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改变别人真的是好事吗辩论 > 动机 我们的情绪驱动力(第2页)

动机 我们的情绪驱动力(第2页)

……当您所面临的情况和任务对您而言特别轻松时,

……当您比身边其他人更轻易地去完成某件事时,

……当您自发并且十分投入地去接受某个任务,而不必积极地去“激励”自己(因为您自动就充满了干劲)。

如果您热诚而不失欢乐地完成了某件事情,那么这极有可能是您与一种或者多种动机的步调具有一致性,动机会自动给您输入您所需的行动力。

您也有其他一些选择……

……何时您会因所面临的情况而感到担心或不适,

……何时您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暴怒,

……何时您会和某个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争吵,

……何时您会因所面临的情况而感到十分吃力,

……何时您会逃避一些情况,尽管您很清楚您应该是能够处理好的。

如果您需要高强度的自律与意志力去解决或者“忍受”某件事情,这就表明您在处理这件事时采用的动机是与您息息相关的,确切地说是影响深远的。

这对于我们的日常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您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动机状态了如指掌,那么您就可以更加轻松地去面对迄今为止那些令您不悦的行为方式:他人也并不想把您给激怒,他人只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动机来行事罢了。我们的各种行为源自我们性格的更深层次,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轻易变化的。同时,您应该鼓励将这种认知更多地用于照顾自己:假使您洞悉您自己的各种动机,您就能够更加清晰地去描述自己需求,寻求理解或者做出让步。再回头看装宜家书架的那两个人,这就意味着:数螺丝的那个人可以提前十五分钟开始,而那个较为变通的人就可以在一旁安安静静地喝着咖啡等。

“智能”到底指的是什么?

除了动机,各种不同类型的智能也可以归属为基因锚定的性格特征。“智能”不再仅仅局限于衡量逻辑-数学思维和语言-分析能力,还可以用来描述其他能够让人战胜各种挑战的天赋,而这一发现我们得归功于哈佛大学的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ardner)。这些智能包括:

●音乐智能(擅长音乐鉴赏,音调与音质识别,谱曲)

●空间智能(擅长空间关联认知,复杂物体的空间想象)

●身体运动智能(擅长肢体协调能力,具有运动天赋以及擅长摆弄物件)

●自我认知智能(了解自身存在的优缺点,很会处理个人感受以及控制自己的脾气)

●人际智能(对他人的动机和情绪十分敏锐,对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十分在意)

●自然认知智能(擅长观察大自然,对生物进行分类并认识到内在关联)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不要仅仅认为数学和语言天才才是“智能”的体现。难道莫扎特就没爱因斯坦聪明吗?这个问题本身就十分荒谬。那该如何看待在音乐课上大放异彩,却痛恨数学的孩子呢?似乎很多家长都偏向于相反的那种情况,因此课后补习的老师们总是尽其所能地去帮助孩子们去克服数学上的弱点。考虑到要完成基本的年度教学目标,所以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但要是认为孩子必须改变自己,理所应当地去学习算术而不是音乐,这就很令人厌恶了。或者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的父母会让孩子接手自己的公司,尽管他们有着超凡空间想象力的孩子梦寐以求的职业是建筑师,而且他们自制的硬纸板模型甚至让如今所有人都为之惊叹。顺便提一句,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针对空间想象能力或者自我认知智能的课后辅导,这也印证了在我们社会中我们对不同智能价值高低的推断。

在《我是如何成为了一名作家,以及人们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篇短文里,现如今最成功的同时也是我最喜爱的推理小说家之一的内尔·诺伊豪斯(NeleNeuhaus)曾详细描述了她的作家生涯。她娓娓道来,这几十年来,她是如何去构思各种故事,并把自己写出的小说全都束之高阁,在此期间,她还日复一日地在她丈夫的肉品加工厂里帮忙。正如大多数人的处境一样,她的丈夫摇着头称她的写作为“糟蹋时间”,即使多年之后也没能给予她丝毫理解。内尔·诺伊豪斯的坚持不懈终究有所回报:她以自出版的形式发表了《陶努斯推理小说》,其印刷次数超过了四位数后,终于引起了出版商的注意。在此期间,她通过这种“糟蹋时间”的方式所挣得的钱已经比她前夫(此时二人已离婚)的肉品加工厂多得多。我为何要讲她的故事呢?因为我能够清晰地想象到这个和我同名的女人一定是经常听见:她该改改了,不要再继续写作了,还是做点儿“有意义的”吧和一些类似的话。现如今她赢得了我们的赞赏,而且她前夫的结局不怎么好。但是,假如是您自己的女儿、妻子或者姊妹在写作方面展现出了如此绚丽多彩的天赋呢?假如一个人能够尽情地去施展他的才华,同时还很幸运地没有抱怨的声音不绝于耳,那么即使最后结局并不那么美满且没能取得任何经济收益,难道不也是十分有意义吗?对了,您可以在内尔·诺伊豪斯的个人网站里找到她的自传。

图3:以俄罗斯套娃模型来描述的性格的不同层面

再说回我们复杂的性格构成。图3以一种极为简单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行为对我们产生的(外部)影响背后隐藏着什么:我们所面对的人的动机和价值观,除此之外还有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日常、习惯)。我们如何去指导我们自身行为也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动机、价值观和行为偏好。同时,如果我想要真正地去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我必须得从外到内地去渗透:我并不是直接地去感受他人带来的影响。行为我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来了解,但价值观我得去询问(“关于……对你而言什么最重要”),动机却是最难来诠释的。有些提问方式对此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比如“你的喜悦之情出自何处?”或者“应该如何来安排一个周日或者工作任务才会使你真的感到快乐?”也行。

为何正确地指导行为是如此之困难

同一种行为可以有着完全不同的动机,确切地说,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动机而引发的。如此看来,随之而来的误解与冲突并不是什么奇怪事。例如,如果一位朋友很少有时间陪我们,因为他她绝大部分空闲时间都花在了网球和排球上面,那么“好动”(追求躯体的运动)可能就是诱发这一行为的主要动机。但也有可能他她在制霸动机的驱使下更愿意去在运动场上与人一较高下,而并非是与我们共度良宵——他们仅仅是对此更感兴趣罢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她不喜欢我们。或者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这个人在体育场上能够得到他她在职场上所无法收获的(外界)认可,但是这种认可恰恰又是在情感上对他她而言极其重要的。与其相信那些看起来似乎无懈可击的假设,先问问对方似乎显得更加明智。在接下来的章节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价值与行为模式是怎么一回事。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