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一起写了很多东西,《三人组》《共同警备区》,还有李武英现在正在准备的导演处女作《人道主义者》。除了这些,还有一开始是我想拍,最终被别人拍了的《间谍李哲镇》《生死谍变》。还有一堆目前被关在抽屉里,但总有一天会重见天日的十二部作品。要说我们的优势就是速度,大概三天就能写出一部。我们曾想各取我们的姓推出一个品牌,叫“薄利多销(朴李多销)”,并到处宣传我们便宜出售剧本,可问题是没人下单。您一定要帮我把这个内容写上。
好吧……言归正传。《三人组》怎么样?
虽然没能得到很高的评价,但就像我刚才说的,是作为观众的我喜欢的电影。那部电影的主题是人很害怕孤独,所以总是寻找同伴,但再怎么折腾最后还是独自一人去了,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好地呈现了这一主题。不过拍得没预想的那么暴力,究其原因是选用了金民钟,尽管如此,我还是非常非常喜欢他塑造的角色,还有出演如我分身般角色的李璟荣我也很满意。不过,因为非常厌恶追求时尚的态度,所以在形式上走得有点儿乏味了,这点可以说是一个失误。如果按照当初计划的那样拍得更加粗犷和暴躁的话,也许票房和评论方面都更成功。当时因为担心太过商业,所以拍得文艺了一点儿,结果变成不伦不类的片子。这真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明明考虑了商业性,却在商业上惨败,真是颜面尽失。
总的来说,《月亮是太阳做的梦》是在内容上,《三人组》是在形式上失败了是吗?
我不想称它们为失败……不过……虽然不能确定……嗯……也不能完全否定或许有些人这么认为……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符合自己的标准。不要试图迎合观众,而是不管是好是坏,至少要拍出自己喜欢的电影。我认为只要做电影的人足够真诚,那么观众肯定感受得到这份真诚。
终于可以谈谈新作了。《共同警备区》也是同之前的两部作品一样是很B级片的电影吗?
等一下,为什么您不问问我可爱的小短篇《审判》呢?
因为时间的关系,短篇还是省略一下吧。
简直了……
继续吧,《共同警备区》也同前两部一样是很B级片的电影吗?
绝对不是!这部可是投了30亿韩元呀!明明知道观众讨厌,还要用那么多钱来做B级片,这简直就是罪过啊!虽然不知道制作得精良与否,但为了提高完成度,我还是费了不少心思的。
这么说您是很不情愿的?
刚开始是不情愿的。当时我考虑的是,与其说是美学路线,倒不如说是出于一种生存本能,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政治决策。当时我心想,“要动员一切手段把这部作品拍好,哪怕身体吃不消,否则这部作品很可能会成为我的关门之作……”不过,我开始写剧本时就明白了,这都是杞人忧天,无论是在拍摄现场,还是后期制作,我居然非常享受。
怎么会发生那样的事情呢?
可能是因为题材吧。众所周知,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讲述了分裂的痛苦,从广义上看,说的是个人和体制之间的冲突。正因如此,我全程都小心翼翼。不着边的耍宝或充满小资情调的前卫风格,以及知识分子的激进主义等通通没有立足之地。因为有一定要传达给观众的故事,所以只希望多一位观众、多一份感动。我不想做任何一种让他们感到慌乱的艺术尝试。这跟追求票房的欲望截然不同,即使结果相同但动机不同。这不是违心地迎合,而是真诚地托付。假如说以前的电影呈现的是我想说的话,那么这部电影是想讲给您听的故事。因此,选择您喜欢的语气和态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是不是因为MyungFilms公司的要求?
既然决定加入主流市场的竞争行列,就应该有主流选手的样才对啊。
能再举一个新作和前作的不同之处吗?
最近我对演员和演戏想了很多。看完再看甚至刷了三次的电影都有哪些共同点呢?答案是“出色的表演”。不,与其说是表演不如说是演员。即使演员的演技一般,也有很多靠演员特有的魅力而走红的电影,所以这次我决心要做一个辅助演员的导演,剪辑时也侧重突出演员的演技。这样一来,就很自然地收敛了强烈的作家个性,也自然没有彰显出色的指导能力。所以我现在多少有些骄傲,特别是四位士兵一起出现的场面,打造了韩国电影一向不擅长的琴瑟和鸣的表演。此外,将电视剧出身的李秉宪和金泰宇设定为韩国军,将话剧出身的宋康昊、申河均设定为人民军也是极其成功的抉择。在片中,韩国军的人物形象是精心勾勒的,表演是有节制的;人民军的人物形象是野性十足的,演技是超乎想象的。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把原作中的瑞士男军官换成了女军官,既冷静又知性的李英爱出演了女军官,这也是个非常不错的决定。
对演员们是不是感到很满意呢?
毋庸赘述。
如何评价各自的个性?
李英爱很适合扮演观察者的角色,因为她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李秉宪的健齿代表着韩国时下最健康、平凡的年轻人。宋康昊的魅力在于眼睛一大一小,可以充分展现复杂而又矛盾的角色。金泰宇的大耳朵非常适合演绎柔弱且细腻的性格。申河均那牛犊般的眼眸里充满了善良和恐惧感。能和他们一起共事是我的幸运,也是奇迹。
正值南北首脑会谈,票房应该很看好吧?
说不定人们已经厌烦有关韩朝的话题了,也许都不会到影院来了……我其实更希望能在第一延坪海战等的纪念活动之后再上映,免得人们误以为我在蹭热点。倒不如在反对统一的保守势力横行霸道时,拿出这样一部电影,暗示“别嘚瑟”。因为作者总是想在时代潮流中逆流而上。
这是如今已经废刊的某一杂志上刊登的自问自答式采访内容,应该是在《共同警备区》上映前夕写的。感觉就像拍了一部有违于B级片精神的电影之后,为了辩解而写的文章。看来当时很担心被人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