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苏东坡传(上)书籍 > 四 从此再无苏贤良(第1页)

四 从此再无苏贤良(第1页)

四 从此再无“苏贤良”

就在苏学士在凤翔判官任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逍遥快活的时候,宋仁宗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赵祯忽然龙驭宾天了。

大宋皇帝不信大臣,有个“多心”的毛病,因为操心太过完,仁宗皇帝得了心脏病,从嘉祐七年起病情时好时坏,去世那天饮食如常,看不出一丝病容,入夜回寝宫安歇,刚睡了一小会儿忽然心痛如割,急忙服药,却不能缓解!仁宗知道情况不妙,赶紧命近侍召皇后来见,等曹皇后赶到,皇帝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见仁宗突发恶疾,曹皇后吓得魂飞魄散,赶紧叫太医急救,可惜心疾突发猛恶异常,针灸药石都已无效,天还没亮皇帝就崩了,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谥号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仁宗皇帝是一位难得的君主,施政以稳为先,治国以民为本,宽厚得众,听言纳谏,在他实际掌握皇权的三十多年间内政修睦、外弥兵戈,朝廷每年赋税高达一亿多贯,整个大宋王朝进入了全盛的繁荣时期。仁宗驾崩后,臣子百姓无不哀恸,消息传到邻邦,连辽国皇帝也痛哭失声,大呼:“四十年未知兵亦!”

一个封建王朝大权独揽的皇帝品德操守能到如此程度也算达于极点了。在历史上想找出一位比仁宗更好的皇帝,不容易了。

仁宗皇帝已在一年前立皇子赵曙为太子,现在仁宗驾崩,朝臣与曹太后商议,拥立太子赵曙为皇帝,是为宋英宗。

就在仁宗皇帝宴驾的同时,凤翔知府宋选调离凤翔另谋高就。不久吏部下发公文:原京东转运使陈希亮接任凤翔知府。听了这个消息,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苏子瞻大喜过望。

这位新到任的太守陈希亮是苏家的至交。

苏家在眉山有三家好友,累世交情,互相联姻,其中程家因为儿女亲事闹了矛盾,与苏家绝交。剩下的两家一是王家,那是苏轼夫人的娘家;二是与程、王两家同在青神县的陈家。刚调任凤翔知府的陈希亮老先生就陈家的家长。陈希亮已过世的夫人又是苏轼母亲程氏的亲姑姑,论起来陈希亮的辈份比苏老泉还高,在这位老先生面前,苏轼、苏辙都是孙子辈儿的人了。

苏轼有才华,人厚道,爱交朋友,走到哪儿都招人喜欢,老前辈们见了这么一位出色的后生都忍不住要提携他,如今到任的上司是几代交情,祖父般的人物,苏学士满心期待,陈希亮还没到任,已经把“苏陈两家的交情”在夫人面前唠叨了几十遍,烦得夫人耳朵起茧,躲又躲不开,只好边做针线边听这孩子一样的丈夫一遍遍聒噪不止。

五天后,凤翔府新任太守陈希亮到府上任,扶风县令亲到凤翔、京兆两府交界处迎接太尊大驾,签书判官公事苏轼会同凤翔府属下五曹、主簿、孔目、书办、押司以及凤翔、虢县、歧山三县县令在府城外十里亭迎候。

等了小半天功夫,才看见三辆马车鱼贯而来,当先一辆车上走下一个人来,带着学士巾,穿一袭青布交领大袖袍,生得矮小枯瘦,精悍有力,蓄了一部焦黄的山羊须,高颧骨,薄嘴唇,眉头微皱,一双细眼炯炯有神,一看就知道是个刚猛严厉的执拗人,众人急忙上前行礼,各自报出官职名讳。陈希亮对官员一一还礼,嘴里只说“幸会”二字,脸上没有半分表情。待到苏轼上前行礼,陈希亮对这位世交晚辈也只是点点头,连“幸会”两个字都没说。

也难怪陈希亮如此严厉刻板,这与此公的出身大有关系。

陈希亮字公弼,自幼丧父,兄长也不照看他,在孤苦中长大,凭着苦读于天圣八年考中进士,历任房州、华州、寿春知府,京西路、京东路转运使。陈希亮文武兼备,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所到之处严管差吏,查禁巫术,捕盗安民,惩办了不少大奸大恶,这张铁面孔在朝廷中是有名的。

