯中,人们都特别爱和一些极其细微的差别过不去,这一点是让我十分惊讶的。就比如说在一家企业里面,大家都会在一些十分重要的问题上意见一致,但是总会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在前面我们就说了,“年轻人”比“年纪大的人”更偏爱其他的一些营销渠道,而且对社交媒体尤为感兴趣。我与曾经的好友卡佳之间破碎的友谊也是这样的,这些我在引言部分就已经描述过了,我们这样一艘航行多年的友谊的小船,突然就翻了,但其实在这段友谊里面我们存在着相当多的共同点。20年的友谊,怎么(感觉)一瞬间就结束了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其中一个人决定离开两人共同生活的家乡吗?主观臆断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如此这般能耐:年轻人怎么就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对市场的敏锐度就一定比我们这些老家伙要高呢?或者:为何内尔就为了搬家到一座新的城市而牺牲掉我们多年的感情呢?

也可以说:为何卡佳就不能替我高兴呢?

通过这番理解,原来无害的差异性便演变成了对个人的伤害。开诚布公地来谈论它或许可以起到帮助(见建议2。。意识到所有差异之中的共同点有多么显著也能够起到帮助。没错,我们在某些问题上做不到求同存异,而且也许永远不会如此。但是,就这样忘记这些差异之间所有的关联真的值得吗?我们难道就不能多强调和重视一下共同之处,而不要总是把分歧摆在中心位置吗?

我们在我们并不能达成统一的这件事上达成了统一

过度关注差异性将会使得友谊终止,家庭破碎。有的父母会记恨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因为他们不愿意去接手家族企业。还有的子女多年之后仍旧会抱怨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当年没有资助自己的学业。像这一类问题可能我们永远无法达成统一。Sowhat?英语里面有这一样一句箴言:“Weagreetodisagree”——我们在我们并不能达成统一的这件事上达成了统一。这句话体现出的是一份镇定自若,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这一切都超越了差异性。而且这可能是一段具有建设性的关系的良好开端。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