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
【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年),字令伯,一名虔,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与著名史学家陈寿成了同学,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这是一段相当精彩的概括,信息量爆炸,此时只能略作解释。李密的名声来自一篇文章——《陈情表》。《陈情表》的问世与李密个性独特的老师谯周有关。当邓艾的军队从天而降,包围了蜀汉的都城——成都,是殉节还是投降,成了蜀汉大臣必须做的选择,但是,一向反对姜维虚耗国力北伐的谯周让所有人都免去了这种痛苦,他直接建议皇帝刘禅带领全体大臣投降,最好是皇帝“以身作则”。我们知道,刘禅对这个建议是比较满意的,即便成都有大军十万,邓艾的军队少得可怜。但是这没有关系,总得有人为历史增添一些谈资。
这样,李密的身份就成了降臣,这也是与老师谯周所传授的儒家忠义背道而驰的。李密作为蜀汉的尚书郎,来到洛阳,被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才有了这篇《陈情表》。
祖母去世后,李密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这段历史相当乏味,远没有《陈情表》有影响力。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138)。生孩六月,慈父见背(139);行年四岁,舅夺母志(140)。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14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142)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14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144)。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145)。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146);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147),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148),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149),历职郎署(150),本图宦达,不矜(151)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152),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153),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154),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155)。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156),谨拜表以闻。
【思维式古文解读】
忠孝两难全的降臣——《陈情表》
《陈情表》是比较难讲的“表”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表”是写给皇帝的,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是当时天下最复杂的关系的综合体。皇帝背后是百官,大臣背后是他的团队,千丝万缕,万般纠葛。更要命的是,一旦皇帝与大臣处在互相猜忌的阶段,大臣的日子就更没法过了,万一哪个字惹得皇帝不悦,出事的就是一窝子人。比如,清朝的一位大臣,是雍正生前的红人,雍正曾答应等这位大臣百年之后,可以陪葬皇陵,可是等到乾隆帝时,这位大臣的儿子上表重复了一下这个要求,就把乾隆惹毛了,结果不但没能葬在皇帝身边享受哀荣,反而全家问斩的问斩,发配的发配。
可见,君臣关系可不是明星八卦,处理不好可是要命的。
所以,写表比写博士论文的难度大多了,回头看一眼熟睡的家人,想象一下现在美好的生活可能因为几个字就会瞬间化为乌有,能不提心吊胆吗?
一
《陈情表》的写作难度在哪里?
难在分寸,难在火候。这点很多人都能看出来。
因为李密不可以避重就轻,也不可以顾左右而言他,他必须解决问题,而且问题都已经火烧眉毛了。李密的家里,他90多岁的老祖母正卧病在床;门外,“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朝廷的各级官员在李密家门外安营扎寨,都用焦急的眼神给李密施加压力。这是在干吗呢?当然是让李密在忠孝之间进行选择——是要祖母,还是要社稷?
按道理,这也能解决,跟皇帝解释一下就可以了。
别人可以,但他不可以,因为他的身份是蜀汉的降臣,跟着刘禅来到洛阳,成了西晋的臣子,而此时的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诸葛亮死后,蜀汉没有挺多久,就被魏国灭掉了,名将邓艾拿下了成都,相当于生擒了刘禅和一众大臣,这个情节都在《三国演义》中那是绝对吸睛的一段。之后魏国完成了使命,西晋终结了曹魏,终结者正是司马炎。
蜀汉君臣的人生自此就有了不一样的态度。
有的人非常喜欢这种生活,比如刘禅,酒色财气在这里全都有了,魏国以此来告诉还没有被统一的东吴,投降了日子更好过,至少不会比现在差。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低成本的广告,因为照顾他一个人,比拿下一个国家来需要的花费显然小多了,所以刘禅的生活甚至比他在蜀地还要棒。有一天,司马炎问他想家吗?刘禅是在四川长大的,现在身在洛阳,问他一下想不想家很正常。结果,刘禅天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言人,他竟然抛出金句:“此地乐,不思蜀!”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来历。
当然很多人说这是刘禅的智慧,借此保身,其实刘禅本身就没什么大志向,也没什么主意,就是一个守成的皇帝,甚至是守成都不足的皇帝。他怎么会有大智慧呢?如果他有大智慧,也不会让蜀汉落得整个朝廷搬家到洛阳的下场,至少不会这么快。再想一想,他不需要保身的时候也是这样,借用《愚公移山》里的那句话“甚矣,汝之不惠”——享受生活才是刘禅本质的追求,跟他亡不亡国、保不保身没有任何关系。
可是李密不适应这种生活,不想做晋朝的官员。人总有廉耻,不可能都像刘禅那样。毕竟在官场上除了文官是读书人,一些武将也是读书人,比如制造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名句的吕蒙。一方面,李密不想马上效忠于新朝,最起码还需要一些时间在思想上做个转变,这点皇帝也会想到;另一方面,当下也确实有一个借口,也是事实,那就是祖母年纪太大了,他想在祖母身边照顾。关于李密不去上任,有的人认为李密完全发自真情,没有政治原因;也有人认为只有政治原因,没有个人情感问题。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不全面。
李密处在一个非常纠结的阶段。当他面临抉择的时候,压力山大。不去是政治问题,去是个人情感问题,左右为难。如何解决个人情感问题,而且不让皇帝产生政治敏感而心生疑虑,这就是一件难度超级大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