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学必学古文 > 初中部分(第1页)

初中部分(第1页)

【初中部分】

七年级下册

《陋室铭(1)》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号庐山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其祖先为中山靖王刘胜。读过《三国演义》的人知道,刘备也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毕竟刘胜的“生产能力”非常强大,光儿子就有一百多号,约等于一个加强连。

可是,这位子孙不一样。他的“简历”上写的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大唐“诗豪”。世称“刘宾客”“刘尚书”。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后担任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受好友柳宗元的劝说,加入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从此,一个秉性耿直的士大夫,就成了发配路上的常客,他命运的起落便与这个国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看他的任职地就一目了然,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每一个官职的变迁,都是国家政治生活的起伏。

这样不幸的命运,终于在他生命的后期结束,836年,他成了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但是没过几年,也就是842年,他的生命就画上了句号,逝后,被追赠户部尚书。诗文俱佳的刘禹锡留给后人的不仅有《石头城》《竹枝词》等名篇,还有哲学著作《天论》三篇,个性鲜明得不得了,脾气也硬得不得了。

而且,还留下一个悬念,《陋室铭》到底出自谁人之手?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3),往来无白丁(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6)。孔子云:何陋之有?

【思维式古文解读】

斯文犹存的宣言书——《陋室铭》

唐朝是一个高扬人性的时代,因为唐高祖李渊他们有着鲜卑人的血统,恰恰又有对中华文明的一份向往,这种奇妙的组合,让他们没有犯下太多罪恶。比如,他们曾经为了换取突厥的支持,悄悄地撤离了大本营太原,目的就是让突厥人突然闯进城去,肆意地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可当时的太原百姓并不知道这是一桩丑恶的交易。但是,相对于后世更加惨烈且无底线的出卖国家利益、认贼作父的斑斑劣行,唐朝的统治者已经是极其恪守底线了。历史上有可能再现这样的盛世,但是在这种盛世再现之前,唐朝就是一个制高点。

1993年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那一年在历史课本上读到这样的诗文,自豪了好久;2013年的时候,我那本历史课本丢了,我很难过。

关于这个作品,有一些悬案。不动脑子无所谓,一动脑子吓一跳。因为思维运作之后的疑问一定会让你惊讶。比如,本文作者是谁?

答案是不知道。

人们有点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觉得故事有点长,还得从头说。

先说说背景。铭,就是刻在石头或青铜器上的铭文,多用来警示自我或者歌颂祖先,几千年来,铭文数量众多,为何这篇《陋室铭》更为大家熟悉?因为它奇短,只有81个字?绝对不是,是因为它有故事、有思想。

谈到故事,估计很多人已经要举手抢答了——“这个背景我知道。”

话说唐朝永贞年间,也就是唐顺宗的时候,唐朝日渐衰败,到处都是麻烦,为了改革弊政,一些极富责任感的官员发起了著名的“永贞革新”,结果不到百天就失败了,相当短命。更让人难受的是,改革的主力队员不是被杀,就是被贬谪流放,其中就包括中唐文学家刘禹锡。

从京城长安来到和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从监察御史这样的省部级干部降到通判这样的县市级干部,就连待遇也人为地降下来了,日子过得困顿。开头标配的是三室一厅,住房问题解决了。但没过多久,就接到县里的通知,要求他搬家,二室一厅了。原本以为就这样了,新指示又下来了,说房源紧张,要求他搬迁到江边江景房,结果去了一看,一室一厅的小房子。待遇三连降,都快赶上自由落体的速度了。

刘禹锡这是得罪了哪尊神?

不是别人,是出了名的势利眼和县县令,他默默地观察着刘禹锡,刘禹锡刚来,还不知底细,那就先静静观察,好好招待。好久之后,上面都没有关照的意思,这就说明事情搞大了。到后来,连个问讯都没有,这就说明在朝廷没有根基,只有冤家。你还是不够惨,那我就干脆来个落井下石吧,结果逼出了《陋室铭》。

这就是“和州陋室”的故事。

但是和县县令复生的话一定会说:“这个锅我不背。”因为据史料记载:刘禹锡任监察御史是803年,824年才被朝廷作为奖励(7),派到唐朝物阜民丰的大州和州,直接就任最高行政长官和州刺史。时间、职务对不上。作为一把手的他很忙,不会有被县令霸凌的可能。

你一定会有一种直觉:是不是大麻烦来了?没错!问题一箩筐:一是谁是《陋室铭》的作者?二是“陋室”是否真的存在过?这几个问题从北宋一直纠结到今天,结论是:《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的可能性最大而已,所以我前面说相传是刘禹锡所作。至于其他问题,更是待考。

那么,这篇身世奇特的文章有什么思想?《古文观止》的选编者为何还要把文章确定为刘禹锡所作呢?

文章的开篇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能否变身为名山,取决于是否有成仙得道之人;河川会不会显灵,取决于有没有蛟龙这样的祥瑞。

首先,这是“比兴”的手法,相当于打比方、比喻之类的。很多年轻人动情时都喜欢引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句子,前两句说河边的禽鸟动了春心,对鸣不已,后两句写的是人也动了求偶的心思。这两件事情的本质相通相连,这就叫比兴。当然比兴的内容与后文有时有联系,有时纯粹是热身。

其次,这几句话很突兀,有点无厘头。干吗上来非要说这四句?一般人看山看高度,看水看深度,同理,看人前程看处境。在一般人眼中,一个人居住在陋室、仕途坎坷,就是永不能翻身的咸鱼,一辈子算是看到头了。落井下石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所以,作者内心那种愤懑可想而知。

但是,名山大川显贵在神仙蛟龙身上,这陋室靠什么呢?作者说了一句全文最硬气的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个陋室,生活艰苦不假,但没关系,“我”高尚的德行压得住气场。这句话说得轻描淡写、不温不火,但是“杀气重重”、绵里藏针呀!为了这句话,作者说了三件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日子,按道理是不该说出来的,因为不入唐朝官场“泥石流”,但是一旦说出来,还真是这样,这就是一流人生。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