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孩子自己的内在矛盾就爆发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要发脾气!
更麻烦的是,因为大脑负责情绪调节的部分还不成熟,孩子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平静下来。这就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帮他一起调节情绪。积极暂停,正是帮他调节情绪的有效途径。
那么正确的积极暂停到底该怎么做呢?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国外一个爸爸处理女儿发脾气的情况,就是正面示范。
这个爸爸带着女儿去商场,但是女儿突然哭闹起来,他二话没说,就把女儿带到超市外空旷的停车场,让她坐在自家车头上。
此时,爸爸的做法就是积极暂停的第一步,离开喧闹的超市,给女儿和自己一个情绪冷静的空间。
接下来,他也没做什么,只是让女儿继续“发泄”。
在这个短暂的间歇里,孩子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了。这位爸爸才开始心平气和地跟女儿交流:“现在能好好听话了吗,安静地,不吵不闹?”孩子有点懵懂地点头——当积极暂停开始发挥作用,就可以开始和孩子讨论:想回到商场的话,应该做些什么。
爸爸给女儿提了很多建议,并且再次强调,如果她不愿意回去的话,“我可以在这里陪你,想待多久就待多久”。
这种办法就特别值得借鉴。而且从孩子的发展来看,这种方法对4岁以上的孩子来说效果更好。因为他们更能理解父母的情绪,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
每个家长都对孩子乱发脾气很头疼,但仔细想想,一个3岁孩子想买小汽车,真的就代表他任性吗?他发脾气、哭闹,就是不讲道理吗?
并不是!可能我们没有看到孩子这些情绪背后真正的需求,没有真正地蹲下来给予他尊重和理解。
有位法国心理学家也遇到过相同的情况。
有次看马戏,孩子非常想买一只气球。这时,她是怎么做的呢?
她没有直接拒绝孩子,或者教训孩子不懂事,而是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然后发现那些气球真的很好看。
于是她和孩子讨论起自己喜欢的气球:哪只气球更漂亮、哪只上面有美人鱼或鹦鹉、自己更喜欢哪一只……在这样愉快的讨论中,孩子的需求得到了表达,孩子从中感受到被妈妈接纳的愉悦,从而获得了充分的满足感。
孩子不再要那只气球了,安安静静地看完了整场马戏。
很多家长不希望孩子发脾气、哭闹,真正担心的是孩子会失控,担心自己的家长权威可能被孩子的不当需求绑架。
但当情绪失控的时候,孩子往往更需要父母的帮助:他正在被难过、愤怒、挫败等各种情绪困扰着,但又停不下来;他更需要知道:情绪并不可怕,任何情绪都是可以得到接纳和理解的。
如果我们不能蹲下来去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那么再好的教养方式、再科学的管教方法,最后也会变成情绪的宣泄,变成对孩子的惩罚。
其实,往往只要一个理解的拥抱,帮孩子表达出内心所想,你就能真正收获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