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学必学古文 > 高中必修部分(第1页)

高中必修部分(第1页)

【高中必修部分】

《师说》

【作者简介】见《杂说四(马说)》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4)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7)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8),小学而大遗(9),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10)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1)。”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2),不拘于时(13),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14)之。

【思维式古文解读】

一场漂亮的快攻——《师说》

韩愈这篇文章,就是一场散文上的篮球快攻。为何这么说呢?还是要从韩愈这篇文章的一套打法说起。

一定有人问,那“火锅大帽”在哪里?

“火锅大帽”当然有,韩愈一上场就把问题挑明了,给对手来了个下马威。

中国人讲究的是天地君亲师。从这个排序来看,老师的地位挺高的,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形成一个错觉,那就是老师们自古以来地位都异常神圣。其实在很多时代,老师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如果有地位的话,韩愈这篇《师说》也不可能应运而生。韩愈所在的时代,教育界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权力的傲慢,第二个是科举制度的功利化。在权力的傲慢面前,老师那点儿地位实际上就被淡化了,如同泡过几十遍的茶叶。在科举制度功利化的背景下,老师的意义在哪里呢?老师不过就是一个推手,一个文化保姆。老师基本上就是一个工具,用完了,也就放下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种政治斗争的伎俩与权谋,在师生关系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那么这篇文章也就读不懂了。

当然,如果是官员做老师,那还牵涉到人际关系、利害关系,而不是师生关系这么简单了,那要另论。

结果,韩愈一上来就对这种现象盖了一个“火锅”,或者叫“大帽”。

韩愈特别强调“不平则鸣”,实际上在唐朝的文人中,敢于站出来说话的、用文章说话的人还有很多,但是能说得明白、说得透彻、成为一代巨擘的,当是韩愈。在前面我们讲过韩愈的《马说》,他实际上是在为所有的失意者发出一种愤懑的呼声,今天他又做起了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的代言人,那么他为什么要给这个弱势群体打气呢?原来,韩愈曾任国子监祭酒、四门博士等官职,这些职务其实都具有老师的性质,他对当时老师的社会处境有切身体会,心知肚明。他在教学生涯中,看到了一切针对老师的不公平。

为什么《师说》在谈论老师的文章里能够独树一帜?主要原因是,他确确实实说清了别人看得出来,却从不肯承认的道理。他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好多人都对老师的功能进行过一些概括,但是韩愈说得特别通透—“传道、授业、解惑”。

韩愈讲到了老师的重要作用,也讲到了老师为何要教学生,学生为何要向老师请教。更重要的是,他抛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可谓石破天惊。大家要知道,在古代,有老师的人并不多,请老师需要很多条件,比如特殊的地位。如果只是一般百姓,想请老师那基本不可能,一是消费不起,二是没有资格。而韩愈在这篇文章里完全打破了规矩,对古人的规矩嗤之以鼻,甚至轻蔑地一笑,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在这段话中,他一下子把固有的从师原则打得片甲不留,老一套在他这里根本行不通,今天他要另立门户。以前,谁为长者,谁就是老师;谁官大,谁就是老师;谁的地位尊贵,谁就是老师。韩愈认为这些原则都不合理,年纪大并不代表学问高深,官职显赫并不代表学问精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这八字箴言才能打破一切枷锁,认真求学才是正道。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