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学必学古文 > 九年级下册(第5页)

九年级下册(第5页)

所以,这篇文章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不像君臣之间的一篇公文,而像一篇标准的《诫子书》。很多老师不给学生解释这个特点是不合理的,当然可能很多人也没有看出作者的这番苦心。

为何有这番苦心?很显然诸葛亮是真心感恩刘备,所以他就把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毫无条件地回报给刘禅。在蜀汉,诸葛亮是实际的当家人,刘禅在诸葛亮心中相当于自己的子侄辈,这份感情早就超越了君臣关系。

但是仅凭这些,我们不见得说好,为何?

训诫子女训诫得好的,并不少见,“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篇文章的第二个特点在于,诸葛亮怀揣着一种巨大的忐忑与不安。

普通人真的读不出来。当诸葛亮解释完了一切、告诫完了一切的时候,其实文章就应该结束了,没有什么必要再继续了。但是他集中全部的精力,写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句话。

为什么要写这句话呢?因为诸葛亮一定要讲明白,不然会有嫌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设计了,诸葛亮以这种老父亲的口吻劝谏刘禅之后,他也敏感地意识到,这样写下去,有可能会激怒刘禅,适得其反,像后来的嘉靖皇帝一样。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一段插曲: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有个白帝城托孤,他对诸葛亮说:“我儿子刘禅要行,你就辅佐;要不行,你就取而代之。”这个刘备呀,心眼儿太多了,这叫道德绑架呀。刘备心想:“我把我的心窝子掏给你,你看我儿子行,你就把他扶起来,成为一代国君,不行就换了他,我说到这个份儿上,你还能害我儿子吗?”那就等于把诸葛亮所有的想法,甚至一些不良的想法,全部用这种预演的方式扼杀于未然,吓得诸葛亮就是磕头啊,额头的血都磕出来了,诸葛亮明白这句话让他从此别无选择,只能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史书上说“死诸葛害了活司马”,其实一个死的刘备也把活的诸葛亮给算计了。

而且,为了刘禅与先帝,现在唯一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北伐。“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你看这些话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写出了他的无比忠诚,写出了他对这个王朝的感情,也写出了忠诚背后的忐忑和不安。无论你为国家奉献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但是一旦触及君王的根本利益,或者说底线,那就生命堪忧了,更遑论功业。诸葛亮不怕死,他唯一怕的就是如果自己死了,就没有人去完成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重任了,这对刘备是没法交代的,对于自己的理想更没法交代。

我特别补充一下:刘备和诸葛亮的理想实际上是不一样的。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反复强调的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个伟大的理想,他是把自己当作汉朝的臣子来对待的。而刘备呢,刘备未必会这么想,刘备的心中更多的还是权力,在这一点上他比刘禅强不到哪里去,所以刘备对于兴复汉室的事情远远没有诸葛亮那么兴奋,因为他要的只是一个旗号,他刘皇叔本来就是个招牌,这个招牌到底是为了汉朝还是为了他自己,后世的史学家有很多判断,我在“百家讲坛”当中讲过这个问题。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王夫之曾经质疑过刘备,他觉得刘备如果真的是对汉室忠诚,那么221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的时候,刘备就应该兴师北伐,而不应该把整个军队调往南方,为关羽报仇,与孙权玩命。

一个国家的荣辱、列祖列宗的颜面都在北方,于情于理都该向曹丕展开进攻,向曹魏展开进攻。但是社稷、荣誉还比不上他的一个兄弟关羽。这就说明,刘备的心思和诸葛亮是不一样的,刘备更多的心思还是自己的权力,而诸葛亮当时的建议并不是这样,他希望哪怕关羽死了,也要联合东吴,一致抗魏。你看,这两个人的思维不在一个频道上,虽然表象非常相似,因为他们借助共同的平台,但是他们两个真正追求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如果老师们不联系历史,就会忽视这个条件,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良苦用心。

诸葛亮已经给自己定下了北伐这样重大的目标,这个目标的成败也决定了蜀汉的兴亡。在这个时候,诸葛亮不仅要把北伐的目的说清楚,还必须讲一下北伐的动机以及善后事宜,包括对皇帝得有一些保证,让皇帝宽心。皇帝对大臣其实是怕的,怕大臣做大事,这种心理很矛盾,因为做大事的大臣,一方面江山永固需要他们,另一方面这帮人如果掌握了大权,出了事儿,对自己是具有杀伤性的。所以皇帝对他们若即若离,有所猜忌,这是规律。

所以我们在读《出师表》的时候,如果只看到简单的文辞,那是小学而大遗。我们要做的就是读出它背后的东西,在这种前提下,我们也许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历史给我们的也许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个故事,一个多样的人生。但是这样的故事和人生放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就成了一种独有的忠诚。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简介】见《唐雎不辱使命》

【原文】

邹忌(64)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65)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66),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67),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68)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69)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70)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71);期年(72)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73)。

