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保证透析成功的训练计划
3。3。1 七天行动1:置之死地而后生
要想读懂英文原著,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执行一项七天行动,即连续七天阅读原著,每天阅读的词数约一万个。如果你读的是32开的纸质英文原著,为了方便操作,也可以规定每天读40页,坚持七天。电子版由于阅读器屏幕大小不一,每页的内容多少也不同,请自行制订相应的阅读计划。
将这七天的行动坚持下来的人提高英语水平的成功率极高,完成不了的人失败率极高。这是因为,读原著类似于骑自行车或游泳,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门槛。对于少数人来说,这可能是一道鸿沟——你问问怕水的人怎样学游泳,就明白了。而一旦上手之后,读英文原著就很自然地成了你的一项技能,就像骑自行车和游泳的能力一样很难退化。因此,开始读的时候一定要强化训练并努力坚持。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方法绝对不是好方法,因为普通人没有超常的毅力。所以,背词典、背《新概念英语》之类的方法都是容易让人坚持不下去的笨方法。透析则不然,七天之后,你将被原著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深深地吸引,驶入读英文原著的快车道,不用刻意坚持也能持续。
一位爱好英语的女生对透析法跃跃欲试,认为读英文书一定要坚持下去,每天都要读2~3页——这简直是荒谬!按照这样的进度,她可能很难读完18esoftheMadisonty。按照日均三页的速度,理论上她可在两个月内完成,但实际上士气决定成败。对于从未读过英文原著的菜鸟来说,不能一鼓作气就很容易半途而废。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在保证每天阅读词数约一万的前提下,把前七天坚持下来。
读完第一天的40页对菜鸟而言,也许颇为困难。下面就为大家设想一个很有可能发生的场景。翻开原著,不少生词、似懂非懂的词让你心里痒痒的,你会忍不住想多查几个。这时,你要切记“隔一个生词查一个”的原则。开始透析时,你会烦躁,甚至有要崩溃的感觉,这时,你可以想象自己进入作者笔下的世界,比如经典“英文菜鸟”读物“纳尼亚传奇”系列的魔幻童话世界。
也许你花了一个小时才读完10页,好吧,那就休息休息。这时,你可以感受一下这10页原著的篇幅,合起来可比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好几篇课文加起来都多了。10页过后,作者开篇要介绍的背景基本就介绍完了,情节逐步开始推进,你会慢慢觉得故事有意思了。
可是,你来到人世间上这么些年,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英文阅读量,对长篇幅的英文文字仍旧不习惯,所以第二个10页再花去你一个小时是再正常不过的。等到好不容易读完20页时,你也许需要长歇了,那就先睡上一觉吧!醒来的时候,也许太阳已经偏西。而这一天你得面对的琐碎事情还真不少,除了读英文原著,你还要忙这忙那,因此一直到吃完晚饭才有空重新拿起书。你一下子紧张起来:白天过去了,可是还有一半任务没完成呢!
