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孩子和家长关系好了,到底能带来什么呢?只是听话吗?
现在家长关心、焦虑的,其实更多一些。说白了,孩子以后读什么学校、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怎么样才能有一个富足体面的人生,这些问题是亲子关系能解决的吗?
未来社会竞争更激烈,难道不该逼一逼孩子吗?
顺着孩子,总陪他玩,亲子关系当然好了,但这不会让孩子更难管教吗?这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吗?
所以,现在的家长是怎么样的呢——
着急给孩子安排各种早教课,生怕没有给到足够的大脑刺激。被各种敏感期搞得团团转,好像错过了一个什么敏感期,就是亲自砍断了孩子人生的某种可能性。
怕孩子不听话,家里总是要有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生怕对孩子教育不够重视,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个周末都奔波在去各种培训班的路上。
为了让孩子能读到好的学校,砸锅卖铁买学区房。
这样的家长殚精竭虑,听从了导航,却偏离了方向。
真正的方向,不是你为孩子规划了什么、安排了什么,而是“亲子关系金字塔”的第三层:榜样的力量。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孩子们从来不太爱听大人的话,但是大人做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孩子会模仿什么人呢?和他关系好的人。
这就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提出的:你是个什么人,你跟孩子关系怎么样,比你对孩子怎么做要重要得多。
就像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爱看书时,会留言问:“糕妈,我到底该怎么做?该给孩子买什么书?”
但是,我的答案会有点残忍:一个不爱看书的家长,怎么能养出爱看书的孩子呢?
这个解决方案,说简单又不简单:家长拿起书本,才是最正确的示范。
大部分育儿书都在告诉我们要怎么对待孩子,而其实,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先要解决父母自身的问题。
人是关系的产物,我们一生要面对很多关系。婚姻讲求“门当户对”,朋友讲求“志同道合”,这些关系都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所有好的关系都能带来一个美妙的副产品——自我的成长。那么,为什么到了亲子关系,却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单向操作呢?当你把力气花在送孩子去培训班、把钱花在给孩子买学区房,自己却在刷着手机的时候,就是弄错了重点。
想要一个更好的孩子,你得先当一个“配得上好孩子”的父母。所以,当我分析完亲子关系金字塔模型自下而上的三个层面:生理需求的满足、亲子关系的浓度和榜样的力量时,结论其实很简单——首先和孩子搞好关系,然后搞好自己。如此,良好的亲子关系将推动你抵达金字塔的顶层:养出一个有自驱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