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三毛流浪的时候还会遇到谁 > 稻草人的天使(第2页)

稻草人的天使(第2页)

三毛在《永恒的母亲》一文中,用“茫然”来形容儿时对母亲的印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母亲二十岁生下第一个孩子,二十三岁生下二女儿三毛,三年后从重庆迁居南京,到全家踏上台湾岛的时候,缪女士还不到三十岁。在成长的岁月里,母亲给了三毛宽厚的爱,“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2)

在重庆经历过一轮轮轰炸,母亲太清楚生存的艰难。在前途未卜的年代,她不得不丢掉了少女的骄矜,把最好的青春消磨成烟火气。但这分烟火气并没有消磨掉。后来,即便得了癌症,母亲也始终是从容的。

陈田心回忆母亲:“这不是普通人可以忍受的病,但她都笑嘻嘻的,所以她在情绪上从不给我们压力,她有个很欢乐的个性。”对于子女的教育,始终“以爱治天下”,“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3)。

在荷西去世后,三毛的很多决定都会考虑父母的期盼和惦念,她始终不是孤身一人,即便内心那样空寂。

三毛自称“江洋大盗”,本是空洞的稻草人,要从身边的人那里“偷”来一些能充实自己的东西:

父母“为人方正本分,对自己刻苦、谨严,对旁人宽厚怜悯,做事情负责认真,对子女鞠躬尽瘁,不说人长短,不自夸骄傲,不自卑,不自怜,积债不会讨,付钱一向多付”,却不合时宜;姐姐“温柔敦厚,念书有耐性,对人有礼貌,冬天骑车上学不叫冷,高中住校吃大锅饭不翻胃,两只瘦手指,指甲油不会涂,弹钢琴、拉小提琴却总也不厌”,却是个不懂得享受青春的“傻瓜”;大弟弟“仁心仁术,节俭实在”,却是个傻大胆的“纸老虎”;小弟弟“操守、品格、性情、学识,样样不缺,外表相貌堂堂,内心方方正正”,却走上了淡泊质朴的“歧途”(4)……

三毛是多情的,不仅在爱情上,在亲人与朋友之间,她也爱得浓烈,爱得深厚。

多年后,谈到这个女儿,陈嗣庆感慨万千:“在她二十岁以前,无论健康、脾气、观念、敏感、任性和自弃,都是少见的。在她少年的时候,她的母亲和我这个做父亲的,可以说,因为家中有这样一个刚烈孩子,过的是心灵上倍受欺凌的苦日子。那些年她常常要出事,使得我们日日夜夜生活在恐惧里。”(5)其实,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三毛不会走歪路,只会走上那条遵循初心、挑战世俗的殊途。

传统教育习惯于设定条条框框,要求一切都必须在规定的框架内,否则就不可称为“真善美”。没达到标准,便是“无术”。但艺术恰恰是不应该被约束的。

小学时因为画不像被惩罚,中学时又被要求“照着画”,按“规矩”来。这样的教育,这样的标准,严重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不仅如此,学校非让她计算那些枯燥的算式。三毛说自己那时候是“恨”的,追求逼真可以拍照片,搞不清数量就把鸡兔分开关,不清楚为什么要拿这些诡异的题来折磨小孩子,让世界简单一点不好吗?

二堂哥懋良在高中时,喜欢上音乐,不愿再读普通的学校,而要学习专业的音乐作曲。他当着叔叔——三毛父亲的面,将学生证撕掉,以表决心。大人们再忧虑也只能顺着他,于是三毛后来的“逃离”学校,便有了榜样。

在美好的艺术面前,灵魂的震**是不可言说的。三毛的一生所爱,不仅仅是绘画,不仅仅是音乐,不仅仅是文学,更是艺术本身带来的那种想象与自由,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对灵魂的唤醒和拯救。

什么是美呢?是宝玉拜别,还是黄昏余晖里微笑的画中人?美的表达方式太多,美的展现标准太繁杂。被医生确定为接近“低能儿”的三毛,告别学校教育,与执拗的二哥、姐姐一样,决心寻找心中所爱,坚定地追逐真正的美。

休学在家的三毛并没有横生暴戾,“从没有对家人大声过”,父母也没有对她有过什么指责。姐姐说,三毛“十二三岁头发就白了”(6),这样与众不同的孩子,自然也需要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对待。父母的耐心和宽容,十分难得,这是三毛一生中莫大的幸运。

(1) 引自《孤独的长跑者》,收录于三毛作品集《闹学记》,三毛著,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2) 引自《永恒的母亲》,收录于三毛作品集《我的快乐天堂》,三毛著,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3) 引自《三毛1943—1991》,师永刚、陈文芬、沙林编著,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

(4) 引自《江洋大盗》,收录于三毛作品集《稻草人手记》,三毛著,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5) 引自《女儿》,收录于三毛作品集《倾城》,陈嗣庆著,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6) 引自《三毛1943—1991》,师永刚、陈文芬、沙林编著,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