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都火烧眉毛了,上来不出主意,反而搞起了问卷调查,曹刿问鲁庄公靠什么来打这一仗。鲁庄公是个实诚的人,他说:“一来我是一个懂得分享的人,吃的穿的大家一起享用;二来我尊敬神灵,祭祀用的牛羊、珠玉、丝帛等绝不虚报数量、蒙混过关。”结果曹刿说:“你这种小恩小惠其实根本不够意思,人神都不会在意的。”相当于连续灭了两盏灯。
饱受打击的鲁庄公只能试探性地说了另一个答案:“我办案谨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大家可能觉得没戏了,国家有没有冤案跟作战有何关系?都火烧眉毛了,大战在即,还在这里扯闲篇!
但是曹刿却同意了,他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意思是:这才是对百姓尽心,才是百姓拥护你的源泉。这才尽了取信于民的本分。
这句话,就是曹刿比一般人的高明之处:事情很小,觉悟很高,意义重大。
打仗靠什么?当然最根本的还是靠人。人的支持从哪里来?从心里来。最能让老百姓安心的又是什么?当然是正义与公平。
大家别小看了这件事。一来,除非在战乱年代,老百姓的生活中大事并不多;二来,在由诸侯、大夫们领导的国家(诸侯的封地为国,大夫的封地为家)里,本质还是利益的分配、人事的协调问题。如果鲁国老百姓没有冤屈,则水能载舟,他们愿意为国效力;反之,民心离散,水能覆舟,别说以弱胜强,就是以石击卵也未必有戏。多么伟大的春天,也是在片土上开花;多么伟大的事业,也是在大地上发芽——民心无小事。
我认为这次论战才称得上全文最精彩的地方,其精彩的程度远胜于长勺之战。再联系我们本篇第一讲时提到的那个非常尴尬的破绽,战场的智谋与民心或者民本主义有何联系,到了这里,一切豁然开朗。曹刿是让君王认识到了战略是什么,让君王认清了老百姓是战略的核心这样的大问题,无形中提高了老百姓的地位,让老百姓获得了一些尊严。这才是曹刿“论战”的精彩处,也是曹刿对这个民族的贡献。
曹刿的伟大贡献决定了即使他有很多过错也无损英名。这本身就是思辨。
四个跌宕起伏的环节结合到一起,我们说,《曹刿论战》就是一场思辨,全然为了一个伟大的结论。而这个结论,直到今天,都是真理。
《出师表》(35)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当然,由于东汉时代文人与官员多是一体,他留下了《梁甫吟》(后人略有争议)、前后《出师表》、《诫子书》等作品,我们可以给他“文学家”的称号。另外,我们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知道诸葛亮也是一个高明的设计师,他能制作各种工具,包括非常著名的“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属于典型的理工男,动手能力绝对一流,是杰出的动力利用专家,故此后人又追赠了他一个“发明家”的称号。
可是,即使称号再多,234年病逝于五丈原的诸葛亮功业也是没有多大的,很多使命都未能完成,他所效忠的蜀汉也两代而亡,而且亡国后,后主刘禅还发表了“此地乐,不思蜀”的声明,这成为一个历史的遗憾。后人经常用诸葛亮做代言人,凡是功业未就的,不免就想到他,比如古代“赋愁者联盟”的核心人物杜甫就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句子,另一位不遑多让的诗人陆游也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36),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3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38)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39),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40)开张圣听(41),以光(42)先帝遗德,恢弘(43)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44),引喻失义(45),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46)府中(47),俱为一体;陟(48)罚臧否(49),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50)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51),晓畅(52)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53)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54),猥(55)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5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62),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63),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思维式古文解读】
出师一表真名世——前《出师表》
《出师表》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特别大。有所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心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三句话一出,人们读这三篇文章时,不哭都不好意思。真实情况是在读《出师表》时,其实很多人是没有感觉的,尤其是年轻人,他们的老师都说不出哪里好来,他们又怎么知道呢?但是我们又不想被别人说成坏人,只能从众附和了,好好好!
然而我今天还是要特别强调,这篇文章我们先不说它好不好,我们先看它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一
我先问一个问题:诸葛亮在这篇文章里是个什么角色?
大家一看就回答:大臣。错。
诸葛亮一开篇就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他到底想干什么?他干这个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出师表》里其实说了很多事情,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一句话:“我们危险了。”在这个最危险的时刻,对诸葛亮等人而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自然就是“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等人就想把先帝对他们的这种恩遇,回报到陛下身上,而且方法很简单粗暴,那就是北伐,“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这就是目的。要真这么说下来,不容易看出《出师表》的好。为何?古代的这些《出师表》当中,大概很多人也会写类似的话,因为“出师表”这个文体好多人都写过,并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独占版权。那么诸葛亮这篇文章,在众多的《出师表》中能脱颖而出,说明它有与众不同之处,但肯定不在第一个段落。
我们继续往下读,出发前对皇帝的教诲,这应该是本文的第一个特点。
他在出发前,对蜀汉皇帝刘禅做了一番循循善诱的引导。
要知道这个刘禅的智商那可是真的不高,虽然有人为他洗白,说他有道家明哲保身的思想,还活了个善终等,比如最典型的“乐不思蜀”,大智若愚呀!但我觉得他客观上活下来,并不是主观上智力的体现。一个人掉到别人都不会掉进去的坑里了,你还要夸他淡然世外、超脱世俗?
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抓住了几个点。他觉得刘禅再蠢也希望蜀汉的基业是永祚的;他再笨,结局对比如此鲜明,这么简单的道理也应该能明白。诸葛亮为了给他说明道理,那可真是费了一番苦心,尽量用最简单明了形象的东西来引导他。说白了,就像教育一个怎么也不成器的儿子一样,怀着无比的耐心,克制着愤怒,事无巨细地作了对比,事无巨细地说了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