【思维式古文解读】

“八卦”高手有智慧——《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古代,纳谏比进谏更不容易,虽然对皇帝来说纳谏未必有多大风险,但是皇帝的英明无法体现,那可是个大事情。而且即使皇帝一时采纳了臣子的意见,也不能保证以后皇帝不反悔,不和臣子秋后算老账,这说明皇帝是不太喜欢纳谏的。但正因如此,能纳谏的皇帝可以留名青史,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从魏徵那里受了不少委屈,基本上每次都被怼得鼻青脸肿脖子粗,但历史还是比较友善地表扬了他很多次;比如宋仁宗,就是因为喜欢纳谏,他死后外国友人都自发地落泪。相比之下,进谏的风险那可就不一样了,它是一门艺术,做得好的,死后名垂千古;如果不成功,会不会名垂千古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小则降级贬谪,大则现场就义,比如殷商时的比干。在古代,最复杂的关系就是君臣关系,每一个进谏的人都明白,进谏是一门绝顶的艺术。在《战国策》——一本可以视作《进谏高手是如何养成的》小册子当中,我们会看到这篇著名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历史上的齐国发生过很多好玩的事情,这只是其中一桩而已。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进谏事件中,这桩事情是为数不多地打起了家里后院的八卦的,这个小心思,绝对是一绝。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在《战国策》里面有不少出色的文章,包括《触龙说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虽然在《战国策》当中,那种以家庭或者社会现实作比喻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把家里的八卦新闻,包括家里妻妾的私房话搬到大庭广众之下作例子的,还真是寥寥无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邹忌其实开创了一个新功能:他把一个八卦性的新闻或者八卦性的内幕或者闺中秘籍,用作一份高大上的国家宣传资料。

邹忌的话相当坦率:“我和城北的徐公比美,结果我老婆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其实我心里也知道,城北的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所以我是不自信的。但我的老婆和我的妾,对我十分有信心,而我的门客对我就更加有信心了,在他们眼里,我是天下第一帅哥。”

这实际上讲的是一个社会现实。邹忌明白,他身边的人有的投的是关系票,有的投的是感情票,有的投的是归属票,有的投的是同事票、人情票。结果邹忌当选本城最美男子。邹忌到了一个最危险的时刻。我们知道,在掌声和镁光灯下,人往往容易迷失自我,更何况对于邹忌来说,一旦成了最帅的帅哥,加上自己是齐国的国相,那就占据了天下所有美好的东西,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Perfect,完美,邹忌迷失自我的风险相当高。在这种情况之下,邹忌把这个人生最重要的考试拿到了朝廷之上,告诉所有的同僚和国君,今天他家里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他要说给所有人听。别人有时也会拿父子关系当范例,但是我们都知道,大家对这种关系有时候不是特别感兴趣。而闺阁之内的秘闻,妻妾的故事就不一样了,一旦碰上,人们还是喜欢打听几耳朵的。

所以邹忌利用了人们的“偏好”,他知道每个人都不会错过这个家庭热点。于是他就用这个成本低廉的“热点”,给国君上了一堂人生规划点拨课。这堂课上得妙,仅仅选“自家丑事”为素材这一招,就已经打破了规矩,石破天惊。这个案例成了《战国策》当中极其著名的一篇,就是因为邹忌有着常人所不及的敏锐与智慧。

别觉得到了这里就没什么可表扬邹忌的了,毕竟我们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这个方式来向齐威王进谏?

八个字,“量身定做,不卑不亢”。

齐威王沉溺于酒色歌舞,邹忌知道齐威王身边人数最多的不是谋臣将相,而是妻妾左右。齐威王在“妻妾左右”这个群中混到了大群主的位置。他每天的生活,大家就可想而知了,所有的声音都是赞美,如果不全是,剩下的声音也一定是歌颂。

而且,时代确实还给了齐威王骄傲的资本,就看“齐威王”这个谥号,就知道他曾经打败过周围的很多国家。齐威王元年,就是公元前356年,赵、魏、韩三国就曾经趁着齐国的国丧之日,攻打齐国的灵丘,齐威王率领大军取得了胜利。在胜利之前,有一个平民出身的琴师,用弹琴的道理开导他团结上下,远离堕落的生活,这个琴师就是邹忌。

既然国家平安无事,齐威王便“旧疾”复发,结果,魏国又来砸场子。领兵的将领叫庞涓,也是大家的熟人,齐国的田忌、孙膑二位上演了著名的“围魏救赵”,齐威王只是幸运的玩家。

齐国不仅仅是战国七雄里最富有的,也是运气最棒的,齐威王实际上一直在打胜仗,因为他手边有重要的人、最好的牌。胜利来得太多,太容易,人们对他的褒奖过于频繁,镁光灯下,很难自拔,嫔妃群中,乐得逍遥,这就造成他的毛病不好改。

邹忌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自家的事情高度还原,拟定了所有细节,他把享受妻妾的奉承与敬畏、享受门客的恭维时那种真实的感受,用照镜子和“忌不自信”就表达出来了。齐威王听到邹忌在家照镜子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其实也该照照镜子。所以我觉得邹忌最大的优点在于,他是怀着一颗对社稷的炽热之心,耐心地把自己生活当中的所有细节放大,使其与齐威王的生活能够一一映射。这种逻辑上的巧妙,全覆盖式的打击方法,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一定得是真的有生活的人,而且是能把生活智慧化的人才能做到的。

这样的文章,不看别的,就看技巧,已经成为艺术的范本。称之为千古名文,名副其实。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