华灯初上,客厅传来黄金档电视节目播放的声音,而你正在阅读英文原著的第21页。往常这个时候,你正在看电视,或者和家人、朋友聊天。现在,你的注意力有点儿不集中,不容易锁定在英文原著的情节上了。有些句子读了一遍不明白,再读一遍还不行,你只好倒回到下午读过的前面两段重新读,这才总算能够接上茬了。这时,“50%自适应查词”的核心操作能将你固定在透析的轨道上,一段又一段地向“终点”滑行。面对干扰你的杂念和**,你可以规定自己必须看完一页纸质书或者一屏幕电子书之后才能上厕所、看微信或微博的信息等。
第四个10页才是真正考验你意志力的时候,为了自己英语的“重生”,你要坚持住!时钟的指针将你带入夜的深处,周围的喧嚣已然消退,只剩你一个人奋勇前行。“攻克”英文原著的征程也不是孤独的,至少还有电子词典为你保驾护航。这时,你和睡意展开了终极搏斗,无论如何都要提起精神。无论读到多晚,都必须完成任务,切忌“明天再说”。前七天是最凶险的,其中任何一天不能完成任务,都会导致士气土崩瓦解——“我昨天完不成,今天更加够呛”。于是,你把英文原著“捡起来”的动机会迅速弱化,你的英语将会“永不超生”。毕竟几页书还不算多,你不用熬到很晚就可以倒头睡了,请一定提起精神完成阅读任务。
3。3。2 七天行动2:欲速则不达
第二天醒来,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上的电子词典,把近七天内“入账”的生词过一遍,看看是否能想起中文意思。之后,你就可以继续透析的征程了。也许你昨天花了四个小时,难免要抱怨一天读40页太累了。
有人提出,“阅读必须加快速度”,还有人说“默读是阅读速度最大的敌人”。在世界速读锦标赛上,参赛的选手每分钟至少能读1000~2000个单词,但理解率一般不超过50%——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教育及心理学教授罗纳德·卡弗(RonaldCarver)称,这是无效阅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教授安妮·坎宁安(Annegham)称,读书的时候,眼睛在扫视文字,即在视野内盯住一点,然后盯住另一点,这决定了一个人正确识读文字的速度为大约每分钟300个单词。还有学者发现,美国的普通大学生读小说类课外书的速度为每分钟250~350个单词,读得快的人可达到500~700个单词。现在,英文原著的阅读难度就摆在你的眼前,你确实读得很慢,但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阅读速度不是我们主观想提高就能立刻提高的。刻意追求“高速度”,强迫自己“快速扫视”,必定不能充分理解所读内容,也是没有意义的无效阅读:如果看不懂,一目十行又有何用?阅读速度的提高要靠量的积累,等你读了几十本英文原著之后,你将会进入“阅读自由”的境界,速度逐渐向读中文的速度靠近,甚至获得“贴地飞行”般的快感。
“防止默读”有违科学,因为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与阅读中枢在功能上密切相连,神经科学实验证明人在阅读时即使一声不吭,语言中枢也是持续兴奋的。也就是说,无论读什么,你都会在心里默读。假如真的做到“排除默读”,你恐怕一个字或词也理解不了。“防止默读”的观点无非是让你刻意提高阅读速度,而这种做法其实是揠苗助长。
书的确会越读越快。你在休整了一个晚上以后,大脑已不知不觉完成了硬件升级——第一天的40页迫使大脑神经细胞调动营养物质和能量,新建无数微小的神经信息通路,以更高的效率处理源源不断涌入的英文信息。通俗地说,就是养成习惯了。而且,读完40页后,你就逐渐跟上了原著作者的行文思路,主要人物一一登场,主要矛盾开始凸显,你的阅读兴趣便渐渐有了。即使你读的是词汇量较大的经典文学名著,也会发现,读完开始的20~30页,你遇到的生词的数量大幅下降了。例如,我读“生词之王”Wutheris的时候,开始每页碰到的生词约十个,30页以后降到五个以下。不知道是不是文学牛人爱装点“门面”,在开篇展示遣词功底。
总而言之,完成第二天的40页可能只需三个小时,用不着再熬夜了。日后,你阅读同一难度的英文原著的速度将持续飙升,向中文阅读的速度极速逼近。我曾在一天之内读了100页eace(《战争与和平》),后来读LadyChatterley'sLover时创下一天130页的纪录。一位医生使用透析法后的反馈是,其读美国畅销书TheFinalDiagnosis(《最后诊断》)时速度能达到一天140页。
终于熬过了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和第七天。最后一天,你也许一气呵成搞定了40页,有生以来第一次读完了一本英文原著!你的英语“脱胎换骨”了!七天行动的战果是280页,一本不太厚的书可能就读完了。在此之后,可以不必每天都读40页,不过我带的好几位同学都读上瘾了,不用刻意坚持也能大量阅读了。如果你因迷上了读英文原著而耽误了其他的事情,可以找我算账!
