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学古文怎么说 > 阿房宫赋(第2页)

阿房宫赋(第2页)

那杜牧为何要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呢?

独夫,意味着什么?民贼。阿房宫像一个巨大的机器,消耗着民间的力量,就像电影《疯狂的麦克斯》里一样,大群的奴隶在为主人劳作。阿房宫的恢宏和奢华,燃烧的不是卡路里,是民脂民膏。“民脂民膏”这个词大家经常说,但是往往无感,其实就是老百姓的血肉,这样一说,感受就深刻了。可是对于百姓的血肉换来的东西,秦国人,主要是统治者可不是很爱惜,他们奢华到“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他们这种疯狂,胜过了电影,显然也胜过了文学作品。

可是,这些东西是有限的,就像能量守恒。一个人占有了一切,其他人就失去了一切。于是独夫成了民贼。不信,看看杜牧的说法:“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译成白话文就是,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死哀乐,那不是皇帝要思考的,他不仅剥夺了一切,还要老百姓学会服从,“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这是由一系列政策促成的,我在《谏逐客书》《过秦论》中都有提及,大概就是弱民、贫民、斗民、愚民等一系列有悖文明的操作,形成白色恐怖。

生与死的时刻,也就是决战时刻。秦国的百姓,注定要在个人与皇帝之间选择。为了皇帝,必须牺牲个人,为了个人,就得牺牲皇帝。这个问题看起来像两难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也是四句话,与开头四句话“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既是对比,也是因果。大家熟知那段历史,陈胜发动了推翻秦国的第一战,而后天下纷纷暴动,项羽、刘邦等随后加入,看起来强大无比的秦国,刚刚完成一统的事业,让四海臣服的威严,片刻之间,就因为一只“蝴蝶”,土崩瓦解了。

好像刚才还很强大,顷刻之间已经**然无存。细思极恐!

杜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认为也只有这样,唐敬宗才能明白,至少会有一些感触。

杜牧没有见过秦始皇,他的资料都是从史书上获得的,他的祖父杜佑是唐朝著名的史学家,所以杜牧天然就有史学家的气质,他用这些广角镜头与“医学”手段,截取了秦国的一个面,实际上他知道历代王朝兴衰之根由。可是,当他研究着历代王朝兴盛或衰败的根由,分析了所有现象、过程、原因和规律,他敏感地发现了一个非常让人感到悲哀的事实:现在的唐王朝和他分析的内容完全合拍。

在他多年的为官经历当中,他感到最痛苦的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习惯了重演,过往王朝的兴衰规律、过程和节奏,和今天他身处的唐朝是一模一样的,完全同频共振。所以他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来。《阿房宫赋》的魅力与感人之处在于它确实融入了文人那种敏感和冲动,同时又充满了史学家的那种悲悯,它在解剖历史的时候,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一种温度。

这就是杜牧写《阿房宫赋》,且论证秦始皇是一个“独夫”的目的。

他的温度不是冲动的,而是非常理性的,冷眼热肠,这太难得。

他爱百姓。他已经把文章写作的背景说得非常明白了,皇帝实在是有点儿不堪,是好财、好酒、好色、好玩的“四好青年”,天底下能干的正经事儿,他是一件也不会,但不正经的都是他的长项,恨铁不成钢啊!不过,杜牧难能可贵的是,并没有对他放弃治疗,因为在杜牧的背后,站满了天下人!

他也爱他的唐朝。他对唐朝是有感情的,祖父做过宰相,为这个国家做过贡献,虽然他不能像黄宗羲那样把国家与皇帝分开,辩证地形成国家意识,但是,对这个王朝,他是尽心了。尽管他对他的朋友说过“宝历间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但如果他没有对历史的那种宏观的感受,没有这份热情,他也不会明白这篇文章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大家就更不明白如何用一座阿房宫来演绎一个朝代兴衰的规律。所以说,我认为《阿房宫赋》并不是杜牧的冲动之作,而是经过长久的酝酿,回顾了无数的历史,又映照了当下的现实的呕心沥血之作。这篇文章是文学界的另一篇《过秦论》,如果国家统治者不听,后人就该写《过唐论》了。灭国的从来都不是外部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

杜牧这篇文章看起来敲山震虎、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实际上已经很直白了。先不说唐朝人一直喜欢用秦汉代指唐朝的创作习惯——《长恨歌》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里面的汉皇指的就是李隆基唐明皇——仅仅看文本,当中就充满了一种特殊的气息:知其不可而为之,挽狂澜于既倒。读书人就得有这份担当,如果连这份勇气都没有,读书有何用?皇帝一定会读到这篇广为流传的文章,他一定能听到杜牧的劝诫——起宫室、广声色,这就是在作死。

杜牧写的时候,也许有一种绝望,不过也还是要试一下。他很恳切、焦虑地写了这么一段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段话很多人都能朗朗上口地背出来。

然而,我要说的是,这篇文章回放了秦朝的灭亡,记录了阿房宫里的一切罪恶,给了垂死的唐王朝再一次救命的机会,这才是这篇文章伟大的良知,也是最大的魅力。从来最美的文章,都不只美在其华丽的文辞。

能读出这些的人,不用背诵全篇,做人也及格了。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2)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

(3)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4)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5)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6)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7) 句读(dòu):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8)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9)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10) 百工:各种工匠。

(11) 谀:谄媚。

(12)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六艺有两说,一说为礼、

乐、射、御、书、数六种贵族所习技能,一说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其中《乐》已失传,此为古说。传,古代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13)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14) 贻:赠送,赠予。

(15)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16) 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17) 且贰于楚: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依附二主。于,对,介词。

(18)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19) 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