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不想听了;
2.我不太想说;
3.我随便说说的,你听不听无所谓,最好别认真听。
第二个致命缺陷
其实,戴猛都明白。
刚才,华生的眼睛本是向下看的,看到自己抬头,才慌忙将视线提上来表达了笑意。那个原本向下的视线,泄露了他刚刚心情的“沉沦”,应该是觉得弱势的尴尬才会有的表现。弱势,只可能出自一个原因,那就是自己说的那句“你们当学生的”。
不过,这样的情境没有必要说清楚,对双方都没有必要。
因此,戴猛鼓励华生道:“我倒是想先听你进行完整的吐槽,看看你认为的第二个致命缺陷是什么。”
华生已经厘清了自己的思路,把刚刚的尴尬抛到脑后,继续开始吐槽:“在心理学的实验中,被试的反馈评价是主要的数据。一个科学实验的结论是否可靠,被试的反馈评价和它的统计方法是很重要的。现在,仅仅凭被试的一段主观表述,已经不能作为有效的实验数据了。
“你怎么能确定被试反馈的是真的,他们会不会是故意配合或者故意刁难?就比如下面的所谓‘实验数据统计’。
“老师问一个同学:‘看过这段影片,你难过了吗?’
“被试答:‘老师,我难过了。’
“老师问另外一个同学:‘看过这段影片,你害怕了吗?’
“被试答:‘老师,我不害怕。’
“呵呵……
“就算学生们不作假,也会存在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用语言来描述某些感觉,怎么能确定其还原性呢?就比如说,冰激凌好吃,那么它是什么味道的呢?除了凉、甜味和奶香,其他的所有描述都是出于个人言语习惯,不能代表主观所感受到的味觉。
“靠谱的实验数据,至少应该是可以量化的,能够被客观计量的。
“比如,计算机程序的认知选择题,或者用仪器采集被试生理数值的变化,再或者有客观信息证明,比方说有监控录像证明其说没说谎,等等。
“在这个实验里,让这两百多个学生凭感觉反馈,‘感觉到的威胁和愤怒更少’,没有任何可信的保证机制。你说它有数据吗?也有,问卷调查表。还能说什么呢?就是把嘴里说的感觉,用选项固定到了纸上而已。”
华生说完,尾音再次铿锵有力……
当时的场面,是有点尴尬。
戴猛是因为觉得自己不便说话。他的确想夸,但又觉得现在夸多少有点过于形式化、流程化,就跟注明“此处有掌声”似的。于是,他就没说话。
华生说完之后是在等反馈,心里当然盼着有夸奖和认可,但又不能表现出非常期待。所以,也没说话。
而且,两人又都会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动作,于是……
这种对坐无语脑空白的时候,缓解尴尬的最佳方法就是继续讨论专业问题。
华生问戴猛:“在学校里看录像捕捉学生的‘微表情’不行,分析公众人物的公开影音资料也不行,老板,那您说该怎么办?我心里真的觉得微表情是存在且有效的啊!究竟应该怎么研究?”
正说到这里,玻璃窗外传来的“砰、砰”声吓了两个人一跳,戴猛扭头看时,发现窗户上贴着一张及其难看的脸,正直勾勾地盯着他,目光凶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