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原因也很简单,陶渊明也有读书人都有的意向,读书目的何在?肯定不是为了心宽体胖,而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大家所讲的修、齐、治、平四件装,这个意向已经刻到了他的骨子里,即使他也要谋生,也得养活家人。但是,他真正的目的可不只是想养活家人,他想养活天下的苍生,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个想法一直在他心里,不管他是住在武夷山下,还是在彭泽任上。所以说,“桃花源”这个理想其实从来没有被磨灭过,祖先曾经追求的和他曾经想实践的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其实还有第三个原因——这个原因很重要,那就是陶渊明看清了社会现实,洞悉了老百姓的悲苦。所以他的脑子里就自动产生了一种反向联想。他把现实中所有的真实的痛苦,感觉到的那种悲凉和不能承受的屈辱,全部幻化成了其反方向:告诉世界,其实还有另一个样子。这就是陶渊明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这三个原因解释了为什么只有陶渊明才能提出“桃花源”这个理想,别人可能不具备他那样的基因,可能不具备他那样的思想,可能没有体验过这人世间的悲苦。
你看文章里的话:“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还有更令人心动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这种成功的避难,简直就是开了挂,桃花源外的人哪个能做到?他们能做到的就是无难不逢,躲避不成。
可能有人有所怀疑,陶渊明哪里真正地体验过世间悲苦。其实他的很多名篇里都有人间的烟火味道,而且很浓。比如在《五柳先生传》里,陶渊明老先生周身披着破麻袋,家徒四壁,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不下了,里面接着下,外面刮风了,屋里风更大,夏天中午烈日高悬,他全家在屋子里面晒着大太阳,这就是他的生活。他对下层悲苦生活的感触,那是淋漓尽致的真实。一个人只有真正走到老百姓中间,真正体会到了民生的艰苦,才能真正形成一种乌托邦的想法。虽然人们都知道乌托邦是虚构的,甚至有些乌托邦,比如《1984》《美丽新世界》《我们》中的乌托邦是罪恶而丑陋的,但是在乱世,乌托邦理想却是真实的一种美丽。
“桃花源”的理想能实现吗?陶渊明心里也没谱,所以安排了一个异常神秘的大结局:“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如前面所说,这位不知感恩的武陵人,忘恩负义,想把这个消息兜售给太守,结果,桃花源就这样消失了,或许那个武陵人会遭到现实的惩罚,而好事的南阳人,也为寻找桃花源,上演了“好奇害死猫”的悲剧。这样的安排,绝对不像一个隐士能想出来的,但是别忘了,他爱极了自己所塑造的这个世界,不希望有人破坏这个乌托邦。他不得已安排了一个结局——凡是知道桃花源或者想知道桃花源真正地址的人都可能没有善终。所以,高士病终,武陵人再也找不到那条去往桃花源的路。
回头再看《桃花源记》,最初是个笑话,后来成了传奇。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
《杂说四(马说)》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一个自称祖籍在今天河北的河南朋友。其实,韩愈的出生地在河阳(今河南孟州),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原人士。
韩愈的名头很响。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了这些名头,有些人一定出去招摇了,君不见各门派就是为了一个正统的接班人或者“掌门人”的名号斗得不可开交?门派还不知道能不能留名,能存在多久,但口诛笔伐、自相残杀的争斗不亚于武侠小说中的描写。
韩愈没有这些想法,也不屑去争斗,他知道名声最终还是后人给的,生前所得不见得都经得起检验。他有更高远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梦,为此,他要付出代价。792年,韩愈登进士第,后因论事被贬至阳山。再后来,那就是真的士大夫所要经历的一切——仕途坎坷与正义抉择。20多年后,这样的历练才正式结束,817年,因参与讨平“淮西之乱”,仕途才有了起色。不过,对士大夫来讲,官位与信仰相比,后者更重。这才是他们成为一代宗主的根本。即使前途大好,但是当皇帝做错了事情,他还是一如当年——进谏,而且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7岁,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文人,不是只写了文章,而是还要有一颗正义之心,照耀千古——他们敢于发声,他们不平则鸣。他们痛恨那些苟且活着的“鸵鸟”样的人,觉得他们侮辱了“文人”这个词。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13),骈死于槽枥之间(14),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15),食之不能尽其材(1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17)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18)真无马邪?其(19)真不知马也!
