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成交力电子书免费阅读 > 和阿里巴巴学习如何培养金牌销售(第1页)

和阿里巴巴学习如何培养金牌销售(第1页)

和阿里巴巴学习如何培养金牌销售

2000年左右,阿里巴巴还不是现在的互联网巨头,融资来的2500万美元快花完了。

但是有一款产品,在销售团队的大力推动之下产生了巨量的现金流,救回了阿里巴巴。不仅如此,后来阿里巴巴B2B(1)公司上市的时候有十几亿美元的融资,又为淘宝等B2C(2)业务的发展储备了充足的资本。

它就是阿里巴巴的B2B产品“中国供应商”,帮助中国的中小企业在互联网上获得国外的客户订单,最早的定价是3万元一年。

不仅如此,阿里巴巴还涌现出了一批干嘉伟、贺学友、陈国环、程维等后来在互联网领域响当当的人物,这些人都有“中国供应商”产品的销售经历。

我真的想跟阿里巴巴学习,不仅想学他们如何把这些非科班出身的“菜鸟”培养成顶级销售的方法论,更想学习的是他们如何通过价值观、培训体系、激励体系等培养出一批真正的人才,实现“良将如潮”。

通过学习阿里巴巴的经验,我发现,很多公司在创业初期都是销售驱动的:只有销售带来了足够多的现金流,这个公司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就会走向运营驱动,通过精细化的运营来提高客户服务的体验和公司的收入。

阿里巴巴和滴滴打车的崛起都证明了这一过程的必要性。

●●

阿里巴巴最早的一批金牌销售,都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学习他们的风格,对我们的销售会有一些启发。

早期销售冠军干嘉伟的“顾问式销售”。

阿里巴巴的早期销售冠军干嘉伟,他做过搬运工,也做过生意。他的销售特点是,采用利他的顾问式销售。通过对自己早期成绩的复盘,他发现之所以一开始成交很困难,就是因为自己的心态有问题。

“到客户那里一心只想尽快签单拿提成,根本不是为了帮助客户,客户就不愿意去跟你签单。”

他意识到销售就是创造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替客户考虑,看对方是否更适合8万元的方案。如果客户没有特别的需求,干嘉伟就会给他推荐1。8万元的标准版。当干嘉伟在永康签了一个客户之后,那个客户开始陆续地给他转介绍。

心态改变带来的是业绩的突飞猛进,从2001年1月开始,干嘉伟7个月内拿下了6个全国销售冠军。

法官出身的陈国环,卖的是对于趋势的洞察。

陈国环加入阿里巴巴本来是为了赚研究生的学费,所以他定了一个月入4万元的目标,然后再进行分解。

通过请教他人,陈国环发现,当顶级销售最重要的是客户积累,然后他定的策略是“高拜访频次+密集回访”。因为有的时候销售员隔半个月才回访一次潜在客户,客户已经把你上次讲的东西都给忘了。

不仅如此,陈国环的气场还特别足,他每次见客户,聊的不是产品,而是趋势和客户的问题。

当时正值注塑机产业链升级的大背景。有一次,陈国环去见宁波海太机械的创始人,直接问的就是:“夏总,为什么我们的产品这么差?原因是在于设备的转速不够,只有4000—5000转。”同时,他会告诉客户:“德国的注塑机转速已经达到了15000转。”

客户在他的引导之下,得到一个结论——“行业要改革,他们肩负着提升中国产品品质的伟大使命”。想要提升产品品质,就要整合全球资源,而阿里巴巴就可以帮他们去做全球化贸易。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