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竹楼记》
【作者简介】
王禹偁(g)(954—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诗人、散文家,有名的直臣,世称王黄州。很多人会说:“世上曾有这么一个人?”这个人确实是存在的,而且他是北宋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一个屡受贬谪的人,一般来讲不会考虑自我得失,考虑自我得失的人一般都过得好好的,足以安享晚年。
不过,“太平兴国”这个年号,对王禹偁来讲,仿佛是宿命。他毕生为了兴国,而不断地上书谏言,无所保留。结局可以预测,就是屡受贬谪,毫无“太平”可言,酷似俄国十二月党人。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可是没过多久又被贬至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入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30卷和《五代史阙文》。也许,这些作品就是他在孤独苦闷的日子里聊以**的结晶。
【原文】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120)。竹工破之,刳(121)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122)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123)西北隅,雉堞圮毁(124),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125)山光,平挹江濑(126),幽阒辽夐(127),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128),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129)之暇,被鹤氅衣(130),戴华阳巾(131),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132)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133),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134)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新旧岁之交,即除夕。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135),庶(136)斯楼之不朽也!
【思维式古文解读】
竹楼亦可真不朽——《黄冈竹楼记》
《黄冈竹楼记》是一篇非常特别的文章,不看挺可惜的。作者王禹偁的名字不太好念,但是宋朝有三个诗人名字特别好玩儿,一个叫梅尧臣,第二个叫苏舜钦,第三个呢,就叫王禹偁。这三个人,都是宋朝的官员,当然更是出色的文人。这三个名字当中有个好玩儿的地方,如果你把这三个名字中间的字连在一块儿,就是尧舜禹。可见,这三位都是胸怀大志的人,不然肯定不会用尧舜禹来入名。
但是命运和这三位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这三位的人生境遇都惨兮兮的。苏舜钦先是官小位卑辞了官,后来更大的不幸降临,他30多岁就去世了,天妒英才。其他两位也不好过,尤其王禹偁,基本一生过着贬谪的生活,干脆在黄冈建了个竹楼,过起了半仕半隐的生活,成了一个不是十分勤于政务的宅男型官员。
一
人们难道不对这么不敬业的官员很反感吗?
先看看他是怎么生活的再说吧。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这段话翻译成白话的难度,远远小于认识其中生字的难度。但前提是要有个语境,不能吓跑了列位看官。作为全中国一直在讲《古文观止》的人,这是我的一种神圣的义务。
作者在城市的西北角,一个房地产还不是很发达的地方建了两间竹楼,竹楼的面积不是很大,就是离地高一些,有些大长腿的感觉,而且与附近的月波楼相接连。作者很是兴奋,因为他登上这简陋的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飘也很相宜,好像能听到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叮叮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他过上了文人雅士的生活,一年四季,就是宅在这里,也是非一般的惬意。
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这官当得太清闲了。
如果现在就这么想,那下面会把你气死——他在家里玩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