【思维式古文解读】
千里马的告世人书——《马说》
中国文人的世界非常复杂,但是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文人相轻,一言不合就动笔,很多优美的文章都是这样问世的;另一个是永远感慨生不逢时,其实这个世界上生不逢时的人太多了,但是一般人又不能写文章,“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所以,这个任务只能交给文人来完成了。为委屈之人说话的文章,一直就是中国文学里的大户。《古文观止》里有两篇特别的文章,它们为沉沦下僚者“鼓与呼”,然而世人只喜赞美,结果它们又成了最委屈的文章,虽然里面能找到关于人才困局的真知灼见。
唐朝文学家,也是当时的大愤青韩愈写了几篇被后人称为《杂说》的文章,其中一篇就是《马说》,谈的就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这里面的比喻非常简单明了,就是朝廷或者各级人才选拔者与真正人才的关系。“选贤举能”这个话题热了几千年,文章多如牛毛,但这篇最牛:他说过这150个字之后,人才与选拔者关系的精髓就都囊括在其中了。
一
这篇文章为何牛到这个程度?用我的话来讲,因为韩愈提出了一个“千里马困局”,道尽人才受委屈的根由。换句话说,别人一万句都不如他一句。
他的两个悖论,一举击败古今名家。
可能会有人不服,眉毛一挑:“你确定?”我确实很确定,记得我上初中时,因为过于捣蛋,被罚背诵《马说》,为了建立对这篇文章的感情,我发现了很多秘密——文章着实写得不同凡响,开篇便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世间先有伯乐,在这之后才有了千里马。伯乐是谁?伯乐是传说中天上管理天马的神仙,在人间还有一个代言人——孙阳,与秦穆公同时期的人。
大家熟悉的管天马的官“弼马温”,是孙悟空挥之不去的阴影。在电视剧中,只要妖怪提到这个词,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就不客气了。其实“弼马温”是“避马瘟”的谐音,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个官。古代的《马经》《本草纲目》等书中说,古人养马的时候还要养母猴子,因为母猴子的尿液可以有效地帮马躲避瘟疫。这相当于养了一味活体中药,还是由母猴子来担纲的,孙悟空能不尴尬吗?而据说让孙悟空惹了一身骚的《马经》就出自孙阳之手。
这位孙阳有什么本事,竟然有了神仙的美誉?
他有高明的判断力。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发现千里马,而且公信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来看一个《韩诗外传》中的故事:有个人要出售骏马,接连三天站在马市上,却无人问津,他很郁闷,来见伯乐,就一个要求——“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伯乐走过去围着那匹马转圈儿看了看,临走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恋恋不舍地离开。很快,这匹马的价钱就暴涨了十倍。伯乐效应可见一斑!但是公信力的背后,说明他所发掘的千里马都得到了验证,那些在世人眼中本来平淡无奇,甚至是劣马的马,都逃不过伯乐的慧眼。伯乐识马能力超强,是千里马的知音。
可是,成人的生活总是不如意事常八九,知人善用的伯乐往往让人寻寻觅觅,却只能凄凄惨惨戚戚。
请看韩愈的起笔。按照逻辑,无论有没有伯乐这种专业人士,千里马这么一个特殊的物种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韩愈的话恰恰相反,没有伯乐,相当于没有千里马。主观竟然决定了客观,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的意义。
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悖论,但又特别伟大。伟大在悖谬的无理,无理而妙,妙在世间的事情往往事与愿违。
二
这还不算完,韩愈的文章,强调穷追猛打。在唐宋八大家里,柳宗元和韩愈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柳宗元字子厚,做人还真厚道,即使情绪很悲愤,他也就是写写寓言,尽量委婉地抒情,比如后面我们要讲到的《种树郭橐驼传》,最终导致英年早逝。根据我的推测,他长久自我压抑,把风景、快乐都给了别人,结果自己成了“心理垃圾桶”,不抑郁才怪,不生病才怪。在《祭十二郎文》中一直哭惨,强调身体不好的韩愈比柳宗元长寿,他活了57岁,比柳宗元多活了十年,要是韩愈晚年生活稍微克制一点,或许还能多活几年。在今天看,活到这个年纪不算什么,但是在唐朝,皇帝的平均年龄都不超过50岁的情况下,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可观的年纪了。为何会这样?你看看韩愈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在战斗,比如《师说》《原毁》等,扔出去都是“文坛原子弹”。他的战斗精神让他把自己的悲愤发泄得干干净净,所以才活得长久。50岁以后的韩愈还是有很多高光时刻的,比如追随宰相裴度平定了淮西之乱,有可靠资料表明,当时曾经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在这个中唐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中,韩愈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擒拿吴元济,可惜裴度未来得及行动,当时的驸马爷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
这么一个韩愈,他的进攻很犀利,有孟子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