3。3。3 读到翻页之前绝不做其他事情
开卷有益,但难免烦躁,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读英文原著是批量处理英文文字的过程,其间还不断冒出生词,你可能会因为心烦意乱而无法继续读下去。所幸,英文原著本身有调整心态的功能。当你读进去的时候,注意力又能回归书本了。
好几次,我几乎读不下去了,但只要坚持多看几页,便能明显感觉到烦躁逐渐消退。心情平静下来后,连周围的噪声都仿佛减弱了。原来,我进入了作者的“轨道”。这种现象不只会发生在读悬疑小说的过程中,我读相对枯燥的专业著作也是如此。例如,我读Social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的时候,经常会觉得大段的理论很枯燥。但只要我坚持一下,再连续读几页,往往就能静下心来。如同进入了罗伯特·巴伦(RobertA。Baron)和多恩·伯恩(DonnByrne)两位教授的讲课现场,不再感到闹心和想“出来”了。在这种状态之下,我可以一下“吃”进去十多页。读书能修身养性,大概就在于此。
阅读时的平静心境很难得,不是每次重拾书本都能如此。你可以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阅读,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一旦进入这种境界便要十分珍惜,尽量在这种高效率状态中多读几页。我一天读130页LadyChatterley'sLover的透析纪录,就是在这种心境下获得的。
内心烦躁,加上生活琐事的干扰,例如上厕所、点开手机上的推送信息、和同事聊天……你的透析之旅可能会被频繁打断,等你忙完回来想继续读,要么找不到上次读到哪里,要么忘记了书中在说些什么,只好把那一页从头读起。有时,你读了一天还跳不过那一页,透析简直毫无进展。
为了解决这个“故障”,你需要给自己规定:不完成这两页,坚决不停下来。如果是读新闻网页,就是“不读完这篇新闻,坚决不停下来”。
记得有一个春节假期,我开始读一本西格蒙得·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的传记Freud:DarkheMidstofVision(《弗洛伊德传:视野中的黑暗》),发现内容不是特别有意思。春节期间拜年、宴请之类的事情特别多,我执行上述规定,无论是亲戚们叫我去吃饭、拜年,还是手机来了祝福信息,我都暂且置之不理,直到读完手头上的一页书才停下来。就这样,透析的效率得到了保证,在假期结束之前,我就读完了这本386页的“闷书”。
3。3。4 长期激励:承诺一年读10本原著
在开始透析的第一年,我读完了15本英文原著。这对于从未读过原著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你以为我勤奋过人,或者有点儿学习强迫症吗?非也,其实我是个崇尚休闲的人,甚至有点儿懒散。读书是我的兴趣,是休闲生活中的一种体验。如果说我读第一本英文原著DaughterofDeceit时还有点儿“啃”和“坚持”的意味的话,那么现在在电子词典和透析法的辅助下,阅读英文原著已经变得很容易了。而且,随着书中情节的展开,阅读是在平静的心境中舒服地进行的——读英文原著并不违背自然规律和人性,否则人就无法做到持之以恒。
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态难免浮躁,渐渐远离了智慧之源。据近年统计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我们的阅读量低得可怜。我小时候爱读《四大名捕会京师》、《教父》(中文版)等小说,可是一上中学,学习压力陡然增大,读过的课外书就屈指可数了。书读得越少,阅读的兴趣就越是日益衰减。
记得当年有一位中学同学读了不少外国文学名著的中文版,令人十分羡慕。他可能有家学渊源,因为他的名字是“雨果”。我也学着到校图书馆借了一本维克多·雨果(Victo)的《笑面人》(中文版),但看了十几页觉得没意思,就不想不看了。名著虽说能陶冶人,但对于学习紧张的中学生来说,花这个时间似乎很不值,毕竟我那位“雨果兄”即便读了那么多名著,作文分数也没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