只可惜陈希亮为人耿直不善钻营,在京城缺少靠山,一直在地方任职,做到转运使就再也升不上去了。

这次朝廷命陈希亮以京东路转运使改知凤翔府,是因为西夏屡屡犯边,秦凤路已成前线,秦凤路有粮有钱的又只剩一个凤翔府,粮草运转、人丁调配都要从凤翔着手,如今仁宗宴驾,大宋拥立新君,西夏趁机蠢蠢欲动,宰相韩琦担心秦凤路有失,特意派这个铁面孔的陈公弼经营凤翔府,一边整顿吏又治一边备粮备兵,准备应付西夏的进犯。

陈希亮办事本就严谨,这次到凤翔又身担重任,不敢马虎,下马之初就要立威,一张铁面孔看起来比平时更吓人,即便对苏轼这样的世交也不假辞色。

陈希亮的心思苏轼并不知道,迎驾时吃了个瘪觉得莫名其妙,回到府里摆小宴为长官洗尘,陈希亮仍然一脸严肃,话也不多说一句。见了这么一位太尊,那些清白无事的官吏尚且心中惴惴,平时做过营私枉法之事的都觉得脖梗子里直冒冷汗。

小宴已毕,苏轼回到家里,夫人已经准备了几样礼物,准备跟丈夫一起到西院拜见陈老先生。到这时苏轼对陈希亮的冷淡仍然不解,心中略有芥蒂,就把这些话对夫人说了。

在人情世故上王弗的头脑比丈夫聪明得多,听了这些闲话根本不当回事,仍和丈夫一同来拜见陈希亮。

这时的陈太守早放下了白天的架子,脸上有了笑容,语气更加温和,先向苏轼问了父亲和弟弟的近况,又向王弗打听其父王方、叔父王介等人的消息,乐呵呵地说起当年在青神与苏、王两家交往的旧事,一直坐到二更,苏轼夫妇才告辞出来。陈希亮把他们送到二门里,特意嘱咐苏轼:“你这娃娃有大才,将来不可限量!可人生有两个考场,一是科举,二是公务,科举考得是才学,公务考得是韧劲儿,都要用心。”苏轼忙向前辈道谢。

后来的几天里陈希亮全力处置前任留下的旧案,凡事多与主簿、孔目、押司商量,并没和苏判官打交道,忙了几天,事情大致办妥。这天苏轼正在办公,杨疙瘩进来告诉他:知府叫他过去。苏轼忙起身赶过来。

陈希亮正在案头批办文书,见苏轼来了也不理他,只管提着笔在札子上圈画涂改,苏轼不知道知府在干什么,想说句话,太尊连头都不抬,话也递不上去,只能站着发愣。

好半天,陈希亮总算阅毕公文,抬手唤苏判官过来,用手指头敲着桌面:“你来看看这个东西。”

苏轼凑上前一看,桌上放着的是他昨天递上来的一道文书,不知因为何故,竟被涂抹得一塌糊涂,忙问:“这札子有什么错漏吗?”

“错漏之处不少。”陈希亮一边拿起别的公文来看,嘴里说,“这上头多余的话太多,空洞无物!你平日写的文书都是这样吗?”

苏轼今年才二十八岁,可要论才名,半个大宋朝都知道这位苏榜眼,随手写一篇文章都被人拿去印成书卖钱!谁敢说苏学士的文章不好?何况苏轼到凤翔当判官一年多,公文写了几百封,从没被前任宋太守驳回过一件。想不到陈希亮才到任立刻驳了他的文书。不但驳回,还在上头任意涂改,还说什么“空洞无物”,苏轼一时竟有些蒙了。可陈希亮这个人沉稳严厉,不怒自威,苏轼不敢争辩,接过公文回到侧房,把涂得面目全非的公文大概看了一遍,一篇简单的文书竟被墨笔涂掉了三分之一。

文书被驳回,苏轼也没办法,只能打起精神另写了一份递上去,哪知才一个时辰陈希亮又派人来叫他。

这一次陈知府的脸色比刚才更难看了,见苏轼进来劈面就问:“我叫你把公文改好,怎么只字未改就送回来?”

苏轼忙说:“下官已按太尊的意思改过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